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库|刘以雷:主动作为布局未来,发展MCN正逢其时

2020-05-19 13: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0年5月8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首席顾问刘以雷在打造MCN座谈会上发表了他对我国新经济发展的看法。他指出,打造MCN机构是主动作为顺势而为,是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商业模式变革的需要;是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经济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冲击和挑战的需要;是破解企业当下生存困境,提早布局谋划未来发展的需要。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疫情全球蔓延高发,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造成不同程度地停摆,进一步加剧尚未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衰退风险。我国经济循环链条受阻,供需两端出现问题,经济增长面临失速。快速发展时积累和掩盖的老问题,在经济持续下行、尚不见底中逐渐水落石出,并不断发酵产生诸多新矛盾新问题。长期以来困扰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在疫情之下,面临更大的生存困境,直接威胁最大的民生领域就业和最基本的运转保障税收,进而影响经济社会面基本盘的稳定。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等“六保”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和兜底性的工作。

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商业模式创新和就业及消费方式变化。以5G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布局和应用,带来商业模式突破性创新和消费方式及就业深刻变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典型的就是电商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实体店单一销售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万亿,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电商在零售行业里的位置愈加重要。近年来电商平台不断创新升级,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型模式大量涌现,电商平台也进入流量为王的时代。信息化在改变传统商品交换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消费方式。在网络空间,消费者能够快捷、低成本掌握最为丰富和有效的消费信息,同时能够突破时空局限,足不出户更广范围地消费,还可以与生产者互动,参与产品设计,实现个性化定制,消费体验和参与感更强。关于就业,一方面信息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需求,形成就业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大批依托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岗位。如众多劳动者通过微信、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多种形态的灵活就业。近10年来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就是互联网平台就业人员大幅增加。

三是撬动流量的网红经济创造营销和创富新传奇。互联网极速发展,已渗透到各个角落,无形中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各类自媒体、短视频及社交平台的兴起,网红主播越来越多,淘宝、微博、快手、抖音等平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网红传说。早在2016年网红张大奕在直播中为粉丝讲解衣服搭配,仅仅两个小时带货成交额就达到了2000万元,刷新了淘宝直播销售记录,网红热潮由此掀起。2019年4月张大奕所在的如涵控股在美国上市,被称为“网红电商第一股”;“口红一哥”李佳琦5.5小时带货535万,5分钟售罄15000支口红;“淘宝一姐”薇娅一场直播卖货1.5亿,全年带货27亿,年赚超过5亿;快手红人散打哥在快手卖货节1天销售高达1.6亿,净赚3000万;快手辛巴一个月的营业额高达1亿,每月利润同样达到3000万。微博大数据显示,2018年微博粉丝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网络红人”数量比2017年增长51%,其中粉丝规模超过100万人的“头部网红”增长也达到了23%。除了网络红人,网红奶茶、网红咖啡、网红火锅店等也是层出不穷。只要有粉丝,只要有流量,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将火起来,红起来。网红经济正在撬动流量,利用优质的创作内容和产品,吸引目标群众,实现大量带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营销力量。淘宝数据显示,2018年淘宝直播平台带货超千亿,同比增长4倍,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千亿级增量市场。

四是就业成为“六稳”和“六保”的头号工作和首要任务。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减少95万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虽然在复工复产的带动下,失业率比2月降低0.3个百分点,但失业水平仍处在高位。同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一季度极不寻常,并首次在“六稳”基础上提出“六保”,其中就业既是“六稳”的头号工作,也是“六保”的首要任务。就业压力大是我国近年来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疫情冲击下,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采取裁员的办法以减轻压力,降低成本,也有一部分企业撑不下去关门。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30.4%的企业表示将会减员缩编,还有29.68%的企业无法为员工按时发放薪资,无影响的企业仅占17.81%。尤其是今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异常严峻,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34万人,预计2020年毕业生将突破840万人,再加上30万海归和以前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以及社会再就业人员的数量,估计有一千多万人在竞争就业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形势问题。

二、打造MCN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一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举措。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叠加的影响下,传统零售、餐饮、酒店、娱乐、交通、旅游、教育等线下场景几乎全面停滞,部分线上需求“爆发式增长”。线上化的好处进一步彰显和强化,它能够帮助企业化解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风险和影响,实现逆势突破和稳增长。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指标数据显示,与互联网相关的业态特别是线上经济表现比较活跃,电子商务、在线学习、远程问诊等实现逆势增长,获得比较快的发展。通过培训网络主播和企业管理人才,大力拓展线上营销,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举措。

二是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向各个行业渗透。未来几年将是我国5G、物联网等技术大规模部署的关键时期,在科技支撑、市场驱动和产业升级多重利好带动下,线上经济不仅深刻改变着传统存量经济,还将创造巨大的增量经济。其中短视频行业已经站上风口并将继续顺势飞扬。据艾媒咨询预计,2020年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带货市场规模达9610亿。MCN作为运营短视频的专业机构,将是短视频行业的未来。在电商直播带货火爆的推动下,MCN公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在2018年已达到百亿,预计到2020年中国MCN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展到245亿元。打造MCN专业公司,顺应了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抓住了行业发展之机,大有可为。

三是谋求企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对策。总的来看,我国已进入人口红利消退期和人力资源短缺时代,在当前经济下行和企业困境之时,适应线上营销的迫切需要,培养网络主播和企业管理人才,既是解决企业当前困境的解渴之举,也是着眼未来发展之需,还是促进区域发展之策。通过企业和人才的互动发展,发挥人才关键要素和第一资源优势,与企业平台作用和整合市场要素能力,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区域发展。同时,推动网红主播形成区域气候,带动区域优质丰富的特色产品营销,促进创新创业,繁荣发展区域经济。

四是帮助政府分忧缓解就业压力。疫情加速了服务业的全面数字化,创造了互联网就业新形态,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成为我国灵活就业的新引擎、稳就业的重要载体。据了解,防疫期间支付宝上新增了25万小程序,带动75万个小程序开发和运营岗位。特别是随着无接触服务需求增加,支付宝数字生活平台通过饿了么招募逾14.2万名骑手。饿了么还针对贫困县定向招募2万名骑手,并提供了面点师、送餐员等约10万个服务业新岗位。而京东作为互联网企业的用工大户,也积极开拓多种商业模式,创造多种工作岗位。要保障重点人群的就业,一方面要培育扶持市场主体和新经济、现代服务业业态,一方面要提升求职者自身的人力资本,加强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三、打造MCN可以说正当其时

一是短视频行业正处在风口。短视频行业目前正处于风口浪尖的高速发展期,成为经济市场上的蓝海,涌入其中创业的佼佼者短时间内获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额收益。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半段崛起的内容表现形式,受到资本和巨头的追捧。MCN作为网红经济的专业运营机构,将不同类型和内容的PGC(专业生产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以最快的速度打造自己的超级IP,从而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赢得市场丰厚回报。

二是政策支持持续加码。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政策持续加码,助力行业加速发展。如: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电子商务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电子商务法》的颁布将有效促进中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2018年12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关于做好电子商务经营者登记工作的意见》,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允许其将网络经营场所作为经营场所进行登记,允许将经常居住地登记为住所;2019年3月“两会”提出改革完善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扶持政策;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原标题《刘以雷:主动作为,发展MCN正逢其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