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康复患者何去何从?最可能歧视他们的是儿童

2020-05-20 07: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一线科普

目前,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一些其他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

最担心的就是对康复患者的歧视问题,某些用人单位或社会机构可能会以此为理由,故意给康复患者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是歧视。

2020年5月15日,美国富兰克林·马歇尔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In sickness and in filth: Developing a disdain for dirty people》的研究论文,中文译名是《疾病和污秽:歧视肮脏的人》。

试验心理学发现,相比于成年人,孩子对他人的偏见更为强烈,他们倾向于贬低“不干净”人。

康复患者可能会受到歧视

偏见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对于仪表不整洁、感染疾病的人,人们可能会对他们很挑剔。

心理或生理上的肮脏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厌恶,即使是与污染物短暂接触,也会使人受到不可挽回的污染,这些“肮脏”的人也因此会遭到持续排斥。

随着确诊的新冠患者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有可能认识他们,儿童和成年人们会刻意疏远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人。

虽然这样是为了避免疫情的扩散,但是病毒也给患者贴上了“污染”的标签,这种影响甚至会延续到病情康复之后。

孩子们更愿意相信干净的人

通常来说,避免接触污物和细菌是有利的,然而,当人们从事脏活或生病时,其他社会人群可能会对他们产生偏见。

为了深入研究儿童对病人或不干净的人的偏见,研究人员招募了一些5至9岁的孩子,他们来自美国和印度。

在实验中,这些儿童需要观看一对双胞胎的照片,其中一个人穿着整洁,另一人却穿着脏乱的衣服,周围散落着垃圾。

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更愿意相信仪表干净的人所说的话,而拒绝相信身上脏兮兮的人。

此外,对于不干净的人,孩子们普遍会贬低他们,认为他们身上缺乏智慧、善良等优秀品质。

孩子可能会歧视康复患者

总的来说,这些证据表明,如果从小就被认为是肮脏的人,那么长大之后经常会受到不信任、边缘化和误解。

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Angie Johnston说道:“该发现对新冠疫情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孩子更可能会对康复患者采取消极的信念和态度,甚至歧视他们。”

除了可能歧视新冠患者,某些标记为“肮脏”的社会阶层也会受到同样影响。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提倡的驱逐移民政策,就是间接给移民贴上“肮脏”标签。

参考文献

doi.org/10.1016/j.jecp.2020.104858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