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洗脑神曲为何能让大脑开启“单曲循环”模式?

2020-05-26 08: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DingXiangYiSheng 丁香医生

很多人都有被「神曲」轰炸的经历

很多人大概还记得——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

(打赌你一定是把这句歌词朗诵出来的)

每隔一段时间

总有那么几首歌

只要旋律一响起

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哼出来

诡异的是

有时外界没有人在放这首歌

大脑也可能突然开启「单句循环」

甚至循环到失眠——

这是一种叫做「耳虫」的现象

「耳虫」是一个从德文直译过来的词

并不是真的耳朵里长虫

但它很直观地描述了

这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在医学上

「耳虫」的学名叫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INMI)

——不自觉的音乐幻想

很多时候,耳虫是自发的

与手头上在做、在想的事情无关

可能你刷牙刷着

脑子里就唱起了——

研究发现

超过 90% 的人

每周会至少体验一次「耳虫」

其中经常听音乐的人

频率可能更高

2015 年,伦敦的研究人员

还通过 MRI 检测发现:

耳虫出现的频率

可能与

大脑额颞区、扣带回和海马旁区

的结构有关系

而这些区域是和音乐功能有关的

比方说

更频繁出现耳虫现象的人

左侧「角回」的区域

厚度会更薄一些

另外

一些旋律简单、重复的音乐

特别容易触发耳虫

这也是流行歌或洗脑神曲的特点

外国一项对 3000 人的研究发现:

在英国音乐排行榜中受欢迎的音乐

更易成为「耳虫」

其中荣登榜首的就是——

Lady Gaga 的《Bad Romance》

一起来听听吧

Lady Gaga 的歌在前九中占了三席

只要听过几次

你大概也能哼出开头那句

「Rah Rah O O La La

Rah Rah O O La La

GaGa O O La La」

而国内那些传唱度很高的音乐

也有这样的规律

除了歌曲本身的节奏外

还有几种情况也容易产生耳虫

例如

最近总是在单曲循环某首歌

这首歌可能就会成为你的耳虫

有些耳虫是和记忆绑定的

比方说想到「小燕子」

你的脑海可能就响起了——

各种不同的情绪和事件

也会让你大脑里

响起不一样的 BGM

甚至发呆走神的时候

空白一片的大脑也很喜欢

突然放起歌来

大多数时候,耳虫不会烦扰人

一些研究中

还有人反馈感到愉悦

但大概有 1/3 的人

会因为它而感到困扰

甚至可能因为挥散不去的「耳虫」

分心、焦虑,甚至不安

非常想把脑海里的音乐关掉

为了赶走耳虫

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人民

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

有的人会跟别人聊天

期待用话题分散大脑的注意力

有的人会找出这首歌

从头到尾听一遍

期待播放停止后大脑也能停下来

有的人

纯靠意志力去压制

但以上这些方法

效果都是因人而异

并且很可能……用处不大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一项有 98 个人参与的研究建议——

试试嚼口香糖吧

但是如果经常嚼口香糖

可能会咬肌变大

如果只是循环播放音乐

那也倒还好

最让人崩溃的是

这种音乐的传播方法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应用

比方说——

打广告

如果很不幸

你一直在单曲循环一首

很烦人的「耳虫」

嚼口香糖也驱赶不掉

那只能祝你......

顺利切歌到下一首

不那么烦人的「耳虫」��

更多调查

腰椎间盘突出,就像婆媳矛盾,3 招帮你解决

· 人 体 调 查 组 ·

男人的枕头,为什么那么黄啊啊啊啊!

· 人 体 调 查 组 ·

全球有 11 亿年轻人,耳朵越来越聋了

· 人 体 调 查 组 ·

策划 Jame

责编 feidi

封面图来源 好的山姆

插画 好的山姆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 V. J., Liikkanen, L. A., Jakubowski, K., & Stewart, L. (2014). Sticky tunes: how do people react to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PLoS One

[2]Farrugia, N., Jakubowski, K., Cusack, R., & Stewart, L. (2015). Tunes stuck in your brain: The frequency and affective evaluation of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correlate with cortical structur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35, 66-77.

[3]Jakubowski, K., Finkel, S., Stewart, L., & Müllensiefen, D. (2017). Dissecting an earworm: Melodic features and song popularity predict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1(2), 122.

[4]Beaman, C. P., Powell, K., & Rapley, E. (2015). Rapid Communication: Want to block earworms from conscious awareness? B (u) y gum!.

[5] Koelsch, S. Brain correlates of music-evoked emotions. Nat Rev Neurosci 15, 170–180 (2014). https://doi.org/10.1038/nrn3666

[6] Wang S, Agius M. The neuroscience of music; a review and summary. Psychiatr Danub. 2018;30(Suppl 7):588‐594.

[7] Koelsch S. Brain correlates of music-evoked emotions. Nat Rev Neurosci. 2014;15(3):170‐180. doi:10.1038/nrn3666

合作专家 赵思家

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

合作专家 方可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科学审核 庄时利和

盛诺一家高级医学顾问

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

科学审核 谢世泽

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读博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