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寻内心意象的心灵大师——荣格 | 生长物语

2020-05-28 08: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XQ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本文共3623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图|Britta Teckentrup

作者/XQ

编辑/也就不用讲

美编/岚

很多时候,我们处于迷茫之中,寻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又或者感到疲惫,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勇气。然而我们相信,内心深处蕴藏有向上的力量,它们只需要一个契机,被重新唤醒。而榜样就是这样的微光,那些已经完成人生答卷的人,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谱写出一则无声的生长物语,向我们展示生命的力量,于重重迷雾之中点醒我们。心理学家更是这样一种存在,由于他们从事专业的特殊性,对内心世界有更深刻的探索反思。于是我们分享这些故事,希望生长物语能在需要的时候,带给你们一点希望与勇气。

■■■

提起荣格,我们能够想到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开创者,是最受争议的弗洛伊德的弟子。他的作品中包含大量神学、宗教的意象,具有十分浓厚的神秘色彩,给人以晦涩高深的感觉。荣格穷尽一生,从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思想意识出发,借助生动的回忆、神奇的梦境和斑斓的幻想,从而不断修缮、完成自我。在他最难以理解的、记录“自我试验”的《红书》中写到,“我整个一生都在详尽阐述那些从无意识中迸发的内容,它们就像一条神秘的溪流朝我奔涌而来”,这正是他研究的起点与奔向的终点。如果深入了解荣格,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富有智慧、学识渊博的幽默学者,他对事物的解答往往能够超越常规的理解,从而达到一种别样的高度,这与他的人生经历、他对自身灵魂的不断思考是分不开的。

��

童年——矛盾、压力、战胜

图|Britta Teckentrup

1875年7月26日,荣格出生于瑞士的一个小镇里。他出身于一个宗教家庭,他的父亲、叔伯和祖父都是牧师。小时候,荣格的父母关系并不融洽,在婚姻问题上存在矛盾。在荣格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他的母亲生病需要在医院疗养,他被迫与母亲分离,形成了内向孤僻和直觉型的特质(直觉型的个体自然的去辨认和寻找一切事物的含义,他们重视想象力,更注重将来,从事努力改变事物而不是维持它们的现状)。荣格在自传中提到,从那时起,他对“爱”就有一种不信任感,“女人”在他心中有种不可靠的感觉,而“父亲”虽然可靠,但是没有权力。到成长后期,他的这些早期印象才慢慢改善。

在荣格11岁的时候,他进入了大学的预科。然而荣格这时对学校产生了厌烦,他觉得神学有种难以言传的枯燥,而对数学课则有种恐惧的感受,因为他不能像常人一样理解数字与代数的概念。正巧过了一年,他在放学路上被一个小男孩撞倒,摔在了路边的石头上,得了昏厥症,这让他马上意识到,他可以不用上学了。每当他不得不返回学校,或者父母让他做功课的时候,他的昏厥就开始发作。就这样,他自由自在地玩了半年,画画、亲近大自然或者是做白日梦。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他的父亲在对来访的客人说,他为了医治荣格已倾尽所有,如果荣格将来不能自谋其生,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荣格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逃避下去,该开始用功学习了。于是他去父亲书房取出了课本,开始努力念书,十分钟以后昏厥症发作,但他坚持住不让自己晕倒,这样反复发作了两三次都被他挺了过去,自此昏厥症再也没有发生过了,他也轻松成为班级内名列前茅的学生。

��

遇见——人生方向和弗洛伊德

图|Britta Teckentrup

后来,经过了由于性格孤僻而被老师怀疑、被同学孤立的中学,他终于可以进入向往的大学自在地学习。由于家庭的经济原因,荣格到离家不远的巴塞尔大学主修了有不错工作前景的医学。起初,他并不清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直到他在准备考试期间拿起了拉夫特·埃宾(Krafft-Ebing)编写的精神病学教科书,阅读了序言,才意识到精神病学是汇聚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科,这是他两股兴趣的激流冲撞在一起形成的现实天地。于是他决定选择精神病学作为之后的深造方向。

大学毕业,他离开巴塞尔,到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Burghòlzli)精神病院担任助理医师,导师是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对医院的病人进行“词语联想测验”:把一些词语呈现给病人,如果病人对这个词语的反应时间更长,可能是由于该词涉及病人心理上的创伤,但这种联系是病人本身没有意识到的。

当荣格继大学过后第二次捧起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时,他发现自己的词语联想研究与弗洛伊德的理论都说明压抑机制的存在,他为弗洛伊德书中的独到见解深深吸引。1906年,荣格第一次给弗洛伊德写信,将自己发表的联想研究寄给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非常高兴,在回信中也表示了被理解的欣喜。在1907年,荣格亲自到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会面持续了13个小时之久。弗洛伊德十分欣赏荣格,公开声明有意将荣格作为自己学说的继承人。过了两年,二人去美国讲学的七个星期之间,每天都聚在一起互相分析对方的梦。在那时,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关系已经从单纯的挚友、学术伙伴逐渐变为了如“父子”一样的关系,一方面是弗洛伊德在学术上见解的深刻吸引了同职业的荣格,另一方面是五十岁出头的弗洛伊德表现出了极具智慧、富有权威的人格魅力,弥补了荣格幼年时期对父亲“缺少权威性”的印象。

然而,在之后一次会谈中,荣格谈起了报纸上一则关于尸体的报道,让弗洛伊德误认为这是荣格潜意识里表现出的“弑父动机“。并且荣格并不支持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弗洛伊德对荣格的释梦过程中,荣格常常觉得弗洛伊德并没有能够理解他的梦境,总是忽略其中的宗教意义,强行将他的梦套入弗洛伊德自身的理论体系。二人在理论主张上分道扬镳。于是,在荣格写完并发表了《潜意识心理学》这部著作之后,他们彻底决裂了。

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无所适从的感觉之中,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他时常能看到一些令人恐惧的幻觉,像是滔天的黄色巨浪把整个国家淹没,文明残片与成千上万具死尸漂浮其上,整个汪洋大海变成血海。作为一名精神病学家,他深知这是他自己的精神出现了问题,于是他把这些幻觉写进了“黑书”中,后来又转记在“红书”里。“红书”是他对自己的“自我试验”,直面自己的无意识,并将其记录下来,尝试理解自己、整合与发展自己人格的多个部分,也尝试理解潜意识中具有集体文化意义的那部分。

在这场精神劫难结束后,他进入了自己学术创作的高峰。

��

收获——荣格与心理学

图|Britta Teckentrup

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之前“自我实验”的体验与大量对临床病人的观察,开创了分析心理学。他在理论中拒绝了弗洛伊德以性本能为最重要之本能的观点,认为人格动力的来源包括了生殖、生长和其他活动,能够被用于满足更崇高、更高尚的需要,这是他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歧。他的分析心理学很多时候被看作是对弗洛伊德的超越,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

荣格最具有创新性、最神秘、并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是他在自己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出的“集体潜意识”概念。集体潜意识是指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积累下来的积淀物。原型则是集体潜意识里的主要内容,是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长期经验和感觉总结出的某种特定形式,是情结的核心(情结是指藏在人内心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其中最有名的四种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技能表现,是展现给公众的一面,目的在于给人一个良好的印象;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一组对应的概念,阿尼玛是指男性精神中带有的女性特征,阿尼姆斯是指女性精神中带有的男性特征;阴影则是指潜意识中黑暗的一面,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继承的动物本性。

荣格对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此外荣格还提出了人格的类型学说,著有《心理类型》一书。他认为人格是分为内倾与外倾的,内倾是指内心态度指向个人内部的主观世界,表现为喜好安静、爱思考、富有幻想;外倾则是指内心态度指向外部环境,表现为好社交、开朗、坦率、适应能力强。这一类型学说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后续演变成了目前十分流行的MBTI性格测试,为现代企业的人才招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写在最后

图|Britta Teckentrup

在荣格的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他在人生中每一个阶段的努力和成长。在荣格的童年阶段,面对家庭的矛盾和学校课程带来的压力,他选择了战胜自己,经历过昏厥症后顿悟般的勤奋刻苦也让他在学习上领先他人。在青年与中年的阶段,他遵循内心的指向,选择了精神病学作为终身的研究方向,更多地在这一方向做出努力,推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尽管早期的家庭问题反映到了他之后与弗洛伊德的关系之中,他依然能够跳出桎梏,完成个体心灵的个性化,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在他的老年阶段,他写下《回忆、梦、思考》,将一生潜意识充分发挥的故事用朴实的语言展现给大众,也是对他生命意义的找寻与审视。

我想,荣格能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真实自我的不断追寻。“我的灵魂最终是在一切事物的背后,如果我能够穿越世界,那么我最终就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无论是从自我内心的主观世界出发也好,或是从外部环境的客观世界出发也罢,最终成为我们自己,是究其一生最艰巨重要的命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