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全国政协常委李朋德:长江中下游退耕还湖力度仍需加大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赵实
2020-05-26 20:3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李朋德 受访者供图

长江流域的湖泊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具有调蓄水资源、调节气候、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但是,季节性干旱缺水、湖泊萎缩等生态问题,也是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长期以来较为突出的矛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曾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始终在加大,长江生态修复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去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5月2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制定长江保护法。

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用法律武器、法治力量保护长江母亲河——对长江保护的力度,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长江保护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大课题。

那么,修复长江生态还有哪些路要走?退耕还湖还应如何发力?生态补偿机制应如何完善?本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

上交三份提案聚焦“江湖”

澎湃新闻:您这次向大会提交的四份提案当中,有三份都与长江流域的湖泊保护有关。您为什么对湖泊如此关注?

李朋德:水是生命之源。长江流域覆盖了我国11个省份,一系列的重大城市建设,也都是沿江而建。长江的生态环境能否治理好,也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得好不好。所以,找准长江生态体系的核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加大法制建设和监督治理,才能够让长江的江水更清、产业更好、人民更幸福。

在这些问题里面,最难的就是盛水的地方,也就是湖泊。我们都知道,鄱阳湖、洞庭湖被称为长江的两个肾,对长江的生命起到关键作用。长江水从上到下流经这两个湖泊,而这两个湖泊本身又接受着湖南、江西等省份诸多河流的流水,所以这两个湖泊起到水多的时候可以存、水少的时候可以供的作用,同时也紧密关联着周边湿地、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城乡建设发展等方方面面。

但是现在两个湖泊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所以我专门安排了我们的专业团队开展了一些深入研究,怎么样让湖泊装更多的水,怎么才能更好地理顺长江与这两个大湖泊的关系。而这两个关系是目前比较大的矛盾。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政策来看,对于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未解决得很好。

所以,这次两会上,我从地质、地理等角度,寻找不同的切入点,提出建议,希望在科学上、理论上、技术上找到一种契合的解决方法,让我们的管理更到位,让治理的效果更好。

澎湃新闻:我看到您的提案当中,还有一份名为《继续加大长江中游退耕还湖力度》的社情民意。能介绍一下具体内容吗?

李朋德:我们都知道,水在管理上是最复杂的。水的利用、水的管控、水的保存、水的价值的体现等等,涉及到我们国家的发改、自然资源、林草、生态环境、水利、城建等多个系统。

而对于湖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大规模的围湖做农田、在湖边建村庄等生产生活方式,导致湖泊面积的衰减,湖泊面积的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湖水的减少,同时也是因为农业发展之上,导致的侵占湖域的面积。所以地理、地质的角度来看,如何保证有水能存、有水可存,存得住、能动态调用,就需要重视起来。

所以我通过社情民意表示,希望在前期退耕还湖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再加大步伐、加大力度,让湖泊更多地恢复生态。同时,为了更统一、更准确、更系统的进行治理,也需要建立起长江保护体系。

退耕还湖力度还需继续加大

澎湃新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长江生态修复的力度实际上是在不断提高的,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大力度退耕还湖。但是您的这份社情民意当中提到,长江区域的湖泊数量是有所减少的,而且面积也在不断变小,尤其是长江中游地区,湖泊萎缩的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围湖造田是导致该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什么还会存在这些问题?

李朋德: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面积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使长江中游湖泊数量和水域面积大幅降低,加之近年来经济建设发展使流域用水量剧增,湖泊来水量减少,入不敷出,致使一些湖泊面积缩小,有的甚至消失。洞庭湖和鄱阳湖作为长江中游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面临着水域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等严峻形势。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的退耕还湖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当前的定位与理念相比,已经有所不同,规模不足,而且对流域的整体性考虑也不够。

所以,对于长江流域退耕还湖理念需要更新理念,要对全流域进行统筹,力度也还需要再加大。

澎湃新闻:退耕还湖应该达到怎样的一个力度,才能最有效地去修复长江的生态?

李朋德:应该按照“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理念,立足流域的整体性,统筹上、中、下游,协同长江流域各省及行政单位,做好顶层设计,将退耕还湖与长江流域各级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开展湖底深挖,增加水容量,改造水生态环境。设立专项财政基金,激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也可以推广平坡耕作拦截顺坡流动的地表水, 将地表水引入到地下减少水土流失,鼓励旱地深挖耕作,加大水的入渗量和入渗深度。

同时要加大长江中游退耕还湖的规模,重点部署在湖南、湖北的江汉湖群与洞庭湖周边开展,扩大江河边滩纳入范围,统筹安排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省。

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体系

澎湃新闻:退耕还湖、修复生态的同时,也要兼顾百姓的生计,因此,生态补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一环。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所采取的生态补偿机制,应该如何完善?

李朋德:生态补偿需要有法制、数据的基础以及监督评价体系,不是说只要把钱花了,就能把水治好。所以希望国家的生态补偿制度要坚持、要完善、要提升,真正把补偿用在“刀刃”上,处理好上中下游的关系,让管理部门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才行。

我建议探索生态经济核算制度,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扶持,可以考虑设立政府主导的多种补偿机制,如公共财政政策、政府间援助基金(ODA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定向税费减免,扶贫和发展援助政策。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除了退耕还湖这一主要举措之外,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尤其是对于中游的修复,还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李朋德:可以建立起长江流域的数字化体系。把数字化长江建好,形成智能化的分析调度与空、天、地的一体化监测,才能够掌控长江一年四季、旱季、雨季、上游、下游、湖泊、河流的关系。

此外,长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不平衡是长江中游干旱和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这次我也在建议中提到,建设地表水库、跨区域水利枢纽工程,是目前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不平衡问题的主要手段。退耕还湖和湖泊疏浚可以增加容量,建设地下水库引地表水入渗到地下,延长水的径流时间,可以起到同样的调节作用,并起到涵养生态的作用。

从地质的专业角度来讲,长江中游分布有砂砾石和花岗岩风化带含水层,存在较多矿山废弃采空区和岩溶溶洞,具有建设地下水库、地下水涵养层的潜力。可以通过封堵矿山废弃采空区和岩溶溶洞,构筑地下水库,涝季灌入蓄水,旱季抽排利用。利用风化带以及砂砾石含水层,构筑地下浅层阻水帷幕,增加地下水径流深度,减缓径流速度。

    责任编辑:钟煜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