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孙维代表:推进餐厨垃圾分布式就地处理

2020-05-27 20: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本刊记者 韩冬伊 中国青年杂志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文/本刊记者 韩冬伊

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最严垃圾分类考”自沪抵京,垃圾分类再成“顶流议题”。

据国家住建部公示,至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太原、沈阳、南京、西安等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预计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46个试点城市中,11个城市已出台地方性法规,另有16个城市出台规范性文件。

至此,垃圾分类并非“单元考”或“阶段考”,而是因地制宜的持续性测验。

然而,生活垃圾分类推行仍有实际疑难。在广泛的社会动员与公众关注之后,如何让垃圾分类成为“日常”?作为前端的居民垃圾分类,怎样与中后端的收集、运输、回收等专业产业链接续?公众意愿明晰后,如何循序增进参与度与行动力?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孙维提出有关“餐厨垃圾分布式处理”的建议。餐厨垃圾,即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的总称,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成分。随生活水平提升及餐饮服务业迅速发展,餐厨垃圾增量可观。在孙维看来,应以新技术、新方案应对垃圾分类后大量餐厨垃圾带来的影响,推进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孙维

从餐桌去向哪?

《中国青年》:您是从何时关注到垃圾分类及餐厨垃圾处理问题?

孙维:这个问题要从“非洲猪瘟”开始谈起。彼时人们会把吃剩下的厨余垃圾当作猪饲料卖掉,猪吃了以后得病,之后出现传染。此后,政府严格把控餐厨垃圾喂养生猪的现象。

垃圾分类的话题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并非常重视的。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项目将作为新基建项目中重要的投入方向,关乎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中,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刚性需求和优先选项。

《中国青年》:作为垃圾分类问题的“子领域”,餐厨垃圾及其处理有哪些特殊性?

孙维:餐厨垃圾即湿垃圾,是餐饮垃圾(来自餐馆、饭店、食堂等)和厨余垃圾(来自家庭)的总称,兼具资源和污染物属性。

未推行垃圾分类前,厨余垃圾以干垃圾形式被焚烧或填埋,大量餐饮垃圾则形成一条独特的消纳渠道,既没有进入生活垃圾物流体系,也没有开展专门针对小型餐饮垃圾及居民餐厨垃圾收集及处理工作,其消纳的主渠道是被城市周边牲畜养殖场直接作为饲料使用,有部分甚至被不法之徒提炼为“地沟油”,再次进入食用油市场。

《中国青年》:餐厨垃圾处理具有怎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孙维:首先是人民身体健康的需求。利用餐厨垃圾非法提炼的“地沟油”含有毒素,流向江河会造成水体营养化,一旦食用,会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政府严格把控整治清运餐厨垃圾,对其进行就地处理,从源头上阻止疫情传播,全力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和市民的身体健康。

其次,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是创建卫生城市的要求。小型餐饮网点直接将餐厨垃圾随意倾倒,一部分油水残渣进入下水道,凝结堵塞并发酵产生甲烷气体,大大增加城市污水管堵塞及爆裂的可能性。另一部分在街道被随意倾倒、堆放,引起二次污染。餐厨垃圾产生的污水影响周围水体生态环境。同时,在运输餐厨垃圾过程中,会造成沿途漏撒,严重影响城市环境。

再次,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这也符合市政设施发展规划。餐厨垃圾的无序收运和非法处置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卫生和市民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发生新冠疫情以来,餐厨垃圾的规范管理和合理、合法处置已成为摆在每个城市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很多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城市建设提档加速、基础设施全面完善的目标。

“分布式处理”优势何在?

《中国青年》:目前对餐厨垃圾的处理有哪些方式?是否有前沿经验或技术可参考?

孙维:现有的不同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各有利弊,后续影响迥异。

比如焚烧,可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但需消耗大量能量进行脱水处理和添加其他辅助燃料,且焚烧后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二恶英等毒害物质,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总体讲,投资太高,影响其广泛应用。

对于卫生填埋技术,餐厨垃圾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生物降解速度快,操作简便。但填埋期间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和渗沥液会造成二次污染,污染地下水,增加温室效应。过多地实行填埋会造成耕地面积减少,也浪费了餐厨垃圾中的营养物质。

还有饲料化处理技术。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经该工艺处理后可全部实现无害化并创造经济效益。但出于安全性考虑,许多国家均禁止直接将餐厨垃圾用作动物饲料。

另外,还有厌氧消化技术,也就是集中式处理。产生具有利用价值的甲烷,发酵后沼渣和沼液都可以利用,对环境影响较小。但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经济性较差。

分布就地处理技术,则是指使用中小型设备,统一收运,分散处理。利用餐厨垃圾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生长的营养需求,经过好氧发酵后用作堆肥原料。这一技术投资小,占地少,见效快,便于分期实施,是城市城镇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标的高效措施。

《中国青年》:应如何推进餐厨垃圾的科学处理?

孙维:相对于大型集中式餐厨垃圾处理厂,分布式模块化的处理方式愈加显得科学、高效和灵活。以街道、社区、大型酒店以及购物中心为服务对象,就地处理。

首先,建设周期短,从启动到投产仅需要3~4个月时间;

其次,一次性建设投资低,采用撬装化标准化模块,可充分利用建设地原有基础设施;

再次,实现垃圾的源头减量,节省运输成本,不产生二次污染;

另外,可以随时处理,且处理时间只需24小时,避免因储存餐厨垃圾滋生细菌、蚊虫。

目前我们了解到,广州白云区已经实施此方案,布置了多网点,项目执行者为北京国能中电节能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城市科学处理餐厨垃圾。

从“动员”到“常态”

《中国青年》:于更广义的垃圾处理问题,怎样看待前端执行中的实际困难?

孙维:之前有过调研和统计,在“垃圾不分类”的原因中,行为转变难度最大的群体是表示“没时间分类”的那一类。他们认为时间永远是稀缺的,所谓“没时间”,其实是不愿意在垃圾分类方面投入时间,主观上就缺乏分类的意愿。即使是那些明确表示愿意改变行为模式的居民,中间也可能出现多次反复。在垃圾分类的问题上,从混合投放到分类投放,想巩固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所需时间从6个月到2年不等。所以最实际的困难是居民意愿不大,改变想法的时间较长。

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中,孙维(右一)向市民分发宣传海报

《中国青年》:就试点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推行垃圾分类进程中,大多通过社区、物业、学校等各层级的社会动员,引发广泛公众关注。未来如何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常态”?

孙维:垃圾分类确实需要志愿者率先带头。但不能靠“人海战术”,垃圾分类涉及每个家庭的每一天,光靠人海战术成本极高,不能维持。必须发挥好街道和社区的整体优势,现在很多一、二线城市的社区,已经安放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的机械化设施。且可回收这一项还有红包领取,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强制性措施,硬性要求居民实行垃圾分类。以北京、上海为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一是要注意听劝,二是要认真对待书面警告。若再三违反规定,不听劝阻,无视书面警告的,则有可能面临50-200元罚款。

《中国青年》:年轻人应如何养成正确的分类习惯?是否有简明易记的“小技巧”?

孙维:于我个人而言,作为西安市垃圾分类的公益形象大使,除了宣传推广工作,日常也会特别注意垃圾分类问题。例如在家中贴上分类海报、分桶分袋,尽量少产生垃圾,并时刻自我提醒。

孙维(右一)主持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主题宣传活动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张斯絮 刘晓

原标题:《孙维代表:推进餐厨垃圾分布式就地处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