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时光隧道里不灭的光亮

2020-05-28 20: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驻守在沙马拉达隧道附近的西昌工电段瓦祖工电综合整治工队是曾经的瓦祖领工区,其管辖线路位于大凉山顶,是成昆铁路地势最险、条件最差的区段之一。

出门靠脚走,器具靠肩扛,在这个远离集镇、亲人,就连接打电话都要跑好几百米才有信号的地方,日常生活所需全靠乘每天唯一 一趟在小站停靠两分种的慢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去买。

瓦祖的艰苦,到过那里的人一下子就会明白。50年来,瓦祖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是化作了一种精神。从曾经的瓦祖领工区、瓦祖线路工区、瓦祖线路巡养工区到现在的瓦祖工电综合整治工队,虽然不断整合、几经更名,但是这种精神一直都在。

5月19日20时20分,成昆铁路新凉至联合乡区段69公里处,联合乡一号隧道内,“威克”捣固机震耳欲聋,十余名身穿“黄马褂”的职工正在进行线路捣固作业。

清理道床、捣固线路、拨回道砟、测量水平角度……作业中,噪音、油烟、尘土互相裹挟,现场空气混浊。“队员们个个脸上‘一抹黑’,出来后都成了‘土拨鼠’。”工队班长黄安荣这样说。

去年底,瓦祖线路巡养工区和喜德信号工区整合成立瓦祖工电综合整治工队,主要进行线路、道岔综合整治作业,作业范围扩大到喜德工电车间管内9个站区共70.583公里正线。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综合整治工队实行流动作业模式,哪里有整治任务,工队就“搬”到哪里。虽然作业模式发生了变化,但大部分作业依然在隧道内进行。

漆黑的隧道里,队员们的一盏盏头灯像是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而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瓦祖精神”,则始终是时光隧道里不灭的光亮。

1971年,为确保成昆铁路沙马拉达至新凉间4个站区、33公里正线、7.48公里站线安全,瓦祖领工区组建成立。

第一代“瓦祖人”代表、原领工区党支部书记袁昌友带队驻扎进荒无人烟的大凉山。

受到前辈的影响,更多年轻的铁路人加入“瓦祖人”这个光荣的队伍。黄安荣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份枯燥单调的工作坚持了29年,每天巡检来回近20公里,25个春节回不了家……1991年以来,黄安荣和工友们与艰苦为伴,与寂寞为伍,精心呵护沙马拉达隧道,守护着旅客的平安。

工队的“家”,坐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小院子里,四周绕着矮矮的白色水泥石墙,墙外就是一片荒山和无限延伸的钢轨。

黄安荣说,山上的生活单调却也有趣味。想吃菜,他们就在院子里开垦了几块地,土全靠人一背篼一背篼从山下背上来;想吃肉,他们又动手挖鱼塘,还养起了家禽。

30年前,袁昌友和瓦祖领工区党支部的支委们带头把家搬到了瓦祖,把他乡当故乡、以荒原为家园。

自此,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在大凉山巅。时光荏苒,虽然山上的条件依旧艰苦,但在几代“瓦祖人”的精心打造下,这块“不毛之地”如今已是“春色满园”——

小花园有了、小菜园也有了,宿舍内配上了热水器、电视机,连上了无线网络。

从上空俯瞰,这院子仿佛是荒山中凭空出现的一只白漆托盘,院子里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松树、黄桷兰,疏疏落落种着薄荷、月季、杜鹃的两排盆栽,就像白漆托盘上淡淡的工笔彩绘。院子一角,一棵花椒树正在结果,绿油油的叶子间满是鲜亮的“虾子红”。

“这里温差大,冬天结冰打霜是常态,农作物、盆栽都必须精心培育,并拿草垫子、塑料袋包裹严实,来年才能勉强存活一些。工队实行流动作业模式后,院子虽然不常住了,但特别想念这里。”工队工长李惠说。

他转头指向院子旁边山坡上仅有的一处低矮砖房,接着说:“那儿曾经住着一户彝族老乡,是我们多年来唯一可以串门的邻居。不过就在几年前,娃娃去喜德县城读书,一家人都跟着搬过去了。”

山下,一条还未修通的悬崖公路蜿蜒向上。当一户户彝族老乡陆续走出大山时,“瓦祖人”依然坚定地扎根于此。

小院白墙内,枝繁叶茂,“春色”撩人,如同“瓦祖精神”,历经风雨洗礼,依旧熠熠生辉。

文字:刘若欣

图片:曾俊逸 茅磊 余之康 石本驹

原标题:《时光隧道里不灭的光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