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别把孩子当成“摇钱树”,还他们一个完整的儿童节

2020-06-01 11: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郑锋龙 图南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谈及儿童,可能是无拘无束的奔跑、共同游戏的玩伴亦或是写不完的作业。

尽管有许多的忧愁烦恼,但是童年依旧是幸福的代名词。可是有这样一群孩子她们因长相可人而被批上了露骨的外套。

她们因声音甜美做起了网红,满足网络世界肮脏的幻想。他们被以增加社会经验为名义完成超负荷的“工作”。甚至是一个尴尬的微笑都要反复上演供人娱乐。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Alfred Adler曾经说过: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会影响一生人格的养成,可是当今社会依然不乏一些黑心的商人打着商业活动的名义肆无忌惮地侵犯儿童的权益。

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提交一份《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从事商业活动权益保障的提案》再次把公众的视线拉倒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议题上来。

野蛮生长,未成年人参加商业活动的边界在哪里?

提起未成年人权益被侵害,我们早已屡见不鲜,甚至逐渐麻木,丧失了对儿童保护的警觉。

一件件的暴力伤童案件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儿童权益已经刻不容缓。可是有一类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却更加隐蔽,往往要等到事态发展到极为恶劣的程度时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

这类侵害经常批着各种光鲜亮丽的的外衣美其名曰“童星造梦厂”“小网红训练中心”“童模培训会”等各种旗号。 

再者,近年来各种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庆祝儿童节之类活动晚会,同样也是在儿童的节日里满足了成人,试问儿童节展现给成人花样多彩的表演,是儿童们想看的节目吗?

形色多样的活动、炒作,终究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压力。直播、童星、童模、被参加晚会等等,种种活动背后多少都有着成年人逐名逐利的企图。这些在金钱、荣誉为诱饵的活动中,被剥削的,往往是无知的孩子。

许多成年人把对生活的期许安放到儿童身上,加上儿童待人都有一份稚气。因此有关儿童的话题往往一开始就自带流量。有流量的地方就是战场,各种商业活动争先恐后的向儿童领域进发。特别是近两年随着线上购物的兴起带火了一批靠拍摄未成年模特为生的广告公司。

随着流量和资本的涌入,以及行业规范的不健全以及地方监管的不到位,商业活动主体本身鱼龙混杂...因此,当出现各种耸人听闻,伤害到儿童权益的案件变多了,也就让人麻木了。

总结未成年人涉及到的商业活动大致可分为童星和童模两种。

相比后者,童星前期投入成本相对较大,后期收效慢,再加上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真正能成长为家喻户晓的童星是凤毛麟角。

像王磊和TFBOYS团队那样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则是难上加难,因此,多数急功近利的家长还是选择把孩子送到童模培训。

表面上模特要试穿各种亮丽的服装,工作仅仅是拍照十分轻松。

但是化妆、拍照,甚至穿反季服装等高负荷的劳动都让一个成年模特感到辛劳,更别提孩子了。

 

身体上的疲惫已经难以为继,心灵上的毒害才是对这些小模特小演员的最大伤害。从抖音上低龄孕妇成为网络主播,到前几年引起众怒的儿童维密秀。

直播环境下成长的童年 何去何从

很难想象在刷“火箭”喊“老铁”成长下的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

很难想象还未发展成熟却要迎合成人审美的小模特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偏见。

放出“我年收入80万”豪言的小网红,虽然有着客观的收入,但是怎么看都有着与这个年纪不相匹配的油腻。

 

也许,在商业的圈子里摸爬滚打之后,这些孩子的事业观金钱观都会早早成熟,但是成熟的背后又有多少数不尽的辛酸,这种成熟多少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商业活动“啃小”下变质的亲情,请停止向孩子“吸血”。

尽管媒体多次曝光这种处在违法边际的商业活动,但是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还是有父母前仆后继地带孩子参加类似的商业活动。

据媒体报道,一般店铺用的童模便宜时1800元/小时,贵的时候高达2000元每小时。按照每天六个小时计算也轻轻松松日入过万。

孩子“工作”两三年抵得过家长辛辛苦苦上班半辈子。面对高额利益的诱惑,多少家长把孩子当做赚钱的工具,全然不顾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乃至耽误学业也在所不惜。

 

此前,在互联网有一个热词叫做“啃老”指的是那些寄生在自己父母身上,丧失了正常的劳动能力的一群人。

今天“啃”的主体还是那么一群人,只不过“啃”的对象变成了自己的孩子。

在电影《寄生虫》中,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寄生的时间长了,就会丧失独立的人格乃至丧失人性。父母“寄生”孩子,会是怎样的结果?

 

一开始这些童模的父母可能会心痛孩子的辛劳,可是随着不劳而获的快感的增加以及金钱的侵蚀,他们便会逐渐丧失作为父母拥有的那份慈爱。并且利用家长的权威对孩子进行肆无忌惮的剥夺。

流传到网上女童模“妞妞”,在网民心中,她是一个软萌的小女孩。但在实际中,仅仅因为放下手中的拍摄道具篮子,就被母亲踢踹。

 

这样的案例仅仅是曝光在互联网上的一小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的淡忘,又会有多少罪恶的鞭子抽向无辜的孩子。当我们进入未成年人小朋友的直播间,在孩子们表演的背后,在孩子们的眼神中,在镜头的背后,多少会流露出孩子们的恐惧。

成人的狂欢与变质的儿童节

的确,作为家长处于绝对的权威之中,享有监护人的权利。孩子本身处于弱势之中,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难度可想而知,更别提知道自己有权益这一回事了。

一切以“为了孩子好”,为了他以后着想,这种借口似乎成为了几十年以来的伪命题,父母求“才”心切可以理解,但过度让孩子的童年沾染直播、金钱、争名逐利的恶臭气息,必然是不妥。

 

面对深邃不见底黑洞洞的镜头,面对刺眼的闪光和直播评论区陌生的叔叔阿姨,三岁的童模“妞妞”怎么去跟三十岁的父母表达自己的恐惧,怎么和父母争辩?

既然父母们“靠不住”,商家“没良心”。那么要想保护儿童权益,也只能由国家出面动用法律的力量。

在两会期间,有提案中提到“对法定代理人监护权的引导、监督和惩治”。促进对法定代理人的引导、监督和评价机制多元化。并且引导法定代理人尊重未成年人的意愿,不得强迫工作、暴力对待、经济剥夺、减损受教育权。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真的发展到惩治的地步,那么就要考虑是否剥夺其“监护权”了。

两会期间另外一个关于“父母持证上岗”的提案也在激烈的讨论中。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些父母自己还没完成从“宝宝”向“为人父母”的角色转变时,就已经迎来了孩子。一个在年龄上成年的人,是否具有“教育子女”的资格?

如何“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是当今社会的人们会面临的,也是必须面临的问题。

“童星梦”该不该做,孩子说了算。

因为有着市场需求,所以童模童星行业一直就有。倘若没有适当的干预,这个市场就不会一直发展和繁荣下去。

但是,针对正规的童星培养和童模的拍摄,也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既然不能从父母、商家需求端对孩子参加商业活动进行限制。那么,拥有未成年人是否参加商业活动决定权的主体只能是孩子了。

当然,决定权在孩子并不是简单地询问一句“你愿意吗”。毕竟孩子的智力和决策能力有限,并不一定能做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决定。

如何为孩子做决定,前几天的一条提案多少给了人民思考的空间。——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以儿童利益最大化就是不仅要考虑儿童的负荷承载能力,更应该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宗旨。如果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长应该合理的引导,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金钱观和世界观。

如果孩子表现出反抗的情绪,并且性格特征不适合从事相关活动,一定要及时止损,别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成年人如何为孩子做决定,不仅仅是一句“你愿意吗”的忽悠,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是否允许成年人做这种决定。

法律触及不到的空位 拿什么来补?

针对未成年人涉及到商业活动权益的保护,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文。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涉及到关于儿童权益保护的内容。

 

但随着成长环境、社会观念的变迁,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新现象,需要法律再次进行明细解说。譬如未成年人商业演出,未成年人直播,家长监护权教育等等,均需要再进行商酌。此外,关于未成年人商业艺演的具体规范,至今也无可参考的完整样本。

所以,一方面急需从官方层面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以后涉及到类似的事件也能有法可依,不至于出现定义模糊、管理职责不明的情况。

另一方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绝对不是仅仅制定一部法律这么简单。我们也不能停留在不打骂不虐待就是保护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儿童年龄特征有着更清晰的认识。

作为家长,不能“只管播种,不管浇水”,成为父母的成本远不止婚姻,家长是否需要持证上岗,是否需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

孩子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保护儿童从来就不只是一句口号。在各种变质的儿童节现象面前,成年人不应为了弥补童年的遗憾或者现实的世俗缺失,将压力转嫁到儿童身上。

儿童的礼物,不应是疲惫与压力,更应该是快乐和童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