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库动态|警惕全球大“放水”后遗症,新兴市场主权债有风险

澎湃新闻记者 王琳杰 实习生李亚枝
2020-06-02 15:5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都陷入衰退,未来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将会如何变化?5月21日晚,在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主办的“新冠大流行如何重塑世界经济金融大格局?”公开课上,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稻葵,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与亚洲经济研究主管汪涛,与主持人《复旦金融评论》主编、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等四位学者围绕该话题进行讨论。

讨论认为,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与2008-2010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这次危机中值得相对欣慰的是金融体系比较稳健。在此基础上,加上后续合适的财政政策支持,金融体系有望在疫后逐步复苏,未来金融市场也会有较大发展。

面对疫情影响下的供应链外移和中美关系紧张加剧等外部压力,中国如何应对?几位学者一致认为,要把当下的压力变成倒逼改革的动力,深化国内改革,完善市场纪律,继续扩大开放,疫情后不仅能够回到疫情前增长态势,甚至走得更好。

未来将会形成区域化供应链格局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地位带来的影响,李稻葵表示,供应链部分低端环节外移到其他国家可以通过未来三四年逐步扩大国内市场来逐步消化。更值得担忧的是,中国产业升级包括科技创新态势会因为美国的各种制裁政策而中断,需要全力去应对的。

同样,汪涛认为,疫情结束后,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可能会迟于GDP的增长,供应链转移和收缩势必增加贸易成本,并形成一些区域分割,贸易复苏仍会比较疲软。

对于未来区域经济格局发展趋势,李稻葵表示,经过两三年发展,全球将会形成三个供应链中心,分别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东南亚地区;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地区,目前德国企业的一些生产已经外包给捷克和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甚至保加利亚等国;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地区,该供应链甚至会辐射到巴西等地。与之对应,全球将会形成欧洲、美国、亚洲三个金融圈子。欧洲是债券中心,美国高效的股票市场,亚洲也会形成自己的一个金融圈子。

这次危机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危机

3月份,美股4次熔断。随后,美联储无限量QE,美股逐渐恢复,尤其很多的金融股恢复非常快。对此,李稻葵解释,与2008年金融危机破产的是金融机构不同,这次危机并非金融机构的危机,而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危机,是年轻从业者的短期危机,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机构还是受益者。

目前,一些国家开始放松限制出行,市场对三四季度经济反弹抱持乐观态度。汪涛认为,股票市场比实体经济反映要提前,很多投资者更多关注未来经济增长,这也是股市回升的一个原因。但是,基于债券市场现状,汪涛认为通胀并不是主要原因。和股票市场相反,即便美联储使用了无限量宽松这张“王炸”,债券市场利率还是非常低。“债券市场投资者非常悲观,以至于美国债券市场一度处于流动性枯竭状态。”汪涛说。

全球超大规模货币刺激会有后遗症,新兴经济体债务风险需警惕

据报道,美国失业人数已经达到3900万人。失业率上升将会加剧群体间的不平等,这是疫情应对政策带来的长期隐患之一。汪涛认为,全球超大规模的货币刺激会带来一些后遗症,国家内部可能会加剧一些不平等,如美国失业率空前高涨,有资产者受影响不大,道琼斯指数却已回到去年同期水平,资产价格也在上涨,所以失业率增加将会加剧群体间的不平等。

此外,汪涛谈到,全球化分解过程,可能会引起金融市场动荡,新兴市场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值得关注。应对疫情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大量发债,是否会出现债务危机?美国无限量QE为寻求收益率比较高的资产,华尔街资本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动,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该如何应对?

李稻葵补充,短期内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看上去会形成短暂的、比较好的支撑,但是,华尔街资本是否能持续流向,不容乐观。同时,持续发债造成财政压力过大,未来保护主义盛行,整个新兴市场国家总体上将会比较困难。

同时,几位专家提到,中国的经济体量和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发达国家,相比一般的新兴市场国家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但改革的动力来自市场,对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应该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责任编辑:田春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