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雁荡山: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2020-06-02 2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自古东南形胜,位于浙江东南部的雁荡山就以奇伟壮丽的景色,为东南一带平添了一分峭拔。

雁荡山历来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美誉,被称为“东南第一山”。山顶上有一片湖泊,这片湖泊“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湖边长满了芦苇荡。

到了秋天,南归的大雁常常栖息在这里,因此被称为“雁湖”,山也因此得名为“雁荡山”。

雁荡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南朝时期,梁代的昭明太子就在雁荡山的芙蓉峰下建造塔寺。到了宋代,雁荡山已经建成了十八寺、十院、十六亭,达到了鼎盛。

赵师秀是一位南宋诗人,他的作品中五言诗较多,以五律见长。值得一提的是,赵师秀出生于浙江温州,而雁荡山主体正是在温州境内。那么,赵师秀是如何描绘家乡胜景的呢?我们来欣赏一下。

雁荡宝冠寺

(南宋)赵师秀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

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宝冠寺是雁荡山四大名刹之一。这首诗开门见山,起笔就写出游览的行迹:诗人在寺中行走,在石栏旁边驻足,只觉得阵阵清寒传来。

桥下那流水潺潺,也许是洞中的云变幻而成。寥寥几笔,就写出山中水气弥漫、云水相融的景象,勾勒出冬日山景的清幽、冷寂之感。

面对美景,诗人想要在山中多停留几日,可是已经到了年底,不得不回家去。

在寂静的夜里,诗人反复吟咏,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半夜。而雁荡山的山顶,本来应该有许多栖息的大雁,却没有听到一声雁鸣,更显得山中气氛萧索而寂静。

诗题名为宝冠寺,实际上却是描写寺庙周边的景色。在风格上,这首诗清新晓畅,景物描写平实自然,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冬季雁荡山中的潮湿、清冷,渲染出清寂、肃杀的氛围。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也对雁荡山留恋不已。他曾经三次造访雁荡山,留下了《游雁荡山日记》和《游雁荡山后记》两篇宝贵资料。由此可见雁荡山的无穷魅力。

在明代,雁荡山已经成为了游览胜地,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到雁荡山游玩,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绘画作品。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幅《雁荡山图》,是明代叶澄绘制的一幅山水写生图卷。

▲《雁荡山图》 明 叶澄

绫本设色 35cm×290.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幅长近三米的画卷中,雁荡山的奇崛风景徐徐展开,各个景点都在画中用小字标出。

卷首,石门潭的两块巨岩高耸对峙,从空隙中可以看到远处的潭水、岛屿和山峦,通过近处的对比,更显得画面深远。

紧接着,章毅楼出现在近处,却被岩石掩映,只出现了一角。

经过合十姿态的石佛岩之后,只见险峻崎岖的石樑洞横在眼前。

蜿蜒的小路一直通向山顶,山上长满了杂树,游人有的正沿着小路上山,有的已站在山顶。

到灵风洞、罗汉洞时,山体变得更加陡峭、挺拔,高耸入云。

接下来,净明寺、蓼花峰与响岩三峰并立,山下杂树丛生,游人往来。

整幅画卷几乎涵盖了北部雁荡山的景色,山势绵延不绝,气势磅礴。

雁荡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因此山体岩石裸露,植被较少。叶澄以短皴与小斧劈皴相结合,再用淡墨进行渲染,表现出了山岩的坚硬、锐利,正如徐霞客所写:“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

远景中的山峦,画家则只以淡墨画出轮廓,以花青色渲染,仿佛山间云雾缭绕,似幻似真,意蕴无穷。

在近景的细节上,树木与青草都描绘得十分细致,夹杂在山脚下的碎石中。

画面中,游人三三两两,有的在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顶,反而更显得山中幽静,使一幅山水长卷变得“可居可游”。

自古名士爱丘山,雁荡山的壮丽景色与文人墨客的才思碰撞,产生了无数动人的杰作。雁荡山的景色不曾改变,我们的思绪是否也能通过这些作品与古人相接,感受胸中激荡呢?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原标题:《雁荡山: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