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双年展|溪涌寓言:一次海边的城市双年展分展场

韩晶
2020-06-08 13:25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自在溪涌,一次海边的城市双年展,却让我愈加相信,鲜活的现场,永远是城市展览的灵魂。”

寻觅与倾听——发现“自在溪涌”

2019年7月,我第一次来到深圳东部大鹏新区的溪涌度假村,映入眼帘的是阳光、大海、洁白的沙滩,心一下子就沉醉了。作为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大鹏溪涌分展场的策展人,又有些恍惚,这片宁静得像世外桃源般的小海湾,似乎与喧嚣热闹的城市展览相去甚远,与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所探讨的“城市交互”话题也风马牛不相及,该让它成为一个怎样的分展场呢?

溪涌度假村是一片遗世独立般的场地,它处于深圳城市化触角的边缘,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完好保留着大自然的气息。树林中东一簇、西一簇的建筑明显带有上世纪80年代风格,朴素、安静,仿佛已被时代遗忘。我知道,对这样一个沉睡的处女地,必须小心触碰,而非大动干戈。那么,就怀着一颗谦卑之心去寻觅与倾听,听它告诉我,这里有过什么,将会有什么? 

溪涌度假村及周边环境。 图片来源:google地图

宁静而遗世独立的海湾。 摄影:张凯琴

一场奇妙的场地探索之旅开始了。地毯式的踏勘,让我发现这里不仅有沙滩、海堤和潮汐,还有住宅样貌的酒店、废弃的摄影棚、秘境般的游乐园,以及幽深角落中的石头房子和烧烤场。度假村老员工的讲述,让我知道这里在深圳特区建设过程中扮演过诸多角色,它曾是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市工人疗休养院、大亚湾核电站的专家村、边防部队的营房,也曾是一度出名的海滨婚纱摄影场。原来,溪涌度假村不仅风景优美,还是一个颇有故事的地方!

度假村场地现状图。 图片来源:深圳市工人疗休养院

秘境般的游乐园。  摄影:张凯琴

密林深处的烧烤场。 摄影:张凯琴

展览隐含的线索逐渐清晰了:第一条线索是“自然”。来到溪涌,面向大海,不由自主拿起手机拍摄,当我们不再用眼睛而是用屏幕观看自然时,它是否还是灵性之物?第二条线索是“集体”。工人疗养院、专家村、军营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空间,今天当网络用全新方式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时,集体是否已走向不断漂移的年代?第三条线索是“空间”。沙滩和潮汐无法塑造永恒,却隐约映射出另一种时空。何为临时、何为永久?溪涌,或许将启发我们对空间的重新认知。

屏幕中的自然、后集体年代和瞬时空间,它们指向了自然、指向了人,也指向了技术、指向了当代。听,这就是溪涌想要诉说的:在远离城市的大海边探讨“城市交互”,是要把城市放置在更宽广的语境中思考,去探讨城市、科技、人、自然之间的那种“无所达致、自然而然”的“自在”状态。

找到了!“自在溪涌”,它就是最贴切的展览主题。

参展作品:无人界——谜园 摄影:白羽 

在地与体验——属于溪涌人的双年展

“自在溪涌”,也意味着“在溪涌”。既然主题是从场地中寻觅而来,那么,“在地”也该是展览的最大特征——一个为溪涌度身定做的双年展。

溪涌的场地丰富而略显无序,正蕴含着策划组织的各种可能。挖掘最恰当的地点,表达最契合的展览线索,是走向在地的第一步。海堤广场和废弃的婚纱摄影楼是直面大海的拍照胜地,可成为“屏幕中的自然”的主题展场;部队营房、露天烧烤场、小型游乐园,暗示着人们建构群体的不同方式,可成为“后集体年代”的主题展场;四百米长的沙滩,被阳光照耀、海浪拍击,充满了流动性,可成为“瞬时空间”的主题展场。三个独特地点与展览主题高度匹配,搭建起一个有情境的“在地舞台”。

参展作品:二十四小时美术馆 摄影:白羽

下一步,是在地创作,让每一个参展人都根据现场而创作,甚至让作品就在现场诞生。溪涌是度假村,有驻留现场的条件;无人机生成的三维模型纤毫毕现地描绘了场地现状,为无法亲临现场的参展人提供了另一种“远程在场”的创作可能。有了物质和技术的支持,加上不断的调整和再激发,作品终于在特定的地点诞生了。它们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将地点升华为场所,又将自身融入场所,在水乳交融之中塑造出新的“在地美学氛围”,让沉睡的溪涌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展作品:篝火 摄影:唐康硕

双年展,既关联着场所,也关联着人。溪涌是休闲度假之所,也是周围城中村居民闲时散步的地方,是他们,而不是学术精英,将成为展览的主要观众。我一直认为,双年展不该是阳春白雪,一个普通人能够理解、体验的展览才是成功的。那么,就让所有作品变得生动起来,与观众发生更多的身体连接,吸引他们“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融入场所,在场所中感知我们的观念和思考。当城中村大妈仔细研究烧烤炉上出现的“篝火”,小朋友们开心弹奏着“琴亭”的钢索时,一次在地性的展览开始真正影响当地人。

参展作品:琴亭 摄影:洪人杰 

弹奏 摄影:韩晶

建筑与艺术——一起书写海边那首最长的诗

作为以城市建筑为主题的双年展,UABB与艺术的结合一直是朦胧的,“建筑+艺术”的跨界组合经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在溪涌这片充满自然力量的处女地,让敏感的艺术家直接与理性的建筑师在同一个地点共同创作,从不同角度触碰它的本质,结果将会是什么呢?

工作一开始,建筑师和艺术家不同的思维逻辑就凸显了。建筑师习于面对屏幕,在三维模型中感受场地,通过虚拟寻找现实;艺术家习于进驻现场,在一座亭、一棵树、一粒沙中寻找批判与永恒。作品在渐渐呈现,它们有随风飘动的篝火、弹奏风景的琴弦、映射海天的眼泪、照耀时空的灯塔,也有徒劳的人工河、永不结业的小卖部、颤抖的磕头机、终将回归大海的盐块……

参展作品:天空的眼泪 摄影:卜骁骏

参展作品:溪涌物自体的自在感知器 摄影:KINTOO

参展作品:一珠树 摄影:区颂儿

这是一场有趣的同台竞技。显然,不同的逻辑,让建筑师与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介入了溪涌:前者塑造了空间,后者发掘了自然和自我;前者注重营造,用新的“物”改变着环境,后者注重顺势而为,点睛一笔就传达了观念。同时,当代艺术对作品所处环境的关注,又让艺术家越来越注重装置的建构性及其与空间的对话,而惯于以现场为出发点创造“空间艺术品”的建筑师,作品也开始变得抽离和抽象。尽管使用的材料、创作的手法迥然不同,当两个群体在同一个地点回答同一个问题时,作品悄悄出现了趋同的迹象。

建筑师燃起的“篝火”。 摄影:唐康硕

艺术家建造的“永不停业小卖部”。 摄影:白羽

将这些各不相同、又暗自趋同的大型装置组织起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既要在心中提前预判作品形态和话语气质,也要在现场伴随创作者的节奏不断调整;既要让不同作品各得其所,又要让它们遥遥对话,成为一个复调的合唱剧本。此时,我是指挥家也是救火队员,经历着冰火两重天。

终于,在沙滩上,在蓝天、大海的映衬下,镜面不锈钢、脚手架、钢索和盐块、沙丘、枯树出现在一起,它们似乎并无冲突,而是交相辉映、互相增色。原来,建筑和艺术可以共同组成一个奇妙的“混合场景”,两者的和声是如此优美动听!

混合场景·沙滩。  图片来源:邱嘉玥绘制

混合场景·树林。  图片来源:邱嘉玥绘制

一条400米长的海堤,由西到东贯穿着溪涌的沙滩。开展前的夜晚,建筑师和艺术家一起拿起排刷,将作品的名字书写在堤坝上,让它们组成一首意味深长的诗。这首深圳海边最长的诗,记录了建筑和艺术携手跨界的故事,它将永远留存在大海边。

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书写海边长诗。 摄影:韩晶 

空无与日常——意外带来心的自在

2020年春节伊始,意外发生了,蔓延的疫情让刚刚开启的展览被迫关闭,溪涌骤然变得空无一人。唯有度假村的村长霞姐,每天独自面对所有作品,不断用手机拍摄它们,在微信中心痛地分享。

日复一日,在屏幕中观看现场传来的照片,我的心境渐渐由心痛变成了欣然。对一个大海边的室外展场来说,人类的离场,让一切重新回归了自然,它们沐浴着阳光、吹拂着海风,静静地存在着,一点点变老,似乎已经与身边那棵榕树、那块岩石没什么两样。意外导致的空无,反而让作品们拥有了“意外的主体性”。在趋于纯粹的展览现场中,它们变得更有力量,也更灵动、悠然,似乎在活灵活现地讲述着话语、传达着观念。对展览而言,这不正是一种本真状态吗?

参展作品:海的纪念碑 摄影:沈少民

在自然中凝思。 摄影:赵霞

进入三月,疫情好转,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溪涌,享受久违的户外生活,再度开放的展场变得人头攒动、异常喧闹。此时,是该把每个作品围挡起来,保持展品的尊严,还是让它们完全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终于,我们选择将围挡撤掉。于是,映射海天的眼泪充当起沙滩上的坐凳,纯净的枯树成为木偶剧的舞台,废墟般凝重的大盐块与五彩缤纷的帐篷毗邻而置,人们骑着空转的单车向海天之外的世界“飞驰”……,展览现场呈现出一派轻松愉悦的休闲气息。

这是一种极致的开放状态。奇妙的是,当作品向观众敞开怀抱之时,创作者的内心也获得了释怀。因为只有放下内心、面对大众,方能真正让作品与人的互动由“身体的互动”变成“情感的互动”,艺术,也才真正介入了生活。

“海的纪念碑”与日常生活交融。 摄影:赵霞

在哪?是谁?去哪? 摄影:赵霞 

如果说疫情之中的空无,催生的是展览作为凝思之所的返璞归真,那么,疫情之后汹涌的人潮、欢乐的气息和完全开放的情境,催生的则是展览回归日常的本真。在溪涌,在这两种极致状态下,作品在与天地交融中获得了自在,人们在放下内心时获得了自在。心的自在,才是真的自在。谁说疫情一定是不好的呢?  

从现场出发的城市寓言

有一种论断,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突飞猛进,线上展览终将取代传统的线下展览。自在溪涌,一次海边的城市双年展,却让我愈加相信,鲜活的现场,永远是城市展览的灵魂。尽管线上展览有不受地点局限的传播优势,线下展览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展览离开了现场,就没有了根;作品离开了特定的场所、离开人的真实触碰,就失去了部分意义,那些网络上的美丽图片并不代表它完整的本身。对以激活城市衰败空间为己任的城市双年展来说,展览更非一次短暂的事件。一个为当地度身定做的双年展,一次真正介入在地空间的艺术实践,一段真切在场的互动体验,才能长久而持续地发酵,去改变地方、改变人。

参展作品:神话 摄影:白羽

今天,是一个信仰断裂的时代,我们以为技术可以掌控世界,病毒却清晰地说,自然其实远远比人类想象得强大。当我们在屏幕中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同步观看世界被病毒侵蚀的时候,我们也正在以上帝的视角观看自己的生存状态:那种人与自然关系的虚幻、那种人与人关系的悬置、那种时间与空间感的错位。这种全球现场直播所带来的强烈心灵冲击,令我突发奇想:或许溪涌诉说的三条隐秘线索,无意中书写了一个寓言。而这种寓言式的展览,或许对未来的城市双年展有某种借鉴意义,因为展览终究要从现场出发、超越城市,走向人类知识体系的更广阔地带。

参展作品:海的皮肤 摄影:白羽

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大鹏溪涌分展场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溪涌度假村,策展人为韩晶、握手302。展览于2019年12月27日开幕,历时4个月。

(作者韩晶系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联合创始人\主持设计师,半层书店创始合伙人。)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