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潮》:面对恶毒的母亲,我还应该爱她吗?

2020-06-07 07: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任丽 丁丁心理

✦不是所有的母亲都值得被赞扬✦

壹.

你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与世界的关系。其实,你的母亲给你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决定了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春潮》是女性新锐独立纪录片导演杨荔钠的作品。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一个绕不开、却又解不开的难题抛在了观众面前,为我们呈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纠缠、扭曲而痛苦的关系。她就像拿着一把手术刀,切开看似完好的皮肤,揭示了暗藏在下面溃烂蚀骨的脓疮。

这样的母女关系还能拯救吗?还值得和解吗?

电影结尾用郝蕾饰演的女儿郭建波的一段独白给出了答案:你安静了,世界就安静了。世间最亲密的关系,最终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结局。原来,伤我最深的人,是我最亲的人。

母亲纪明岚给女儿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是如何影响女儿的命运的?

贰.

母亲与父亲的结合充满了功利性。母亲是农村户口,为了进城,找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目的达到后,她为了摆脱丈夫,用最恶毒的语言去贬低他,甚至不惜写各种检举材料搞臭对方,以此来获得同情与支持。

在汉语语境中,与性有关的词都是骂人的,与性有关的问题就是作风问题,是要背负一辈子的道德谴责的。

她给女儿塑造了一个流氓父亲的形象:在别人面前露阴,摸女人屁股,还带小姐回家……

在她的世界里,人与人之的关系,不过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女儿也同样变成了被她利用来要挟父亲的棋子。

建波会在睡梦中被母亲摇醒,强行拽到领导家里,陪着母亲哭诉自己的可怜。让一个弱小的孩子去面对成人世界的不堪,用这样的方式去诋毁另一个至亲的人,孩子该站在哪一边?

当母亲强迫孩子必须在父亲与母亲之间作出选择时,孩子在内心是站在父亲这一边的,可是在行为上却无法摆脱控制的母亲,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母亲给女儿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世界,要么父亲是好的,要么母亲是好的,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所以,女儿眼前是一个恶毒母亲,在头脑中却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父亲的形象。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是温柔的,温暖的,美好的,而现实中的父亲真的是这样的吗?

女儿看待男人也是分裂的。她不相信男人会爱上自己,也不知道男人的爱究竟是怎么样的。年幼的建波对父亲既渴望关爱,又害怕被伤害,她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与男人建立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当合唱团的老周向纪明岚求婚时,母亲吐露说,自己三十年都没有性生活了。在母亲的世界里,性是肮脏的,羞耻的,是攻击另一个人、侮辱另一个人的武器。她甚至告诫女儿,不要跟父亲走得太近,因为他可能会耍流氓。

受到母亲的影响,女儿会认为男人都是危险的,这个世界是危险的。她只会用身体、用性去感受爱,却从不敢投入感情去爱一个人。

她辗转在不同的男人怀抱中,似乎在寻找从未得到又极其渴望的母爱,可是,在体会到片刻的温存之后,留下的只有孤独与寂寥。

夜晚的爱,是见不得光的,是不真实的。性变成了她与男人链接的工具,却从来不是表达爱的方式。

叁.

在一个没有爱的婚姻中,孩子的出生可能只是一个意外,从一开始,就是不被祝福的。母亲对女儿的厌恶充斥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父亲的猝死,无疑把年幼的郭建波抛向了深渊。她那少得可怜的爱,随着父亲的离去而消失了。父亲留给她的那几个玩偶,以及记录着自己与父亲点点滴滴的日记,成为了她仅存的温暖记忆。可是这些东西,却成了母亲的眼中盯肉中刺。她趁着女儿不在家,把女儿视为珍宝的东西,一把火给烧毁了。

建波生下女儿后,母亲从她的手上抢走了孩子,她似乎把丢失的母爱全部灌注在了孙女身上。她会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风雨无阻;她会省吃俭用,却花钱让孙女郭婉婷学钢琴;她会陪着孩子吃,陪着孩子睡;她会把存折写上孙女的名字,把所有的积蓄都留给她……

她倾注所有,不过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塑造一个听话的“女儿”,让孙女坚定在站在自己身边,把这个孩子真正地从她母亲的手里夺过来。

你珍惜的,我要毁掉它;你爱的,我要夺走她;你喜欢的,我要唾弃她。

一个恶毒母亲,不过如此。所以建波内心发出了惨痛的呐喊:你毁掉了母亲在我心里的形象!

母亲给了孩子一个没有爱,一个极其冰冷的世界。

她制造了内疚,因为建波是杀死父亲的帮凶;她制造了羞耻,让建波无法与男人建立正常的男女之爱;她制造了分裂,让建波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她制造了恐惧,让建波无法信任任何人。

正如建波在日记中所说:我对未来没有幻想,我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死亡。绝望感贯穿在建波40多年的生命里,她用冷漠包裹着自己最后的尊严。

肆.

建波好像被整个世界抛弃了。她的这种感觉来自于母亲的建构。

同样是被亲身父母抛弃的孩子,她的养父母却给她建构了另一个世界。

在常州儿童福利院生活了几年的小女孩,后来被她的美国养父母收养。

也许,你觉得她的身世够悲惨了吧?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在福利院又生活了几年,现在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她应该怨恨抛弃她的父母,应该感到极度自卑,应该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吧?

然而并没有。在一段寻亲视频中,小女孩面带微笑,落落大方,举止沉稳,充满着自信。她在妈妈旁边,举着写着汉字的告示牌,无言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我2011年出生,有先天性心脏病。

我的亲生父母非常爱我,所以他们我放在了这里。并且他们留下了一包日常必需用品,这样我就能得到心脏修得手术,来挽救我的生命。

她还展示了一张自己当初被扔掉的垃圾桶的照片,还有一张是襁褓中的自己。

而她的美国妈妈接下来说明了这段视频的用意,她希望寻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们保持联系,并且分享她的一切……

小女孩的养父母没有去谴责她的亲生父母,而是给孩子建构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即使被父母抛弃,父母也是爱她的。

或许,你觉得这是谎言,养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事实。其实,真相并不重要,孩子体验到的心理现实才更重要。

小女孩会从这样的关系中感受到自己是被珍视的,是值得被爱的,是有价值的。她也会同样把善良与爱回馈给这个世界,包括曾经抛弃她的父母。

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事实是我们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春潮》中的郭建波是带着母亲的诅咒来到这个世界的,她就像被套上了人生的枷锁。她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与恶毒的母亲去做抗争,不向命运低头。但她始终无法活出自我,因为她根本不知道,她所追求的爱是什么?她该怎样善待自己?

在她的生命中没有这样的模板,她所看到的事实是,最亲近的人要么是流氓,要么是毒妇,她所建构的内在现实是,这个世界是冷酷的,危险的。

而在视频中,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小女孩,在这个新家庭里感受到父母与兄弟姐妹间是有爱的,她所建构的内在世界是温暖的、幸福的、值得信任的。

《春潮》中的这对母女关系真的无法改变了吗?这样有毒的、迫害性的关系还会在代际中传递吗?电影似乎用了让母亲闭嘴的方式,试图寻找解药。

“你安静了,世界就安静了”。女儿终于可以说出内心对母亲的怨恨,可以表达愤怒了。这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就如春潮般,带来新的希望。

其实,现实中的母女关系也许没有机会修复,我们却可以建构内在新的母女关系,就如这个事实上被抛弃的女孩一样。

这就像在贫瘠的土地上,给她阳光,给她雨水,种子最终会破土而出,发出新芽。

一段滋养的关系,或许是一段抱持的咨访关系,或许是一段包容接纳的亲密关系,可以改变我们与母亲的内在关系模式。

只是,这段路可能会很漫长。

以上。

作者介绍:任丽,丁丁心理签约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心理学动力学取向,擅长婚恋与人际咨询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