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作弊被抓坠亡的惨剧,让大人重新思考如何对待犯错这件事

澎湃新闻记者 尹琳
2020-06-11 14:19
来源:澎湃新闻
亲子学堂 >
字号

作弊被抓坠楼,这行为背后的恐惧,相信许多人心有戚戚——那是一种宁愿去死也不敢面对后果的恐惧。父母、学校和整个社会都需要重新思考犯错这件事,错误是具有价值的,它指示着我们成长的方向。

中北大学发布了本校大学生作弊被抓跳楼身亡的官方信息。

近日,山西一大学生时某在课程补考中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后没收试卷,后坠楼身亡。一个鲜活生命就此消逝,令人叹息——既让人惋惜太不值,又令人心有戚戚,那种做错事需要承担严重后果的焦虑、恐惧,许多人都曾感同身受。

面对孩子的成长,如何看待“脱轨”、“犯错”、“违规”这样的事情,其实是父母、学校、社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许多成年人对于错误,常常抱着愤怒、敌视、恐惧、回避的态度,好像那是雷区,令人厌恶,唯恐避之不及。

一位朋友说起3岁的儿子把他的手机往地上扔。他质问儿子:“你怎么扔我手机?”儿子说:“不是我扔的。”明目张胆说假话,气得老爸一只大手立刻拍在儿子屁股上。妈妈也严肃地走过来,蹲在儿子旁边:“说假话不是好孩子!去跟爸爸道歉。不道歉的话,今天晚上的冰淇淋就取消。以后再说假话,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一旁的奶奶接着唠叨:“管教小孩子就要严格一点,不可以让他扔东西,你们做父母的怎么不把手机看看好?都是你们惯的,今天扔手机,明天还不知道扔什么呢!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还会撒谎了,以后有你们受的……”

惩罚、出重拳,让TA尝到苦头,觉得害怕,以后就不敢做了——这是许多人认为可以让孩子记住错误的方法。

就像朋友那样,给孩子制造焦虑感,让孩子感受到错误跟你这个人有关系,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比如被爸爸严厉的眼睛狠狠地瞪,被爸爸的大手一顿“吃生活”;犯错会让你面对某种丧失,比如本来可以吃得到的冰淇淋被取消了,比如失去爸爸妈妈的爱;错误还会让你活在难以忍受的唠叨中,连带着内疚自己的父母都跟着被批评……

同时,大人对于改错也有一种常见的态度——改,立即改,现在就改。如果孩子还没改变,就会着急,怎么不听啊?肯定是惩罚效果不够厉害,那就再想厉害的办法。就像朋友后来抱怨,经过批评教育,儿子还会扔东西——“硬的软的方法都用了,不听!冰淇淋都不给他吃了,他还扔。我已经威胁他,再扔就把他也扔出去了!”

着急的大人其实忘了,从一种行为到另一种行为的改变,本身就需要过程,需要时间。

可是,一波接一波的重拳,真的能让孩子成为不犯错误的人吗?

电影《少年的你》里的魏莱,在学校横行霸道,天不怕地不怕,你以为她是没人管的孩子,其实不是。一听说要被举报就慌得下跪求饶。这背后因为犯错被父母发现而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感有多强烈,简直跟死亡差不多,我们隔着屏幕都感觉得到。可是,这份焦虑和恐惧只是发生在要被父母发现的当口,并没有推动她不去犯错,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10年前,西安大学生药家鑫的事情轰动全国。他开车撞伤人后,为了防止事情败露,干脆拿刀直接捅死伤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承了那一刻的心态,发现自己犯错了,对后果的承担、对父母的影响如天塌下来,他被一股强烈的恐惧抓住,这让他选择了最不理性、最不现实的解决方案——杀死对方、消灭错误。

错误对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千方百计地去避免犯错,还是允许孩子从各种小小的错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到更好的一条路?规避一个错误,是因为对惩罚的强烈恐惧,还是头脑在现实情况中做出的主动和理性思考?太多太多关于错误的问题,需要大人们好好思考。

在颇受欢迎的科幻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接受大脑手术后的天才查理发现,在他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因为愚笨不断犯错,而母亲却不允许这些错误出现,不允许这些不好的东西存在,于是,犯的错和母亲的严苛对待,就演变成了他内心世界里的一个一个伤口。

他总是记得一个童谣:

三只瞎眼的老鼠……三只瞎眼的老鼠,

看看它们跑得多快!看看他们跑得多快!

它们都在追逐农夫的妻子,

她拿切肉刀切断它们的尾巴,

你可曾看过这样的景象?

三只……瞎眼的……老鼠?

当大人厌恶错误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因为一个一个小错误而惩罚孩子、拒绝孩子、呵斥孩子。孩子就会在这种对待中产生类似的幻想:我身体的一部分是不被接受的,是可怕的,是令人恐惧的,是需要回避的。而动辄得咎的养育方式也会让孩子觉得,犯错不要紧,被发现就罪不可赦。

在智力不断攀升的时候,天才查理蓦然发现,周围的普通人都很讨厌错误,但是错误,其实是有价值的,它在告诉人们——这条路尝试下来是行不通的,你需要换一条更好的路。

错误本身是具有价值的,人不可能不犯错,我们通过犯错来收获成长。

如果大人们可以坦然地面对孩子的错,那么孩子就会知道,人生漫长,犯错了,天也不塌下来,去承担后果,去重新学习,朋友、家人、社会不会因此抛弃自己,相反可能会协力支持自己。

如果大人们对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动机、渴望感到好奇,那么他们就可以进一步走进孩子,发现孩子的求助信号,在孩子没有犯下不可挽回的大错时,伸一把手,带他远离真正的地狱。

如果是这样,或许

那个叫魏莱的孩子,会在内心痛苦不安的时候寻找大人的帮助,而不是把痛苦投射出去,欺负其他的孩子;

那个叫药家鑫的孩子,会在面对交通事故时,在震惊之余选择积极的救助方案和解决办法,而不会轻易地失去理性,杀死伤者、毁灭证据;

那个中北大学的孩子,会在面对考试可能不及格时,坦然接受失败,找到补考这条路,而不会选择作弊,并且在作弊被抓后惶恐地结束生命……

    责任编辑:李淑平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