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市哲学界举行纪念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谈会

澎湃讯
2020-06-15 10:33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与学术追思座谈会”现场

2020年6月13日,“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与学术追思座谈会”在上海举行。追思会假座上海社会科学院,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市哲学学会主办,由《学术月刊》杂志社、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上海大学哲学系襄办。来自相关单位和新闻媒体的近四十位同志出席了会议。

陶德麟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陶德麟先生祖籍湖北黄冈,1931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2020年5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陶德麟先生年轻时曾长期担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人物李达教授的学术研究助手,具体执笔毛泽东主席委托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经多年修订增补,最后定名《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并于1956年在《哲学研究》撰文批评苏联理论专家有关释文的错误,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肯定;陶德麟先生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作出过重大理论贡献,产生了全国性的重大思想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主持编写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著名教科书,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总论及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副主编;陶德麟先生留下了《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陶德麟文集》等重要著作,曾获众多国家级论文和著作奖项,晚年还着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对此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陶德麟先生一生,不仅始终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而且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和心血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了杰出贡献。

陶德麟先生

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在主持会议时指出,陶德麟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哲学理论界的重大损失,也使上海哲学界痛失一位良师益友,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只能在上海用追思会的形式,表达上海哲学界的哀思,以继承陶老师的思想和遗志,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余源培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陶德麟先生继承了中国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优秀传统,真正做到了将爱智求真与忧国忧民统一起来,其学术思想大都是针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通俗易懂又有实质性的内涵。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冯平教授是陶德麟先生的首届博士生,她从为人、为学和为师三个角度深情回顾了追随陶先生学习、研究和从教几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强调陶先生不仅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儒雅、谦逊、善待他人的谦谦君子,也是一位始终坚持研究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学术问题,持续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并以最平实的语言表达自己学术思想的大学者,同时还是一位特别呵护学生的学术自信,尽己之力去帮助学生、成就学生的好老师。

任教于上海大学哲学系的王天恩教授也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生,他回忆了跟随陶先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认为陶先生作为一名老师给自己学生的为人为学影响极为深刻,他概括为:精神传承胜于血脉传承。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认为,陶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大才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深刻而独到的体会、继承与发扬,陈教授还特别强调了陶先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突出贡献,认为上海哲学界尤其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在今天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陶先生的热情关注与倾力扶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立新教授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后,并长期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工作,和陶先生交往密切,对陶先生晚年的思考与情怀有很深的了解,认为陶先生始终高度关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问题意识极为敏锐,既富有家国情怀,又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其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受到了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在武汉读书和工作期间也深受陶先生的影响,他认为以陶德麟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开创了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团结奋进、关爱后生的学界传统,共同奠定了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格局与队伍基础。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方松华研究员认为,追思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思想,首先想到的是陶先生和他的前辈李达先生以及他的后辈学者之间的思想和学术传承,这种思想的力量与学术的传承在上海也有很好的传统,其次是陶先生的人品与学养,像陶先生这样的大德,无论书法、诗词、学问都是一流的学者,为人为学却十分谦逊,令人高山仰止。

《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回顾了阅读陶德麟先生学术文章的感受,认为给人最重要的启发是,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政治哲学,也不能停留于书斋,而是一定要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又有学术的内涵和高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陈忠教授认为,注重做好陶德麟先生师德、师风的传承工作,真正结合中国的现实,结合中国本土的问题,阐述本土的理论,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就是对陶先生最好的纪念。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刘日明教授认为,陶德麟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哲学界无法挽回的损失,陶先生一生“爱智求真”,面向中国现实本身讲中国故事,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孙伟平回忆了与陶德麟先生的交往经历,高度肯定了陶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毛勒堂教授认为陶德麟先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尤其强调了陶先生在治学方法上留下的有益启迪,要真正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要有综合性和总体性的视野,而且要有多角度和多学科的视角。

《学术月刊》总编辑姜佑福认为,虽然再无机缘亲身感受陶德麟先生为人为学的风采,但通过研读他的著作文章也能让陶先生的思想和学术形象变得十分丰满,其中,发表在《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文,是陶先生晚年提纲挈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议题的重要文献。

在自由发言阶段,上海师范大学高惠珠教授认为陶先生在中国马哲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后辈学者应该继续遵循陶先生指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守正开新,努力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做出开创性的新成果。其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计有恺、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向义,分别由各自追随陶德麟先生问学交往的经历展开对陶先生的回忆,从生活细节上缅怀陶先生的高尚师德。

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珉教授作最后总结,他指出:今天上海哲学界同仁在防疫的非常时期汇聚一堂很不容易,充分表达了对陶德麟先生崇高境界、深刻思想、奋斗精神、学者风范、人文情怀的崇敬与景仰,其追思缅怀的殷殷之情可感,追求真理的拳拳之心可见,愿陶老先生的思想与学术如青松之繁茂,如兰花之馨香,像长江之水从武汉到上海,奔腾向东、长流不息,激励上海哲学界学人继往开来、不懈奋进。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优良学风、思想境界、理论情怀、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等等,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学科建设,乃至振兴整个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宝贵思想资源。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