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们之间是一段好的爱情吗?| 判断关系好坏的10条标准

2020-06-15 11: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咯咯

编辑 / KY主创们

在后台,我们收到了这样一则留言:

“和ta在一起也快两年了。最近可能是意识到关系里存在一些问题吧,我对我们的未来有些悲观,觉得我们是不是其实不那么合适。但过去也有过很多开心的时光。KY,有什么方法能够判断对方是不是错的人?我还该不该和ta继续走下去?”

之前我们也有收到很多类似的提问:我怎么知道对方是不是错误的人,有什么判断标准吗?于是今天,我们打算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更加简洁、具体的建议——选择伴侣时需要规避的一些错误,帮助你判断自己是否处在一段可长期发展的关系中。

01.

要不要和Ta在一起/走下去?

无论是处于被荷尔蒙冲昏了头脑的阶段,还是因为诸多沉没成本不知道该不该放弃时,你都应该尽量避免以下六种在选择伴侣上的错误:

1. 忽视一些对方行为上值得警惕的一些或大或小的“红灯”

许许多多分手后和在关系中受伤的人都会说,“我该早点放手的”、“其实我早就知道了”、“我只是一直在自欺欺人……”

如果一个人的身上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那么无论它们在前期被隐藏得再好,也一定会有暴露本质的细节。比如,Ta在追求你的时候表现得对你关怀备至,但你发现Ta会对服务人员呼来喝去。又比如,你发现Ta会习惯性地对你撒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谎。

当你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值得警惕的信号,最不应当做的就是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询问你的伴侣,给Ta一个解释的机会,不要自行过度解读,更不要接受蹩脚的借口。

小的不良行为的信号通常都会发展成关系中重大的问题。如果你总是故意不在意这些不良行为信号,就可能会在将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

2. 选择一个和自己沟通起来有困难的伴侣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惯用的沟通风格,沟通风格不同也并不等于无法彼此理解。在还未进入关系前的“追求期”或热恋期,两个人中更主动、积极的那一方甚至会刻意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去配合对方。只是,一个人整体的沟通风格就像性格一样,很难发生巨大的改变。

比如,你思维快、说话也快,而Ta思维慢、说话慢;你喜欢有话直说,倾向于直面冲突,而Ta通常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绪,宁愿憋屈也要尽量避免冲突;你总是想什么就说什么,Ta却总是先自己反复思考,有结论了的时候再说出来;你喜欢自我暴露、讨论深层次的话题,而Ta则更倾向于把一些隐秘的想法放在心里。

每一天、每一个小互动都能体现出各自的沟通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问题是,你能否适应你伴侣的风格和方式呢?

3. 低估“不来电”这件事的严重性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常识。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疑惑:人怎么会选择没有感觉的人在一起?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因为一些别的外在条件,或是为了维持一段既有的、稳定的关系而故意忽略这种生理性吸引的缺乏。

这些人往往会对自己说:“感觉是慢慢培养出来的”、“感情到最后都会变成这样的”。但其实,“感觉”这样东西,在关系早期、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容易地被注意到。一个拥抱,牵一下手,甚至只是闻到对方的气味,就会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个人对你是否具有吸引力——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感觉,不是一件需要“思索”才知道的事。

虽然有化学反应不一定就是真爱,但如果没有化学反应的感觉,爱情显然也并不存在。

4. 在经济上冒险

如果你想和对方在一起,但是你们一穷二白。那么先解决钱的问题,然后再考虑把你们的关系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是更加理智的做法。毕竟,没有经济支撑的话,你们是很难建立一段共同的生活的。

如果你的伴侣是你们经济困难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你的伴侣无法维持一份工作、没有稳定收入,并且Ta也没有极强的动机要改变现状的话,那么也不要寄希望于你们在一起之后这种情况会慢慢改变。当然,有时候一段关系也可以在开始时就明白和接受未来可能只有一方负责赚钱。

而如果你在经济上依附于你的伴侣生活,先在你们的生活中找到足够的证据来确保Ta会一直这样供养你。然后你再投入到与对方更加严肃的关系中(比如婚姻)。否则的话你就是在进行一场赌博,你一定不希望你未来的经济保障建立在你自己的运气上。

5. 忘记了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边界

预先建立好双方的界限是一件不可忽视的事。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需要独处的时间。你会有和对方不一样的兴趣、也会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和个人的爱好。当你把你的生活和另一个人融合在一起,你是两人共同体的一部分。但同时,你仍保有你的独立性——这一点需要被双方认可和尊重。

如果你不在一开始的时候设立好界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你们不需要所有的事情都和对方一起做。你们也不需要喜欢一样的东西。当你需要自己的时间时,你就应该去享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确认你的伴侣足够坚强,能够应付你暂时需要自己的时间。否则,随着生活中你不断需要牺牲、妥协个人的意愿,你很可能会变得怨怼。

6. 不顾内心隐隐的不安

有多少人在走过婚礼红毯的时候还感受到内心的惴惴不安?——可能比你想象中还要多。

英国一家新闻媒体报道中的数据指出,有超过半数的离婚者表示,在婚礼当天就隐隐感觉他们的婚姻不会有好结果。Slater 和Gordon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人并不享受他们结婚的那一天,而是在担忧和挣扎中度过了那一天。

一项研究发现,人们潜意识里的想法,或者说是直觉,常常能够准确地“预测”出一段关系未来的发展。这种潜意识的态度有时与人们经过理智思考评估出的对关系的满意度、幸福度有很大的出入。令人惊讶的是,在这种有出入的情况下,“第六感”对这段关系的未来的预测更加可信(McNulty, Olson, Meltzer, & Shaffer, 2013)。

消除这种“莫名的惴惴不安感”的方法就是把它向伴侣表达出来,然后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如果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这种内心的不安感,或许分开会是更好的选择。

02.

一段容易成功的关系又有哪些特点呢?

1. 总体来看,你们是般配的

“门当户对”四个字虽然老套,却不无道理。两个人在婚恋市场中的价值是否匹配——包括外表,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等等,对关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两个人的“婚恋价值”差异越大,关系中潜在的矛盾就会越多。

这些矛盾可能包括价值观、消费观和人生规划的不同,并且也正如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两个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不般配的人也更加容易遭遇第三方插足的情况。

Conroy-Beam,Goetz和Buss(2016)的一项研究表明,关系中婚恋市场价值更低的那一方对关系的满意度会更高,即使他们身边出现了别的有吸引力的对象也不会影响对现有关系的态度。然而,条件更好的那一方却容易在其他有魅力的、潜在的对象出现时感受到更多对当下这段关系的不满,并且他们遇到这样的对象的契机也更多。

2. 你们有相似的健康习惯

研究发现,比起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外貌等方面,两人在健身习惯上契合与否尤其能够预测一段关系的满意程度(George et al., 2015)。换句话说,如果你热爱运动,坚持健身,但你的伴侣却享受每天宅在家里一动不动,并且不打算对此做出改变,那么这的确会对你们之间关系造成比想象中更大的打击。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是否拥有共通的健康习惯反映了人们对于闲暇时间的安排和对生活的态度,而这两点的契合度与两个人是否能建立长期的关系有很强的关系。

3. 你们性生活和谐、满意

纽约家庭治疗师EstherPerel专注研究性与亲密关系的问题多年。她认为,身体往往包含着语言容易掩盖的事实。不令人满意的性往往是亲密关系中冲突、混乱的极端表现。一个在性行为过程中不擅长拒绝的人在关系中一定也不擅长拒绝,一个在性行为过程中不敢索取、不考虑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对方的人在关系中一定也有类似的表现。

身体永远是诚实的。精神上的契合固然难得且珍贵,肉体上的契合度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段长久的关系中,保持彼此间的性吸引力也是维系情感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流逝,性生活频率的下降是很正常的。但,性的和谐主要是在于每一次性生活的质量,频率则是相对次要的。研究表明,已婚夫妇之间性生活的和谐程度对他们对这段婚姻的满意度有着直接的影响(Schoenfeld, Loving, Pope, Huston, & Stulhofer, 2016)。

4. 周遭朋友支持你们的感情

很多人会认为,一段关系只是“我们”之间的事而已,和其他人毫不相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这样的——你选择跟谁在一起是你的自由,你也不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对他人负责。但另一方面,一段关系能否获得朋友的支持确实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研究发现,获得了周遭亲友祝福和支持的恋情更加长久,从长远来看也更加稳固(Le,Dove, Agnew, Korn, & Mutso, 2010)。相对的,完全不被自己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成员(比如父母,密友等等)所认可的关系也大多在进入关系的下一个阶段之前就分道扬镳了。

5. 你们都在关系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预测一段关系,或者一段婚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双方是否都具有提升自我的动机(Georgeet al., 2015)—— 一段容易成功的关系应该是两个人达到一种彼此促进的状态。这种想提升自己的心不是功利性的,也并非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是一种自驱动的状态——你们都想要补充新鲜的血液,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接近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心理学专栏作家Christian Jarrett(2017)认为,尽管人们总是强调要做真实的自我,但其实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也渴望能成为那个更好的、理想中的自己。此外,一段好的亲密关系中也为自己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和氛围。

另外,做更好的自己对于减少关系倦怠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倦怠期的发生,往往是当人们感觉到这段关系已经无法带给自己更多的自我延伸的时候。面对一个“十年如一日”的伴侣,人们难免会感到麻木和疲倦。而在做想象的自己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成长,就正好能够弥补伴侣能带给我们的自我延伸的减少。

最后想说的是,即便爱情中的确不存在某一个特定的“公式”,但好的和不健康的关系一定也有它们的共通之处。重要的是,是不是每一条都与你的状况不谋而合?而你也正好在为此烦恼?

以及,如果你有成功辨别一个错的人或者经营好一段美好的感情的经验,又是什么事让你明确了“这是个错误的人”,或者“这就是我想要的关系”呢?欢迎在评论中和我们分享呀~

以上。

References:

Conroy-Beam, D., Goetz, C. D., &Buss, D. M. (2016). What predicts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materetention intensity: mate preference fulfillment or mate valuediscrepancie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Advanced online publication.

Fitzgerald, T. (2015). Half of divorceeshad doubts walking down the aisle, reveals survey by Manchester lawyers.Manchester Evening News.

George, D., Lou, S., Webb, J., Pugh,J., Martinez, A., & Foulston, J. (2015). Couple similarity on stimuluscharacteristic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6, 126-131.

Jarrett, C. (2017). Feeling authenticin arelationship comes from being able to be your best self, not your actualself.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Le, B., Dove, N. L., Agnew, C. R.,Korn, M. S., & Mutso, A. A. (2010). Predicting nonmarital romantic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Personal Relationships,17, 377-390.

McNulty, J. K., Olson, M. A., Meltzer,A. L., & Shaffer, M. J. (2013). Though they may be unaware, newlywedsimplicitly know whether their marriage will be satisfying. Science,342, 1119-1120.

Schoenfeld, E. A., Loving, T. J., Pope,M. T., Huston, T. L., & Štulhofer, A. (2016). Does sex really matter?Examin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pouses' nonsexual behaviors, sexualfrequency, sexual satisfaction,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rchives ofSexual Behavior, 1-13.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