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空谷足音》:一位女记者与62座寺院的故事

2020-06-16 10: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风从山上来——万杉寺

文/青青

小宇是上海人,近年来一心想到山间小住或者在寺院清修,治治自己的抑郁症。她平时都是面带微笑,柔声细语,经常脸红。三十多岁了,看上去仍然有女孩子的羞涩。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失眠、随时想掉眼泪,经常想到自杀的方式……有一天,在网上看到庐山的万杉寺,是个尼寺。寺院被青山抱在怀里,云雾飘荡,看一眼就想去。

出租车把她放在山路上,说啥也不往前开了,说是前边修路,只能步行。“没多远了,最多一公里。”小宇只好自己走。拖着个箱子,石子路,轮子与石头卡卡地响着,但她心情很好,远远地已经看到寺院,褚红色的墙和金色的屋顶,庆云峰上的白云缓缓上升,到了半山突然坍塌下来,山谷里云雾像溪水一样流淌起来。就在这时她看到了仁烟,她长身玉立,边走边像个诗人一样吟颂着诗句,长着杏仁眼,小三角脸,似嗔似喜,灰蓝的僧服在她身上飘逸如风,她完全沉醉在自己的境界里,微微鼓着腮,红着脸,根本没有看到小宇。小宇恍惚着觉得是在哪里见过,后来想起来,她太像红楼梦里的晴雯。

万杉寺的后山上全是水杉和红豆杉,那是二十多年前能行法师和庆云师带着居士们一棵一棵种的。现在已经蔚然成林,层层叠叠的绿色从山顶一层层地铺下来,这个寺院万杉寺为江西庐山一古寺,系旧时庐山五大丛林之一。在今江西省庐山山南秀峰附近。始建于南朝的梁朝,唐改庆云院。宋仁宗时一僧人在寺周植杉万株。宋仁宗赐名万杉寺,御赐“金佛玉殿”四字匾。

万山寺在这层层群山里特别鲜明,红墙金瓦,色彩明丽。

快要过春节,寺院里僧众们都在忙碌着。她们领着小宇到了寮房里安身。房间很简单,一床一桌,床头放着一个保温瓶。但被单子都雪白雪白,一看都是新洗的。推开窗子,可以看到窗外几丛竹子在摇晃。更远的地方,青山上的杉树直插云霄。第二天,推开门,看见僧众都在忙碌着擦窗子,小宇也换上运动衣,站在高凳子上干开了。很多年没有干过这样的体力活了,爬上爬下,一会儿功夫,汗珠子就顺着头发流下来,太阳升高了,身子暖暖的,汗珠滚着,好像体内的浊气也随之倾倒出来,人也渐渐轻盈起来。小宇不仅哼着歌儿。她被自己的声音吓了一跳,她的郁闷与伤心哪里去了?真是可笑呀。

中间有人送来了红糖梨水,大家坐在青石板上,惬意地喝着。“今天喊她来清扫,她说啥她腰痛,睡在宿舍里装死。喳——”“不就仗着自己长得好么,长得好在寺院到底能做什么?哼——”说话的僧尼在这个寺院是最老资格的,据说是与能行法师一起到寺院,这些佛殿里的一砖一瓦,她都知道来历。但她看上去没有修行人的清气,面目粗糙,人又痴胖,脸上总像是有点浮胖。小宇有点好奇地问:“你们说的是谁呀?”“谁?过两天你就知道了。哪个最傲气,就是那个。”回话的人鼻孔朝天,整个人都像要天问的样子。

寺院的日子都是从早晨四点半开始的。早课。大家起床洗脸,迅速地上大雄宝殿去,外面天还黑着,放生池里水闪亮着,星星像是掉进水里。大雄宝殿里的长明灯在深夜里格外明亮,一小格子一小格子的桔黄。僧尼们穿着灰蓝的僧服,居士们着海青,低着头,如一群鱼儿游入门内,各自安坐。只听到衣襟摩擦的沙沙之声。香板与木鱼声齐齐响起,领唱的声音明亮,跟诵的低沉如吟。小宇被这样的安静肃穆的气氛所感染,也跟着乱念。

最后磬声冷然,诵经结束。一群人轰然出门。去用餐。路上,有人在问:“又不见她呀?”“来好事了,肚子痛。”“我看是想睡懒觉。多少次了,不是腰痛就是头痛。”小宇仔细地看看四周,仁静,仁能,仁忠都在,独独不见仁烟。她心里明白了八九分。

斋堂就餐。大伙先向菩萨施礼,默默退回自己的座位,合掌诵经。然后小和尚开始给大伙分菜。斋堂里安静无声,只有嘴巴与菜的唼喋之声,类似大鱼吞水。饭与菜的气息把人泡在里面,偶的碗筷丁当一响,空气震了一震。吃完出门,只见一长身女子飘飘而来,一个栗色小线帽子非常可爱在头顶摇晃。像一尾鱼逆流而上。她坐下来,扬起下巴,示意给她来餐。一小尼赶快给她上菜,吃了几口。突然叫:“这样凉的饭,想害死我呀——”小尼红着脸赶忙过来说:“我给你温温。天冷,饭凉太快。”长身女子兀自站起来走向垃圾桶,呼拉把饭菜倒进去。到水龙头那里洗起了碗。“你来晚了,还好意思埋怨别人,真是无理。”不知什么时候,一位老尼出现在斋堂里。“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我昨晚给师父翻译佛经到凌晨三点。你闭嘴。”“翻译咋了,研究生就这样修行。”“你闭上你的臭嘴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风从庆云峰上吹下来,带着森森的青气。小宇这几天睡得很好,身上的关节无处不妥贴,人都柔软起来了。原来吃素,干体力活,脑子清空,就可以睡好觉了。睡好觉人就完全放松下来,自然抑郁不治而愈。但同时她也发现,即使是寺院如此清净之地,人与人的关系也是纠缠不休,性格冲突无时不在。这世界上并没有完全可以隐居之地,除非自己隐身到深山里,只与树林与野兽为伍。

夜里,她突然做梦梦到很长时间末见那个人,他轻轻拥抱着她,她身子都软了下来。第二天,她悄悄放了一千元在床头,离开了万杉寺。

 选自《空谷足音》

重版后记

文/青青

时隔三年,《访寺记》要出修订版,年轻的出版家蒋洪涛到郑州来,谈此书再版诸事宜。他和我素昧平生,言谈之下,才知他老家竟然是许昌。也是有缘人。

《访寺记》的大部分篇章写于2014年至2015年期间,那个时段自己整日介神思恍惚,好像随时有出世之念。书出版后三年来,我又有意或者无意寻访了几十家寺院,写出了十四个寺院。这些寺院,多数是与友人一起,并肩携手,云水之思,荡涤尘襟。特别是已亥年春节,我与女儿去日本关西游,住在京都吟松寺旁边英国人开办的民宿里,每天早晨与黄昏我都到寺院里,与一对住在寺院的老人相视,微笑。那个老妇人每天早晨都打扫庭院,还在院子外边的墓地整理清扫,她清瘦,洁净,一身青衣,与我相遇时她走得很快,有种被窥视的不安与羞涩,我这个闯入者,顿时感到了自己的鲁莽。隐士们看到猛兽也许并不惧怕,但惧怕的却是人类呵。

而在大阪所遇那个法善寺却是大隐隐于市,隐在最繁华的道顿堀商业大街的一角,走进角门,喧嚣落下,身后如雷鸣的市声突然隐去,好像这一道不高的围墙,如同空门,人只要一转身,就万般放下。这个佛菩萨竟然是木头雕成,香客以水当香,每个人都持长柄瓢舀水浇到菩萨身上,这菩萨生了一身青苔,如青衣美人,站在亭子里,散发清凉。每个看到她的心自然沉静下来。

寺院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等我回去。我与寺院之间也真有奇妙的缘分,所行之处,总是遇到,我愿意独自进入,在其中徘徊流连,如见故人,不忍匆匆离去。在寺院独自呆着,这个世界静且美,这也是尘世里片刻的享受,正是有了这些小小的时光,那更长久的喧嚣光亮,我才能忍受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访寺无始无终,可能陪伴着我的后半生,而这本《访寺记》,也许会在我有生之年不断地写下去,会写到多久呢?我也不知道,且不管他,只管走着写着,与佛菩萨亲近着,即使总是独自上路,也不觉孤独。

最后,我还是要感谢孔学堂书局,感谢老友艾云,海燕,袁培力,长青,麦子,还有我的家人,且让我对世上所有的爱与美好怀有好意,在苍茫人世缓缓归去。

已亥端午于竹影居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序)

文/叶小文

中国历史上写寺庙最著名的是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公元 507年,杨炫之重过洛阳,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伤时忧怀,就撰写了《洛阳伽蓝记》。当下专门寻访寺庙的书已难见到了。前段时间,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孔学堂书局的负责人赵宇飞先生告诉我,他们正在策划出版一本《空谷足音·访寺记——走近红尘中的隐士》的书,并希望我能为此书作序。看了书稿,不禁一叹,这仿佛就是一部当代的《洛阳伽蓝记》。

作者在七、八年时间里遍访华夏大地,问道终南,游走闽越,寻访了四十多家寺院,写到山居的隐士,寺庙里的僧人,客栈的主人,隐居茶庵里的茶师……。从那娓娓道来、“醉花渐欲迷人眼”的笔端中,竟让我们看到了月下僧推门的清寂,娑罗花清妙的甘甜,有心生欢喜的开悟,也有愁肠不解的黯然……作者青青是个职业记者。她寻访僧人,偶遇隐士,谈禅论道,听经说法。世上有此奇女,此女有此奇缘。果然应了古语“心静即是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大家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心为物役”的现代病。“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去哪里捡回心灵的地图?空山寂历,能生道心。

这本寻访寺院的书可谓一剂清凉帖,触之生凉,读之心静。按照佛法上说,三界之中,芸芸众生,贪欲横流,都是因为无明的缘故。天下众生,虽有慧心,但被尘垢遮蔽,难以觉悟,所以终日奔走计较,被得失荣辱困扰得焦头烂额,一刻也不能享受清净的人生。你不能不佩服佛法的智慧和洞见。现在全球的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很多都是人类自身的失范造就的。如,贫困、饥荒、疾病、腐败、战争、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恐怖袭击、邪教肆虐、黄赌毒、自然灾害等等,都与人类的无休止欲望密切相关。早就觉悟了的佛祖,对众生生出慈悲哀悯之心,化度众生,使之同登化境,共享清福。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本访寺记,或许也能成为另一听闻佛法的方便之门。随着作者空灵安静的文字,我们起行漫步,但见松泉苔壁,石门篁竹,曲径通幽,清风明月,于是拄杖登眺,造访高僧,谈空说有,妙机契合,一番相叙,以消永日。

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如果说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应该是理想、是信仰,其中当然也包括宗教的信仰追求。能有灵魂生活的人是不多,但向往灵魂生活的人不少。人总向往追求彼岸的幸福。但为追求虚幻的目标而实现精神的满足比较容易,为追求实在的目标而注入精神的动力却颇为困难。虚幻的目标正因为其虚幻反不易幻灭;实在的目标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兑现而常令人失望。宗教在做着容易的事——追求虚幻的目标,却经过了顽强、持续的努力,把容易的事当作困难的事去做;我们在做着困难的事——实现现实的目标,却或因重视不够( 一手软、一手硬),或因认识不清(急于求成),或因功夫不深(时断时续、此长彼消),实际上把困难的事当作容易的事去做。所以,宗教的精神追求并不简单,无论你是否信仰宗教,都不妨看看宗教如何进行精神追求,从而为人不可或缺的“灵魂生活”带来启迪。  

古刹名寺往往藏身于青山绿水的幽僻之地,前有清泉淙淙,后有幽鸟鸣啭,既有 “禅定”境界,也有幽静之美。那些红尘中的倦客转向清静的寺庙寻求超脱,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参禅悟道,以求得心灵的安宁与慰藉。就这样,文人与寺庙迎面相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落花香浮,月印水底,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悟,难以领略”。

青青是诗人,作家,前几年寻访过萧红的足迹,写就了一本轰动一时的《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近年又开始访寺。当过记者的她注重现场感,文字自然有温度,那是她一步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陶然忘机,那也是她一处处寻找禅意佛趣,空灵寂静的执意坚定。我们随她的身影,犹如旅人,行在白云闲月下,松雪青山中。她写僧房里所见所闻,跃然生动,富于禅趣。她写僧院里草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内含空寂。既反映出她的浪漫气质,也时时流露出她飘然世外的念头。

林外天下喧,寺里壶中寂。寺庙不仅是佛的道场,也盛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使中国式的生活成为一种缓慢的理想生活方式。一杯茶、一炷香、一次会心的交谈、夜幕降临前的一抹余晖,都可从中获得禅理。在清净禅者的心目中,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都是在演说本来寂静清明、无生无灭的妙理。普通人到寺庙是旅游,有所求的人到寺庙拜佛是为求解脱,文人在寺庙中得到安慰与超脱,又从寺庙文化与禅宗文化中汲取灵感,以诗悟禅,以禅入诗,与寺庙结下不解之缘。

我在国家宗教局任局长十多年,有缘与许多高僧大德结为挚友,也看过一些佛理方面的著述。但看青青的访寺记,仍觉眼前一亮。她不像一般佛理散文那样拘束,她的笔和着步履,妙曼多姿,涉笔成趣,灵动丰富,说“下笔如有神”是夸张,但她的笔尖也确有神来之时。深山古寺经她点化,就如晨光初绽,万物熠熠生辉起来。时而又停在明月深山,停在昆虫花朵上。我们被带着穿越时光,回到宋代或者更久远的古代,满纸烟霞,氤氲着青苔的气息。僧人、隐士漫不经心说出的一两句禅语,也让你惊心动魄,回味再三,好像月光照亮了我们的心房。

请君不妨一读这部现代版的“洛阳伽蓝记”然,或许也能引着你进行一次心灵之旅。

(叶小文,原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

编辑推荐

★朝一座神圣的山,拜一座宁静的寺,安一颗不安的心。心安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霄。

★一个职业女记者,历时十年,游历名山大川,问道终南,寻访了62座古刹名寺,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参禅悟道,以求得心灵的安宁与慰藉。

★中国版《一个人的朝圣》,从寒山寺到大昭寺,从金阁寺到浅草寺,或访寺问情,或寻道味理,或探幽明心,62个访寺故事,记录了作者为寻求内心的超拔,心灵的平静所经过的62段心路历程。每一篇都像晶莹剔透又圆润无比的美玉,不管是纯净的忧伤的还是温暖的光明的,全都写得出神入化,自然通透,干净脱俗,无不让人动容。

★文笔佳善,写到山居的隐士、寺庙的僧人、客栈的主人、隐居茶庵的茶师……从那娓娓道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笔端中,竟让我们看到了月下僧推门的清寂,娑罗花清妙的甘甜,有心生欢喜的开悟,也有愁肠不解的黯然,被誉为现代版“洛阳伽蓝记”。

★特邀著名诗人、作家、文人画家冯杰为本书亲绘插图。

内容简介

《空谷足音:寻访世间最美寺院》是由作者青青十年遍访名山大川,名刹古寺,历尽艰苦,以亲身经历写下的现代版“洛阳伽蓝记”。

从寒山寺到大昭寺,从金阁寺到浅草寺,或访寺问情,或寻道味理,或探幽明心,六十二个访寺故事,记录了作者为寻求内心的超拔,心灵的平静所经过的六十二段心路历程。

全书语言圆润清净,典雅安宁,文笔佳善,每一篇都像晶莹剔透又圆润无比的美玉,不管是纯净的忧伤的还是温暖的光明的,全都写得出神入化,自然通透,干净脱俗,让人一读无不动容。

作者简介

青青,原名王晓平。诗人、作家。诞于宛西,长于穰城。长于散文诗词,文字清隽空灵,极具古典美感,广受读者赞誉。曾获孙犁散文奖。

代表作品:

《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

《空谷足音:寻访世间最美寺院》

《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

 

《空谷足音》青青著 孔学堂书局 2020年3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