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糖:老上海的梨膏糖与粽子糖

2020-06-20 11: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小时候,梨膏糖吃得少,好象也只有一两回。一是买起来有点不方便。过去住茂名南路,虽比邻淮海中路,但那里不少食品店里不见伊人的踪影;要乘26路到城隍庙才有。二是把它当作加了中药的糖,没把它当作糖来吃。就如过去走街串巷卖梨膏糖所唱:“呜呀呜哩哐呀。梨呀梨膏糖呀——老爹爹吃了吾的梨膏糖呀,一觉困到大天光呀。老奶奶吃了吾的梨膏糖呀,耳不聋来眼不花呀……”

图说:梨膏糖的模样。

卖梨膏糖的对象不止于老爹爹老奶奶,他唱的歌词是可根据眼前对象的不同年龄、职业和性别,而唱出吃梨膏糖的好及不吃的苦。

图说:卖梨膏糖的“小热昏”。

老上海卖梨膏糖是离不开唱的,因而有“三分卖糖,七分卖唱”之说。一说起梨膏糖的唱,就会与“小热昏”搭界。“小热昏”是推销自制梨膏糖艺人们的自称,“热昏”不是头脑热得发昏瞎讲,只不过是掩护自己的挡箭牌。他们心里清爽得很,唱将起来不是直接“咳嗽伤风疗效好,男女同胞快来买梨膏”;而是通过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再引到梨膏糖;可以算是最早的海派清口。

图说:与梨搭界的梨膏糖。

梨膏糖有两个类型。一是药物型,有川贝梨膏糖、百草梨膏糖和开胃梨膏糖等。有段唱是可见一斑:“一包冰屑(雪)吊(调)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三(山)楂麦芽能消食,四(使)君子打小囡痨,五(味子)和肉(玉)桂都用到,六用人参三积(七)草,七星炉内生炭火,八卦炉中吊(煎)梨膏,九制玫瑰香味重,十全大补有功效。”

图说:药物型梨膏糖。

另一类是品尝型,也叫花色梨膏糖。素有薄荷、胡桃和金桔等,荤有虾米、肉松和火腿等。你可以选择吃品尝型,也可吃药物型来无病防病。

图说:品尝型——花色梨膏糖。

真想吃梨膏糖,只要直奔老城隍庙;那里是生它养它的地方。在老城隍庙,它与五香豆齐名。不仅是中华老字号,还是上海的著名特产。

图说:名糖与名相。

相传梨膏糖发明人是唐朝宰相魏微。其母患了咳嗽气喘,但又因药苦而不肯服用。魏征想了个办法,把梨汁与药加糖同煮;可一没注意,把汁熬成了块。可这有梨有药有糖的膏块,老人却开口吃了下去,病就这样被医好了。魏微这个神操作,催生了梨膏糖。按今天的分类,属药物型梨膏糖,止咳化痰、润喉清肺。

梨膏糖如同菜系,也有帮派,只是没十六之众,但也有本、苏、杭、杨四帮。上海老城隍庙梨膏糖是本帮。有意思的是,卖梨膏糖的店都是围着老城隍庙开。第一家在市口不错的庙门前,开业在1854年(清咸丰四年),名“朱品斋”,卖的是半流质和方块形梨膏糖,据说出自祖传秘方。老板朱慈兴对梨膏糖的一大革命,就是把它变成一味高档零食;在梨膏糖里加人参、鹿茸和灵芝等贵重滋补药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著名琴师李慕良等是其粉丝,他家的梨膏糖不仅对嗓子好,也有益身体,而且也是拿得出手的礼品。

永生堂生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为老城隍庙第二家梨膏糖店,开在庙西首晴雪坊旁的文昌路12弄弄堂口,也就今文昌路41号上海梨膏糖商店的位置。老板张银奎父子在营销上有突破,首创现做现卖。第三家德生堂扎在庙北的豫园门口,在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老板曹德荣是永生堂出来的,从店名可见饮水思源之心。

现在的上海梨膏糖商店,是由朱品斋、永生堂、德生堂合并而成。

图说:编号45为上海梨膏糖商店位置(1981年)。

与梨膏糖相比,粽子糖吃得就多了。粽子糖因糖形体得名,像只赤膊的袖珍三角粽子。说粽子糖出自明末苏州一个叫谢云山的人,因而有“谢家糖”之称。

图说:晶莹剔透、琥珀玛瑙似的粽子糖。

一粒粒的粽子糖是用剪刀剪出来的。乘条糖还软未硬之时,举起剪刀“喀嚓”“喀嚓”;边剪边转,使剪出的糖呈现三角形,像切菜的滚刀块。说熟练的技师一天要剪2万粒粽子糖,而且颗颗不走样。

有人说,粽子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糖。棕黄色,晶莹剔透,浑身光亮;色如琥珀,而且同琥珀那样,包裹着看得到的惊喜;一粒粒小巧的松子,咬上去硬脆、一口清香。

图说:松子,好吃看得见。

代表作除了松子粽子糖,还有一款薄荷粽子糖,也是儿时的最爱。一身乳白,不透明,糖体外包着层薄荷味糖粉。不碰没事,一咬就像墙粉那样剥落下来。

图说:别有滋味的薄荷粽子糖。

粽子糖是中式的,历史与梨膏糖差不多,但它生在上海隔壁的苏州、一个与上海老城隍庙一样的地方——观前街。

图说:采芝斋:卖古董变成卖糖果、炒货和蜜饯。

l870年(清同治九年),河南人金荫芝用500个铜板买了炉子、小铜锅和剪刀等工具和做糖的原辅料,开始摆摊头卖粽子糖。现做现卖,一文钱两只。经过十多年奋斗,在1884年(清光绪十年)盘下一家名叫“采芝斋”的古董店,把卖古董改成了卖糖果、炒货和蜜饯。

图说:如今的粽子糖,卖相也缤纷起来。

从此,名气越做越响,其中有两桩事是极有推力的:一是成为贡糖。苏州织造府官员时常进贡慈禧苏州糖果和蜜饯,有一回,派去给慈德看病的苏州名医曹沧洲,将采芝斋贝母糖用于助药,取得不错疗效,从此贝母糖为贡品。采芝斋也开始在糖中放些药材,因而被称作“半爿药材店”,这一点与上海梨膏糖相同。二是成为国糖。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总理用采芝斋糖果招待外国朋友,获得交口赞誉。

图说:粽子糖是上海烟纸店的标配。

早在1938年,苏州采芝斋就开进大上海。在上世纪仍有2家,分别在西藏路延安路和南京路西藏路;专售粽子糖,还有贝母糖。那时上海的大小食品店,常见粽子糖的倩影。这一苏州特产已经融入,被看作上海货了。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等,入选王蒙主编《中国最佳散文》和《中国新闻年鉴》。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

原标题:《追糖3:梨膏糖·粽子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