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都的“高”与“新”

成都高新
2020-06-20 05: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对珠峰高程的多次测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

——2020珠峰高程测量现场总指挥李国鹏

珠穆朗玛,世界之巅,无数人魂牵梦绕的神圣坐标。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全球人民通过网络直播“围观”了这场壮举。

新技术测量新高度:这是我国首次全程使用国产设备进行珠峰高程测量,其中提供通信技术保障的“新科技”,是“成都高新造”。

测量队现场总指挥李国鹏说,60年以来,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测量珠峰,以及对珠峰高程的多次测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

如同一个攀登者,

三十余年来,

成都高新区也在不断攀爬着一座座“创新大山”,

一次次完成对自身高度的测量——

从70万元开办费,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再到新冠疫情影响下2020年一季度GDP逆势增长6.1%;

从封装测试出第一块芯片,到第一家企业科创板上市,再到抢滩“新基建”打造5G智慧城;

从开办全省第一所教育部备案的国际化民办学校,到全国首推“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再到交子公园商圈成都SKP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创新的基因已深深融入成都高新区的血脉——它仿佛一级级台阶,助推这片区域登上一个个全新高度。

立于高处,又需要更高维度的创新,化为更强大的能量密度,为下一次的攀爬提供养份,铸就阶梯。

正是在这类似“DNA双螺旋”的缠绕成长中,成都高新区虽地处西部内陆,综合实力却稳居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无惧风雪,不止攀登。

对2020珠峰高程测量来说,

不仅是为中国给出“世界高度”新答案,

更是为人类、自然和环境的一份责任。

无惧风雪,不止攀登。

对成都高新区来说,

不仅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更是对高度的追求和创新的执着。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没有人生来就可以站上高峰。

4000米、6000米、8000米——这是绝大多数在中国攀登珠峰的登山者在报名前,要完成的既定流程和进阶之路。

1990万元、1000亿元、2200亿元——30余年的攀登过程中,成都高新区也在不断完成自己的“进阶”流程。

去年底达到的“2200亿元”,已是令人仰望的产业高度。而在2020年初,全球遭受新冠疫情影响,成都高新区却实现逆势增长:GDP同比增长6.1%。

这并非偶然。

数字背后,正是创新力量的体现。

它并不抽象,反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案例——

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与主动上门的成都高新区招商部门联手,进行了云招商云规划活动,直接带动相关龙头企业向携恩科技发出合作邀约,该公司一季度无人航空业务产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0%;

极米科技的H系列旗舰机型产品,疫情期间线上销售火爆,同比增长了200%左右;

专注线上运动的咕咚科技一季度在线人数提升一倍,硬件销售增加50%……

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拥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企业,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如传统企业那么大,还寻到了新的合作机会和新业务的拓展空间。

在攀登界有一个共识:5000米雪山一般会是人生的第一座雪山,是从徒步到高海拔登山的分界点,也须拥有对应的攀登技术,很大程度上源于平时的扎实积累。

聚焦到疫情期间。

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恰逢其时”,看似疫情之下的创新“应急之举”,背后,是成都高新区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经济的“厚积薄发”。

眼界决定境界。

多年来,成都高新区坚持国际视野,初期引驻的许多“大块头”企业,如英特尔、富士康、戴尔、华为、阿里巴巴等,成为了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成员。

时代不断发展。在“大块头”资源越来越有限、越来越难招引的背景下,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从招大引强到外引内培并重转型,方能为下一步攀高提供持续动力。

新经济企业,正是成都高新区推动企业内在培育的重要着力点。

新经济浪潮下,该区迅速出台相关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成果显著:目前,已有超8万家新经济企业聚焦成都高新区,并实现了独角兽企业从0到6的突破,新经济产值超4000亿元。

正是区内这些新经济企业的持续发力,一定程度对冲了疫情影响,助力成都高新区实现6.1%的GDP增速。

Karl Z▲

经济数字以外,疫情期间,成都高新区还当了一次“网红”。

2月3日凌晨,全国人民居家抗疫时,成都青白江区发生5.1级地震。

大陆地震预警网再次成功提前8秒预警。一些位于震中附近的手机、电视,包括安装了震预警接收终端的小区“大喇叭”都发出了预警,相关视频图片在网上流传,迅速登上热搜。

地震前分秒必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得知大陆地震预警网是由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的消息后,网友沸腾了,将成都高新区推成“网红”:妥妥黑科技,这才是硬实力!

疫情期间的地震,

是谓偶然。

这名特殊“网红”的出现,

却是必然。

如同经济指标的逆势增长,

都是不断创新、

持续攀登、

挑战高度的必然体现。

永不停止迈步,每一步都是新的路

对于攀登者而言,

每站上一个新的顶峰,

他眼中看到的,

是下一个更高的目标。

对成都高新区来说,综保区连续23个月排名全国第一、GDP超过2200亿元、挤入国家高新区排名前十位稳居第一方阵、年新增市场主体首破5万大关等,都是已经征服的山峰。

多年耕耘下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早已枝繁叶茂、繁花似锦。近年来加大力度培育的金融业、商贸业也在积极崭露头角。

随着产业高度不断“进阶”,成都高新区的开放之门也越开越大,逐渐形成内陆腹地重要的开放高地,海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加速聚集——仅过去一年,就新增8家世界500强。

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人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层次的不断提升。开放高地的形成,则为全球高端人才打开欢迎之门。

从天府立交一路向南,两旁高楼林立,鳞次栉比。这些高楼大厦里,聚集了许多“大神”级人物。在街头随意走一走,与你擦肩而过,很有可能就是高端人才。

而眼前,山就在那里——近有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远有美国硅谷。但最根本的,还是对自我的挑战。

下一个目标,成都高新区已经提出:在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000亿元——相当于在2018年基础上,再造一个产业高新。

这又是一个新的攀登过程,需要持续创新,迈步不停,走出新的“进阶”之路。

登山进阶之路第七级提到,攀登7000米雪山比6000米雪山要艰难得多,面对漫长的攀登周期和艰苦的攀登条件,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成都高新区正在全方位做好准备。

2020年,无论庙堂还是江湖,“新基建”都是一大热词。全国两会更是自上而下按下了传动轴,将“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提前部署,迅速行动。

5月28日,《成都高新区建设成都5G智慧城市涵养产业生态圈行动方案(2020-2022)》和《成都高新区关于聚力新基建培育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出台。

首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同步发布,34个项目总投资近180亿元。其中,今年新基建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

如果把这一系列举措,视作为下一步攀高而蓄力。成都高新区各方面的创新准备,远不止于此。

仅五六两月,动作频频——

出台9条新政,包括最高15万元个税补贴,加快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国际征集公告,面向全球征集成都未来科技城起步区深度城市设计及重要地点概念建筑方案;

挂牌成立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打造文化创意创新合作平台;

启动金融类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认定工作,给出七类政策待遇……

攀登者,

人也。

成都高新区深谙其道,

不断践行。

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 ……不管你属哪派,只要能创新,愿攀爬,都能获得成都高新区的“独门锦囊”。

包括三年内给予每个团队500平米的创业空间支持、为团队提供5套以上的人才公寓,保障子女入学和购房资格、按照股权融资额10%给予最高500万元一次性启动资金支持等。

满满诚意,让成都高新区成为人才眼中的首选地之一。

从重大项目投资到产业布局,从人才虹吸到高质量发展,每一个布局和谋划,都展现了不断创新、提升突破、登高致远的万千气度。

万般努力向前,每一步都回归美好生活之路

每个攀登者心中,

都深藏着对珠峰的向往。

不仅为“世界之巅”之名号,

更是为自我价值的实现,

回归美好生活。

在纽约曼哈顿岛,纽约中央公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设任何障碍,是纽约人生活的一部分。

同样的生活场景,也在成都高新区上演。

作为天府绿道示范区,桂溪生态公园位于环球中心和世纪城两座CBD之间,被称作“成都版纽约中央公园”。

清晨、午后、黄昏,男女老少,或独行,或结伴,走进公园,享受工作以外的闲暇时光,让这座城市更显生机。

时间倒转10余年,这样的场景,在成都高新区并不多见。

天府软件园的“格子衬衣+双肩背包”、午饭时间“人潮汹涌”,下班时间“清风雅静”、去商场买东西必须前往“市中心”……有工作,没生活,是那时给人的印象。

放眼当下,以产业起家的成都高新区已然华丽蜕变。

6月12日,成都SKP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全球高端百货商场,第三座SKP选址成都高新区交子公园商圈,意味着“生态公园+世界级商圈”功能区正在加速形成。

2017年,成都华尔道夫酒店开业,今年9月,西南首家成都W酒店即将开业。

无独有偶,两家全球顶级酒店都齐齐落户成都高新区。

根据品牌定位,其选址设有多维度硬性高标准: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位于曼哈顿中城,因见证美国历史而极富盛名;上海W酒店坐落于外滩,享有壮丽黄埔江全景……

蜕变的背后,是营城理念的创新:从“产城人”转向“人城产”,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宜居宜业,

生活美好,

从来都是人类的向往。

看似简单,

却是不容易达到的高度。

引得人来,如何留得人住?

围绕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健身娱乐等人类美好生活的常规必需领域,成都高新区依然创新不断。

教育上,与法国合办成都蒙彼利埃小学、与丹麦合办成都霍森斯小学、与美国合办成都贝塞思学校,每一个名字,都显示着与众不同;

医疗上,率先在全国探索“构建首个妇儿健康全周期管理服务示范区”,约2万名儿童接受了“华西妇儿联盟”诊疗服务;

生活上,交子公园商圈、新南商圈、大源商圈已然成势,可谓“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

交通上,除成熟的公交地铁线路以外,作为交通发展必需品,正在修建中的全国最大的“P+R”停车场,就位于锦城广场……

数据是直接的证明:近几年,成都高新区户籍人口以平均每年超过5万人的速度在增加。

聚人的背后,其实也有一条经济规律可循:有了人气,商业也随着热来,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也就有了动力之源。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商贸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等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GDP占比已经达到46.9%,产业税收占总税收的73.8%。

电影《攀登者》中多次提到的“窗口期”,指的是登顶珠峰最好的天气周期,无云遮挡,无风阻挠,视野开阔,天气晴朗。

如果换个表达,“机遇”是最恰当的词之一。

攀登珠峰需要精准把握“窗口期”;区域发展,同样要紧抓“机遇期”。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面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极有可能在区域分化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迎来提质进位的跃升式发展,实现大城崛起的宏大愿景。成都高新区正深度参与并分享这些机遇。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只有敬畏自然尊重科学不断向上的攀登者。

成都高新继续用创新攀登新的高峰,

用创新聚合新的高地,

用创新成就新的高度。

无惧风雪,

不止攀登。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成都的“高”与“新”》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