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风不相识︱疫情过后,如何重拾中欧关系的“大年”?

澎湃特约撰稿 黄境
2020-06-22 17:5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去年岁末,中欧关系迎来节点,似有无限空间。当时中美第一阶段经贸谈判结束,在美国总统大选前,太平洋的惊涛骇浪似能暂得平静。而欧盟新一届领导人走马上任,誓言“战略自主”,在大国关系上踌躇满志。三场中欧峰会在紧张筹备之中,分别为2020年3月的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4月的“17+1”峰会(预计为中国年度唯一主场外交)和9月的首次中欧“全家福峰会”,后两场皆由习近平主席出席。如被视为“试金石”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能在2020年底前如期突破,中欧关系势必气象一新。考虑到美国开始着手对欧“贸易战”,如中欧关系巩固,中国或将在2020年成为中美欧三角中最感自在的一方。

但战略家们深知,近年时局动荡,外交资源所耗已多,一切新局面之创建,绝无易事。圈内泰斗指陈:“2020年的中欧关系,既是大年,也是大考。”此言精辟,流传甚广,欧洲驻华使节中,拾牙慧者众。

然而,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一切安排,“大年”之构想被迫搁浅。与此同时,疫情展示了中欧关系的复杂性,本已日益激烈的欧洲涉华大辩论掀开了新的一章。

其一,欧洲没有想到,中国能影响欧洲的,绝不止于经济;中国的政治、社会、外交,竟也能直接、深入、长远地影响欧洲。由多个欧洲智库组成的“欧洲中国智库网络”(ETNC)在4月发布报告指出,新冠疫情是“中国第一次在一个能够即刻对欧洲民众、政府、一体化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问题中扮演突出的因素”。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指出:“中国正在成为欧盟最具影响力的外部势力”,欧洲一体化成功与否的“最终检测将是欧盟能否发展出共同的对华立场”。

其二,如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乔罗娃所言,“这场危机揭示了我们在药物方面对中国和印度的过分依赖”。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盟“外长”)博雷利在多个场合对“欧洲自己已经生产不了一克扑热息痛”痛心疾首。不久前还对“脱钩论”嗤之以鼻的欧洲,开始讨论如何优化产业链。欧盟各国贸易部长曾举行视频会议探讨此问题,认为“从长期来看,有必要保证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性”。继半导体和电动车蓄电池联产项目后,法德等大国正酝酿在药品方面推出类似项目。

其三,欧洲认为自己成了多边主义的孤独捍卫者。博雷利指出,“这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人们首次无法对一个流行病达成共识”。他还表示,中国和欧盟都推广多边主义,但欧洲支持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而中国是“选择性的多边主义”——“面对中国,我们过去有些天真”。法国《世界报》指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之间在观念上的差异,从未像此次疫情爆发后所显现的那样巨大。

在此情况下,欧洲重新审视对华关系。刚于1月决定允许华为有限进入5G网络的英国约翰逊政府,到5月下旬已打算重作决定。英国几位重要的保守党议员在4月仿照推动了英国脱欧的“欧洲研究小组”模式成立“研究中国问题小组”,目的是“促进辩论和全新的思维”。欧盟的变化虽没有英国明显,但正如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员马安洲(Andrew Small)所指出的那样,疫情之后欧洲的对华政策难以“一切如常”,疫情中所发生的事件“已经使得欧洲有足够的理由重新评估其与中国的关系”。

大国关系的变化也增加了欧洲调整对华政策的紧迫性。自中美贸易战后,如何应对中美两难,已成欧洲最大战略考验,而这个外交问题实则与欧洲的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相关讨论也从很多方面深深撕裂了欧洲。葡萄牙、希腊、意大利等希望成为中美的桥梁;芬兰、匈牙利等试图从中渔利;拉脱维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则倾向于低调观望,少惹麻烦;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则与欧盟一道,呼吁增强欧盟的“战略自主”和“经济主权”。疫情爆发后,欧洲的战略困境有增无减。在5月25日一次外交界的聚会上,博雷利指出,新冠疫情可以看作是权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转折点,对欧盟来说,“选边站的压力正在增加”,欧盟“应该遵循我们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并避免被这个或那个利用”。

到5月底、6月初,随着疫情逐渐淡去,对外关系的各项议程终于重新出现在欧盟领导人的案头上。虽然疫情使个别欧洲重灾国今年经济预计萎缩近一成,但经过十年前欧债危机的“演练”,此番欧盟应对有序,法德合作默契。欧盟委员会5月底提出的7500亿欧元复苏方案,体现了德国精英长达一个世纪的“紧缩”心理的大逆转。

更有意思的是,停工停产,环保人士无话可说;停航停市,排外人士心满意足。顷刻间,反建制声浪消退,民粹主义政客遁形,执政者担起抗疫重任,支持率纷纷走高。

德国将于7月1日出任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并打算在外交上首要处理中欧关系。德国既是欧陆雄主,也是与中国经贸关系最为密切的欧洲国家,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则被认为是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系最差、而与中国关系最好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中欧双方也在协商如何重拾“中欧关系大年”。当前,三场峰会只定下一场半。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于6月22日通过视频方式举行,“17+1”峰会无限期推迟,而德国总理默克尔视为年度最重要外交动作的“全家福”峰会,虽仍能举行,但时间待定。

2020年的中欧关系很可能被拦腰分成两半。上半年,变化在疫情中酝酿。下半年,疫情所刺激的新发展将逐步显现。目前看,欧洲的对华政策有几个趋势:

其一,与中国务实合作,保住“大年”,度过“大考”。虽然也腹诽中国的“口罩外交”“慷慨政治”,但欧洲认为中国仍是不错的合作对象,相比之下美国“抢口罩”更为不堪。美国停止给世卫组织拨款让欧洲十分不悦,中国则承诺拨给世卫组织20亿美元抗疫。更重要的是,欧洲的经济复苏仍有赖于与中国的合作。诚如《纽约时报》评论的那样,与中国脱钩,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昂贵的选择”,对欧洲来说则是一个“无法承受的选择”

其二,进一步调整、明确对中国的定位。欧盟委员会于去年出台关于中欧关系的“十点建议”,提出中欧是合作伙伴、谈判伙伴、经济竞争对手和制度性对手四大定位。疫情发生后,博雷利多次强调“制度性对手”这一定位,并于一篇关于中欧关系的重磅评论文章中明确提出中欧关系的三原则——互信、透明、互惠。与此同时,博雷利也表示,中国不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他们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扮演全球角色,但他们没有军事野心,而且不打算参与军事冲突、使用武力。”据悉,欧盟正在酝酿新的对华战略文件。

第三,在外交风格上更为强硬。媒体披露,欧盟驻华外交官在5月参加欧洲议会人民党召开的视频会议上表示,如果中国在市场准入、国家补贴、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不让步,欧方宁可不与中国签署投资协议。此外,“假信息”也成为欧方热衷的新议题。欧盟已分别在4月和6月出台报告,指责中俄散布关于疫情的虚假信息。2016年以来,欧方多次指责俄罗斯搞“假信息”,今年是首次把中俄并列。

第四,在中美间寻找“自己的路”。博雷利多次援引已故美国歌手辛纳屈所演唱的一首曾风靡全球的歌曲“自己的路”,来比喻欧洲应如何应对“中美紧张局势成为全球政治主轴”的情势。从欧盟近期言行看,可能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调和中美矛盾。在5月世界卫生组织年会上,欧盟发挥了调停中美矛盾、维护全球多边机制的作用,成为最大赢家。欧盟主导的年会决议在调查病毒起源问题上表述稳妥,获全票通过。德国外长马斯表示,德国希望利用下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机会来调解美中关系。博雷利近日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举行视频会晤时,曾提议欧美就中国问题启动双边对话。

二是站中间立场。5月29日,亦即“港版国安法”通过次日,欧盟各国外长举行视频会议讨论香港问题,会上只有瑞典一国提出制裁,大部分国家都主张务实对华,与美、英、加、澳等国的强硬政策拉开了距离。

三是主导议题。5月底,美国总统特朗普希望6月在华盛顿召开七国集团峰会,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由于疫情,无法承诺前往,实则不愿为特朗普空洞的作秀“站台”。法国总统马克龙唱起“双簧”,斡旋美德,希望说服特朗普在峰会上讨论新冠疫苗、世界经济、对华关系、数字税等实质问题。

疫情加速了原本就风云变幻的“百年大变局”。欧盟深知,如能借抗疫推进“战略自主”,或能挽回疫情损失,而若错过这一机会,恐将在战略上无足轻重。欧盟如履薄冰,其他大国又岂敢掉以轻心呢?

-----

作者黄境,系“澎湃”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单雪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