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北洋水兵到中国奥运之父

2020-06-23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今天6月23日是国际奥林匹克日,即国际奥委会的生日。1894年6月23日,在法国历史学家顾拜旦发起下,国际奥委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48年起,国际奥委会将每年的6月23日定为“国际奥林匹克日”。本来今年是奥运年,因为疫情关系,东京奥运会不得不推迟到明年举行,根据目前形势分析,明年能否顺利举行也在未定之天。对中国来说,奥运会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到刘长春的“单刀赴会”,到民国时代组团参赛的曲折,再到重返奥运,并逐渐成为世界体育的强国,走过了一条充满屈辱、奋斗、自强不息的道路。在奥运会的历史上,中国属于“后来者”,但在中国体育人百年的奋斗史,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体现。今天说一位中国的教育家,也被称为“中国奥运之父”张伯苓的事情,故事从甲午海战说起。

电影《甲午风云》剧照

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划时代的,对之后中国历史的影响超过之前任何一次对外的战争的失败。因为这一次,不是输给“洋人”,而是输给了曾是中国文化仰慕者的日本。后来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虽然在一些历史细节上未必完全符合事实,但北洋水师官兵抗战之艰苦、殉国之惨烈,都是真实历史的写照,每观此剧,未尝不为烈士之英勇而感叹。在当时的北洋舰队中有一名实习军官张伯苓,后来他成为教育家,也成为“中国奥运之父”。

张伯苓(1876-1951)

张伯苓光绪二年(1876年)生于天津,6岁入私塾读书。1891年,15岁的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1894年,张伯苓等18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实习,凑巧发生甲午战争,同学们亲眼目睹了北洋水师灰飞烟灭。

清军水兵时期的张伯苓

军舰打没了,没办法再进行实习,张伯苓回家等候派遣。1895年9月,张伯苓从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1898年,英国租借威海卫,清廷派大员乘通济舰赴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正是舰上随员。威海卫原来是日本的地盘,“换手”交给英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海军不过是“见证人”的身份。通济舰到达威海卫的第一天,降下日本旗,升起清朝的黄底青龙旗。第二天,降下中国旗,升起英国国旗。张伯苓目睹此次“国帜三易”的接收及转让仪式,感觉丧权辱国。自威海卫归来后,张伯苓认为报国无望,“海军救不了中国”,乃决定从海军退役。

穿清朝官服的张伯苓

此后张伯苓投身教育,一手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不过今天主要谈体育,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就一笔带过不展开了。

在教育实践中,张伯苓逐渐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1907年,张伯苓在天津第五届联合运动会闭幕典礼上发表演说。那次运动会的成功,让他对中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希望。张伯苓看到许多欧洲国家选手明知获奖希望甚微,仍坚持参赛,他认识到“参与”比“获奖”更重要。由此他建议:“中国人应该加紧准备,在不久的将来也出现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张伯苓是明确提出中国要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人。

1908年8月,张伯苓赴美参加世界第四次渔业大会,会后顺路到欧洲考察教育。当时,正值在英国伦敦举行第四届奥运会,张伯苓前往赛场观看,成为现场观摩奥运会的第一个中国人。

1909年1月,在南开校园,他向学生们介绍了伦敦奥运会盛况。10月,他再次以中国与国际奥委会为题做了激情演讲,进一步推动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和开展。

1912年,张伯苓与日本、菲律宾等国的友人共同创办了远东业余运动协会和远东运动会。远东运动会原名“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组织上完全模仿奥运会,1920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也是亚运会的前身。

从1913年到1934年间,远东运动会先后在马尼拉、上海、东京、大阪等地举办了10届,赛会设有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棒球、网球和排球等项目。张伯苓曾任第二、三、九届运动会中国代表团领队和第三、五届运动会的总裁判。

不认识体育的人

不应该做学校的校长

——张伯苓

张伯苓很早就在学校里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把奥林匹克运动列入体育教学大纲中。在体育教学和设施建设方面,张伯苓毫不吝惜。二十年代中期,南开中学在校学生不过千余名,但整个学校有15个篮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3处器械场和两个带有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南开中学运动设施之精良在全国的学校中名列前茅,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张伯苓传记英文版封面

1932年7月,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因“经费紧张”,南京政府一再宣称不派代表参加。日本认为有机可乘,加紧策划让刘长春、于希渭代表“满洲国”赴美参赛。张伯苓领导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旗帜鲜明地表示:坚决抵制“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刘长春也在报上发表声明:“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绝不代表伪满洲国。” 7月1日,张学良郑重宣布:“捐赠8000银元,特派毕业生刘长春、于希渭为运动员,宋君复教授为教练,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但此时已过了报名时间。张伯苓得讯后急电国际奥委会,经多方努力,国际奥委会同意中国运动员参赛。于希渭因故未能成行。7月8日上午10时,刘长春、宋君复乘美国“威尔逊”号邮轮从上海出发赴美。中国人这才第一次步入奥运会殿堂。

智力竞新

强国之鑑

张伯苓题词

张伯苓还最早参与发起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活动。1945年9月7日,张伯苓主持抗战胜利后第一次中华体育协进会常务理事会议,会议一致同意邀请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张伯苓还负责“向政府商洽”此事。当然,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急起直追

张伯苓题词

张伯苓抗战期间加入国民党,1945年的国民党“六大”,张伯苓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张伯苓被任命为中华民国考试院院长。由于当时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校长不能同时兼职,故张伯苓辞去南开大学校长职务。1949年,周恩来捎信给张伯苓,请其不要离开中国大陆。1949年11月21日,张伯苓在重庆拒绝蒋介石提出的请其赴台湾要求。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因突发脑溢血而在天津病逝,享年75岁。

允公允能

张伯苓题词

张伯苓生命垂危之际,南开校友会会长阎子亨提议代张伯苓立遗嘱。黄钰生获大家公推代笔,遗嘱经黄钰生草就之后,由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清常润色并定稿。而海外的南开校友则拟了一份另外的遗嘱,于是就有两份不同的“张伯苓遗嘱”存世,内容当然是大相径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网上搜索,这里就不抄录了。

亲人在收拾张伯苓遗物时,发现钱夹里仅有七元四角和两张戏票。他房无一间,地无一亩,留下了四座学校: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和重庆南开中学。张伯苓逝世后,作为南开校友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吊唁,蒋介石也在日记中写下“痛悼无已”的字句,并亲写挽联“守正不屈,多士所宗”。

张伯苓身材高大,具体多少未见详细记载。我找到一张他和四个儿子的合影照,其中四子张锡祜在抗日战争中加入国军空军,壮烈殉国。根据国军留下的档案,张锡祜身高两米。由此推断张伯苓身高至少不低于1米90。在民国年代,绝对属于“巨人”了。

作为一名北洋水师老兵的儿子,张锡祜在1937年抗战爆发时是空军第八大队第三十中队的一名飞行员,当年一月份刚刚结婚。8月14日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天,张锡祜由江西吉安驻地飞往南京参战途中,因天气恶劣冒险飞行,在临川失事坠机,以身殉职。此前的8月2日,他给父亲写了最后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阵中无勇非孝也。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遗臭万年有辱我张氏之门庭,此次出发非比往常内战,生死早置之度外”。

张锡祜烈士

(1911-1937)

今日重温张伯苓父子的历史,追念中国体育人的奋斗历程,并以此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祝愿东京奥运会明年顺利举办。祈愿世界和平、人类进步。

原标题:《从北洋水兵到中国奥运之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