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正确运动,就能降血糖

2020-07-03 07: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洁雯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运动一直是糖尿病管理和体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具体地说,运动多久才对?选择哪种方式和时间获益更大?

芝加哥时间6月15日下午,在本次第80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年会上,教授们从不同角度细致分析了运动对于健康人群、1型糖尿病人群以及2型糖尿病人群的影响。

燃脂,空腹运动更合适!

来自阿尔伯塔大学的Yardley教授分别探讨了空腹和餐后运动对健康人群、1型糖尿病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的体重和健康指标的影响。

空腹运动是指在至少8-10小时没有进食、体内的食物已经被完全消化和吸收的情况下进行运动;而餐后运动具体指在餐后4-5小时进行的运动。

Yardley教授总结道,在没有糖尿病的人群中,空腹运动能促进脂肪燃烧、降低机体胰岛素水平(进而促进脂肪转移和燃烧)、提升生长激素浓度(进而促进脂肪燃烧)以及降低肌肉内部甘油三酯水平,从而带来更多代谢获益。

研究发现:坚持空腹运动数周、甚至数月,能促进与脂肪分解和脂肪燃烧相关的酶的基因表达上调;即便在休息时,也能促使更多的脂肪燃烧、供日常活动所需。长期空腹运动还能提升葡萄糖耐受程度以及胰岛素敏感性。

注:2016年Viera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与餐后运动相比,空腹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小于70% 最高摄氧量),与更高的脂肪燃烧相关。

因此,早上有条件、有时间,可以简单运动一会,哪怕只是步行10分钟,都对健康和减脂有益 (有氧运动有很多种,Yardley教授指出,连续步行至少10分钟也属于有氧运动)。

而对于1型糖尿病人群,哪种运动更适合还得具体分析。对于多数经常受低血糖困扰的1型糖尿病人群,可以尝试早上空腹运动,低血糖风险更小。而对于运动后更容易发生高血糖的1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运动更合适。

2019年Yardley教授及其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早上空腹进行中等强度的无氧运动的1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后血糖升高,这也意味着低血糖风险降低。

注:空心圆圈为空腹运动组,实心圆圈为餐后运动组。在右图中,灰线为空腹运动组,黑线为餐后运动组

引起这种血糖波动表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一整晚没有进食后,体内胰岛素水平偏低;

2)生长激素浓度升高,刺激脂肪分解,身体用脂肪供能;

3)另一个能量来源,游离脂肪酸的浓度也升高。这也意味着,早上空腹运动可能对于降血糖、降糖化血红蛋白没有帮助。

而对于2型糖尿病人群,结果更加不确定,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 一项正被同行评审的研究发现:早上空腹运动,或是吃完早餐后再在早上运动,都能显著降低胰岛素浓度, 而在下午运动则没有这个效果;

• 另一项即将发表的研究显示:与下午运动相比,早上空腹运动更能降低第二天早晨的空腹血糖(p=0.003);

• 前几个月Verboven教授及其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空腹运动和餐后运动组的体重指数(BMI)、体重、体脂率、体能都有改善,而且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唯一不同的是,早上进行空腹运动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上升,而下午餐后运动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则下降了;

• 去年Brinkmann教授及其团队又发现:空腹运动组或餐后运动组之间对于各个指标的影响都没有显著差异。两组都改善了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程度,但对于空腹血糖没有影响。

鉴于目前研究的结论不同,Yardley教授强调,我们需要有更大型、干预时间更长的研究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运动类型对于1型糖尿病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代谢健康的影响。

想要降血糖?运动时长、类型和强度都重要!

目前普遍公认的观点是,运动与血糖之间存在一个剂量反应:运动量越大,降血糖效果越明显。而运动量又受运动时长、类型及强度这3个因素的影响。来自阿尔伯塔大学的Boule教授表示:仅仅通过增加运动时长,并不能给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血糖获益。

Boule教授列举了多项研究来支持他的观点(由于涉及2型糖尿病人群的相关试验很少,因此还举证了对于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人群的试验):

• 2019年一项关于30名2型糖尿病及肥胖人群的试验发现:3组试验人群 (无运动、步行、轻微运动以避免长时间久坐组) 之间没有检测到血糖不同;

• 其它研究也发现虽然没有检测到血糖差异,但是可以改善体能。2015年加拿大一项涉及300名肥胖,但没有糖尿病的人群的试验发现:从运动时长的角度分析,2个运动组-低运动量低强度、高运动量低强度-减腰围效果相似、葡萄糖耐受程度相似,但高运动量低强度组比低运动量低强度体能改善更多;

• 2009年一项涉及超重和肥胖,但没有糖尿病的人群的试验发现的结果相似:2个运动组-低运动量高强度、高运动量高强度-胰岛素敏感度和葡萄糖处置指数相似,但高运动量高强度组比低运动量高强度组体能改善更多;

• 2007年一项涉及超重和肥胖,但没有糖尿病的人群的试验得出的结论也类似:和低运动量、中运动量组相比,高运动量组体能改善更多,但在体重、体脂、血糖等方面没有不同。

注:这项2007年的试验发现,对于体能指标,高运动量组提升的更明显。而对于体重、体脂率、腰围和空腹血糖,3个运动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Boule教授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与每周运动135分钟、只做无氧或者有氧运动的两个组相比,每周运动270分钟、将有氧和无氧运动结合的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更多。而且这一效果在男性、年龄小于55岁的人群以及基线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5%的人群中有显著效果。

因此,Boule教授最后总结到,所谓的“最佳”运动量,和个人的基础体能、运动类型、运动强度、饮食及药物服用情况、运动时间等等不同因素都有关,很难一概而论。每周15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的确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但运动的“最佳量”还不确定。和增加运动时间相比,加大运动强度、增加运动类型(比如把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结合起来),可能对降血糖更有帮助。

1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有风险,胰岛素剂量需要个性化

来自蒙特利尔临床研究机构的 Rabasa-Lhoret教授,从临床角度分享了对于1型糖尿病人群,在运动前后胰岛素应该怎样调节。

许多1型糖尿病人群由于十分容易低血糖,都害怕、抗拒运动。1型糖尿病人群通常需要持续性注射胰岛素,而他们体内升高血糖的机制,比如胰高血糖素的代谢,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它们更容易受到低血糖的困扰。当然,也有小部分1型糖尿病人群,在运动强度非常大的情况下,受到高血糖的困扰。血糖的变化主要受运动类型、时长和强度的影响。

Rabasa-Lhoret教授指出:进行无氧运动时,1型糖尿病人群更容易面临高血糖;而进行有氧运动时则相反,低血糖风险增加。

而在为1型糖尿病人群调节胰岛素剂量,预防由于运动引起的低血糖时,有5个关键因素需要考量:运动类型、运动时长和强度、运动时间段及与用餐的间隔、体内胰岛素浓度以及过往运动和低血糖史。

Rabasa-Lhoret教授也强调:基础和餐时胰岛素剂量、碳水化合物加餐量,都是一些目前应用较广泛临床干预手段,但具体的剂量和摄入量都应进行个性化调整,配合着血糖监测,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由于运动引起的低血糖。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李洁雯

本文审核 | 主治医生 徐乃佳

责任编辑丨Amelia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