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尹鸿:《哪吒之魔童降世》对神话成功进行了颠覆性改编

2020-06-27 09: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黄嘉惠 人文清华讲坛

2019年,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这部电影以新奇的改编手法,打破了人们对于“哪吒”这一人物形象与其神话故事的固有认知,创造了首个国产动画电影摘得全年票房冠军的纪录。近日,“人文清华”独家专访著名影视理论评论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解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于中国传统神话的颠覆性改编。

清华教授尹鸿:《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神话的颠覆性改变是成功的

传统文化必须进行现代转化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不只在于它精致扎实的画面制作、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更在于电影剧情成功用现代化的方式改编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影片中全新登场的哪吒形象有着翘起的鼻头、黑黑的眼圈,嗓音沙哑且衣着随意,虽然保留着哪吒神话的故事主线,却又不同于原有神话呈现的人物性格与价值思想。

谈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原因,尹鸿教授指出,将传统神话改编成电影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一方面,要破除神话故事中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秩序思想,保留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中华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也要以现代化的方式让这些精华与当代人的生活产生联系,在这一点上,《大圣归来》与《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做出了很好的典范。

在《大圣归来》中,导演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西游记》的故事,孙悟空与唐僧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师徒关系,而更像是互相救赎、共同成长的伙伴。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主人公的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道出了他对命运的不屈与反抗。这一表现让哪吒以一个现代化的人格出现在传统美学的大氛围中,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森严的礼教等级观念,但却恰恰展示出了现代青年人对于秩序的反叛,让影片更容易被青年人认可和接受。尹鸿教授表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也为我们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去继承,而是要选择性地进行现代化转化,让传统文化更符合今天现代文明的需求。

现代化改编更易于引起共鸣

此外,《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还有许多独特性的创作。在传统神话故事中,哪吒与父亲李靖、龙王三太子敖丙均处于冲突对立状态,而在电影中,李靖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哪吒,敖丙也与哪吒成为了携手抵抗天雷的挚友,营造出了一个“兼容神话故事”的现代化框架,颠覆性地改编了原本的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

对此,尹鸿教授表示,哪吒的故事虽然带有神话传说色彩,但本身不具有强烈的符号感,所以在进行颠覆性改编时观众更易接受,而不容易产生电影不尊重传统文化的感觉。此外,原本的李靖形象古板、严苛,而在改编后,李靖形象传达出的父爱更具现代感,行为动机自然明确,表达出的父子关系让人更有代入感,也就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传统文化题材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满足了当时的时代需求,而要让它进入如今的现实中成为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就要让它与今天的文明进行对话。

改编需要兼具历史感与当代性

在今天,虽然我们时刻强调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却也不能在改编之下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与历史感。合适的神话故事改编路径,应当兼具“历史感”与“当代性”。

尹鸿教授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许许多多的历史形象就曾被多角度改编。我们一方面不能让传统文化回到历史当中,“穿着古装”来到现代,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传统文化全部变成了现代的东西,这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实际创作中的挑战。虽然《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作品获得了成功,但电影市场也仍有许多不成功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之下,成功的案例背后有什么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嘉宾简介: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研究会会长等。先后担任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重要奖项评委。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原标题:《尹鸿:《哪吒之魔童降世》对神话成功进行了颠覆性改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