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下雨天没心情工作?对不起,这锅天气可不背

2020-06-29 09: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专栏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师生撰写,内容聚焦时事热点,科普生活知识,涉及亲子教育、家庭关系、职场之道等诸多方面。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让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朱悦 应用心理学学士

        段锦云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运营/ 杨晓

1982年,秘鲁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组织“光辉道路”之间爆发了一场流血冲突,同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席卷了该国的马铃薯田。38年后,2020年尚未过半,美伊斗法、美国反种族歧视抗议浪潮等各类事件频发,同时,2020年的厄尔尼诺也已然形成。气候的显著变化与人类冲突之间的关系,从逸闻趣事的角度来说,已经由来已久。但这种关系的背后,是否具有科学的解释,我们不妨考虑气象心理学(Meteorological Psychology)的视角。

1 好天气放飞心情,坏天气一心工作

气候因素作用于人体感官,继而影响个体心理,具体表现在情绪和认知两方面。

1.1 情绪

秋意引愁,孟浩然道“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辛弃疾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心理学说“季节性情绪障碍”……季节性情绪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可谓悲伤本伤,它是一种每年同一时间反复抑郁的综合征,通常发生于秋冬季节,因此又称“winter depression”(冬季抑郁症)。

 

图/ unsplash

有关SAD的假设繁多,其中一个较为肯定的观点是,秋冬季节日照时间的减少是引起SAD的主要原因;该假说得到了以下两点的支持:维度越向北的地区,SAD发病率越高;通过人工光照可使部分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此假说表明,光照对于消极情绪有抑制作用,Kööts 等(2011)的研究也证实了积极情绪与温度和亮度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者大多从生理层面出发,来解释天气对情绪影响的内在机制,比如天气的改变会导致如血压、血清素、多巴胺等的变化,从而影响情绪。

1.2 认知

正如《Both Sides Now》歌中唱的那样:“So many things I would have done, but clouds got in my way”(曾几何时有多事想要实现,都是那重重的云遮蔽了前路),似乎阴雨天更加适合肥宅咸鱼式的生活。

在Julia和Gino的研究中,198名成人受访者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曾表示“不快乐的阴雨天=低产低效”,但是两位研究者却用四项研究打破套路,为“阴雨天=高绩效”正名。

研究一,将日本一家银行雇员两年半时间内数据录入工作的绩效与当日天气数据配对。

研究二,基于美国在线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来自天气状况迥异的地区的被试需要修改有26处拼写错误的文章,并填写情绪状态(控制变量)问卷和包括天气、邮政编码在内的人口学信息问卷。

研究三,基于美国在线劳动力市场的研究。被试被要求想象好天气或者坏天气,随后需要写出不超过十个的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并对其吸引力评分。

研究四,实验室研究。实验分别在好天气和坏天气内进行,实验组被试暴露于户外活动的照片中,并被要求对活动吸引力评分,选择最喜爱或最经常参加的活动加以描述。控制组则在未暴露于户外活动的基础上被要求描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后被试需要进行数据录入工作,填写包括情绪状态、主观天气感知和人口学信息在内的问卷。

四项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假设:好天气会降低需要专注的工作的绩效,认知干扰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好天气会增加户外活动的吸引力和显著性,从而增加认知干扰。

但是,研究者提出,这种影响可能是由工作的种类造成的,需要专注的工作更容易受认知的影响,而需要创造性的工作更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因此,晴天引起的积极情绪有可能利于创造性工作的绩效。

图/ unsplash

此外,综合来看,在舒适天气里,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觉思考;在略微偏离舒适值的微冷天气里,个体认知水平最佳。Cheema和Patrick研究发现,被试在偏离最佳温度(22摄氏度)正负3度的同等环境下,在19摄氏度的环境中,被试的认知表现要比在温度更高的环境中平均高50%左右。这样的表现是由于,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大脑需要葡萄糖作为能量,而高温天气时葡萄糖被更多地用来进行体温管理,缺乏足够的资源维持大脑的缜密运算过程。

2 好天气邂逅爱情,坏天气逃离犯罪

天气除了对个体的情绪和认知产生作用外,还会影响个体行为,如人际亲和行为、反社会行为和消费行为等。

2.1 人际亲和行为

Cunningham在1979年发表论文,提出并检验了“阳光善人(Sunshine Samaritan)”的假设,即在日照强度较高的天气里,助人行为发生的频率更高。相应地,另一项研究在控制温度之后,发现男性向女性索要电话号码的搭讪行为在晴天成功率也会更高。

而与微冷的环境(15~18摄氏度)对认知的积极影响不同,个体处于温暖环境(22~24摄氏度)时,会表现出更高的社会临近性(Social Proximity, 即描述事物时偏好使用更为具体而非抽象的语言)和更多的从众行为。

 

图/ unsplash

近年来,研究者认为天气对于人际亲和的影响源于具身认知,就是说生理感受到的温暖引发了心理上的温暖感(Fay & Maner, 2012; Wei, Ma, & Wang, 2015; Williams & Bargh, 2008),如温暖的环境中人们更愿意助人、也更会对他人做出善意评价。

2.2 反社会行为

犯罪社会学中的“日常行为理论”(routine activity theory)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犯罪倾向的实施者、合适的受害者以及两者能共处的犯罪场所。由此出发,在舒适的天气里,人们更愿意出行和社会交往,导致与潜在犯罪实施者接触的可能性提高,户外人际犯罪行为因此增多。但谋杀受此影响不大,主要是因为谋杀大多发生在熟人或相识者之间,受户外活动制约较小。

天气和反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解释,除了上述提高犯罪可能性的认知路径外,还存在着情绪中介机制,特定的天气变化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而这些情绪进而会降低个体自控感、提高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增加攻击性,此时反社会行为就会增加。

2.3 消费行为

天气可通过对消费心理的作用,进一步影响消费行为。即使是天气预报的信息,也可能会对当下的消费决策产生影响。在温暖的晴天,人们更愿意付小费(Rind, 1996);面对突如其来的狂风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Nguyen & Noussair, 2014)。

对此,有研究(李晨溪, 姚唐,2019)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提出了不同情景下的气象状态会通过不同的心理影响消费行为的构想。具体来说,静态的实时气象因素、动态的气象变化和可知的未来气象因素,分别通过情绪因素、风险认知因素和计划性偏差(projection bias)因素,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因此,上述天气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是因为:晴天能诱发积极的情绪,狂风会增加对不确定性的规避,天气预报会使消费者将因预报产生的当下偏好投射到未来当中。

3 一方气候养一方人

人类在适应气候环境的同时也在气候的影响下发展着语言、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

3.1 文化

多个跨国和国家内的研究,证实了气候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由此造成的个体心理特质上的差异会形成集群效应,从而影响该地区的宏观文化倾向,如松紧文化(cultural looseness and tightness)。恶劣气候地区增加了不遵守行为规范的风险,易形成“紧文化”,群体成员严格遵从社会规范;适宜气候地区鼓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易形成“松文化”,对个人束缚较为有限。松紧文化又会进一步影响地区人群人格特征,紧文化下的人们更为严谨,松文化下则更为开放。

图/ unsplash

但文化并不只受气候的单维影响,荷兰文化心理学家van de Vliert探讨了气候和经济资源对文化的协同作用。他发现气候严苛且资源匮乏的文化为满足基本生存需借助集体力量,因而自由水平较低;相反,同样气候严苛但资源充沛的文化无需面对生存威胁,反而被提供以冒险机会,因而自由水平较高。

3.2 人际亲和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与天气对亲社会人际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影响类似,长期来看,温暖的气候塑造温厚亲和、爱好社交的人格特征(McCrae, Terracciano, Realo, & Allik, 2007),与正常值偏离越大的气候提高了人类面临冲突的可能性。对1950年之后的数据分析得出,平均而言,降水量和气温每提高一个标准差,人际冲突概率提高4%,群体冲突概率提高14%。

Hsiang等(2013)对气候与人类暴力冲突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四种解释路径:第一种强调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气候偏离正常值时生产资料成本提高,经济生产率下降,因此参与人际冲突的经济成本降低、收益提高;第二种关注环境风险承担的差异化趋势,认为气候灾难的承受者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气候偏离正常值时社会不平等加剧,导致社会动荡;第三种提出气候变化会加速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过程,而人口和资源的不匹配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最后一种较微观视角的偏向,认为异常气候可能对人的认知和情绪等造成影响,使人们更倾向使用暴力冲突解决问题。

4 个人行动指南

· 情绪低迷时,多接触太阳,让自己的心情也阳光起来。

· 工作需要最佳的认知水平时,使室内温度略低一些,以爆发自己的小宇宙。

· 尽管天气不可控,但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皆可根据天气安排工作种类,提高绩效,减少损失。更进一步的,为了高绩效的目的,组织还可以根据气象为公司选址。

· 在晴天遇到困难或心动的Ta时,走向Ta,成功离你比阴雨天时近一些。

· 掌握气象与消费行为间的变化规律,构思精准化气象营销方案。

· 理性认识文化对个人特质的塑造。

· 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多加关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对个人、社会和自然的深远影响及应对策略。

 

图/ unsplash

大气现象对心理行为起着或显或微的作用,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文化,都嵌入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但是,这并非简化的环境决定论。大气现象在存在单一效应的同时,与遗传、性别、个人特质、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共同影响着个体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个人特质的影响下,个体对天气敏感性表现出差异,既有夏天憎恶者、雨天憎恶者也有夏天偏好者,还有不受影响者。在历史、地理、气候等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同为海上封闭岛国的英国和日本表现出大量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在未来,跨学科的、与电子科技相结合的气象心理学对于描述、预测气象因素对于个人、社会、文化等的影响仍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机制。

参考文献:

王琰, 陈浩. (2017). 人以天地之气生:气象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25(6), 1077-1092.

李晨溪, 姚唐. (2019). 气象因素如何影响消费行为? 基于情境营销理论的气象营销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7(2), 191-200.

高安民, 石少波, &温琳. (1999). 季节性情感障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6, 60-61.

Lee, J. J., Gino, F., & Staats, B. R. (2014). Rainmakers: Why bad weather means good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9(3), 504-513.

Rosenthal, N. E., Sack, D. A., Gillin, J. C., Lewy, A. J., Goodwin, F. K., & Davenport, Y., et al. (1984).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 description of the syndrome and preliminary findings with light therap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1(1), 72.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