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分好的垃圾去哪了?上海生活垃圾处置的“最后一公里”不一般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栾晓娜 实习生 顾佑珺
2020-07-01 17:0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本文图片 上海城投集团 供图

当垃圾分类投放成为好习惯,你知道分好的垃圾最终去哪儿了吗?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东海之滨的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实地了解每天运往这里的生活垃圾是如何被焚烧、转化或再利用,甚至“变废为宝”的。

每天可处理约15000吨生活垃圾

从一片滩涂,到百年基地,位于浦东新区老港镇东部的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已有35年历史。

1985年深秋,经过创业者们1400多天的艰苦奋战,这座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翻开了最初的一页。自1989年正式运营至今,该基地已累计处置生活垃圾8400万吨,相当于为2400万上海市民人均处置3.5吨。

据上海城投集团介绍,目前,老港基地的日处理生活垃圾约15000吨。其中,焚烧设计能力9000吨/日,实际处置能力10800吨/日;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设计能力1000吨/日,实际处置能力1400吨/日;填埋场保留应急功能。

从一片滩涂到桥吊林立

从散装抓斗到集装桥吊的装备升级

填埋场变花园

“以前,每年需要填埋约300万吨垃圾,开始垃圾分类后,我们的业务从填埋转为焚烧,从原本的敞开式管理,变为现在的全封闭式工厂化管理,大大减少了原本在运输中可能会发生的污染。”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工程现场,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总经理朱四六告诉记者。

8条750吨处理能力的机械炉排炉焚烧线,和3台50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负责处理运送到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干垃圾。这里,每天可处置6000吨生活垃圾,累计每年可处理200万吨的同时,还可发电约12亿千瓦时,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厂。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

这里还在打造“智慧工厂”。通过采用DCS(分散控制系统)及ECS(电气控制系统),对全厂生产全过程进行远程集中控制,所有主、辅系统的所有操作均在中央控制室内完成。同时,设备运行状态及记录均能数字化、自动化,维护工作提醒实现智能化。

老港再生能源二期中控室

市民在生活垃圾源头便分类的好习惯,也给垃圾末端处置带来了显著变化。

据朱四六介绍,分类后的干垃圾热值大幅提高,每吨垃圾发电量有所增加。垃圾热值提高虽然会带来炉温的升高,但可通过对设备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如渗滤液的处理工艺优化为炉内回喷,能高效地处理少量渗滤液,更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垃圾分类后,由于垃圾性质变化和焚烧过程更稳定、彻底,可减少二噁英和重金属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垃圾含水率降低,渗滤液产生量减少,可减轻污水处理负荷,对于整体污染控制非常有利。分离出的干垃圾投入焚烧后,可尽早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老港再生建材利用中心一体化车间

源头垃圾分类让末端处置更高效
不远处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则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

中心设计处理规模每天1000吨,其中餐饮垃圾400吨,厨余垃圾600吨,主要服务于上海中心城区。这里采用的是“餐饮垃圾湿式厌氧消化+厨余垃圾干式厌氧消化+沼渣干化+沼气发电”的整体工艺路线。

据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副经理张伟涛介绍,为了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在预处理阶段,就会对餐饮垃圾与厨余垃圾中的油脂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取,提取出的粗油脂纯度可达97%以上,经过加工后可制作成生物柴油,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餐饮预处理车间

“我们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干式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采用餐饮和厨余协同厌氧消化,使有机质能更充分地厌氧发酵,并生成更多的沼气、少量的沼液和沼渣。”张伟涛告诉记者,沼气可用来锅炉供热、发电上网,年总发电量超2400万度;沼液通过基地内的渗沥液处理厂协同处理;沼渣则在脱水干化后,送往基地内的能源中心进一步焚烧发电。同时,还对沼渣开展应用于土壤改良剂、微生物菌剂等科研试验,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与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类似,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也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控制。从集装箱封闭式卸货,到不同储料池之间的液位调整,湿垃圾处理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能在中控室进行实时数据监控、管理和操作。
张伟涛表示,该项目的建设,显著提升了上海市湿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并在解决湿垃圾污染的同时,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对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