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抗议示威,是少数人的喧嚣,还是多数人的心声?

2020-07-02 09: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PUP China 普林斯顿读书汇

Editor's Note:

由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抗议示威活动持续盛行,民众借此抒发着对系统性种族主义的愤慨。这场席卷全美的街头示威将对2020年秋季的大选产生怎样的影响?美国总统特朗普能否当选连任?

一直以来,抗议活动和民主选举的联系持续受到政治学家的关注。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为应对反战示威浪潮而提出“沉默的大多数”的概念,号召民众以选票来表达立场。2016年,该短语再次成为特朗普的竞选口号。

在今天为大家推荐的书中,Daniel Q.Gillion 以“吵闹的少数派”指代在街头举行抗议示威的政治积极分子。他指出,抗议活动实际上影响着选举进程的方方面面,民众受到抗议者的动员而投出选票,从而左右着美国民主政治的结局。

本书尤其适合对社会运动、种族政治、选举和政党感兴趣的人阅读。

沉默的大多数 vs 吵闹的少数派

“美国沉默的大多数们,我请求你们的支持”

——理查德·尼克松,1969年于白宫

1969年11月3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一个著名的电视讲话。面对当时全美各地兴起的反战示威,尼克松判定这些以抗议示威公开表达观点的年轻人们注定是美国的少数派,因此他在电视讲话中号召没有参与抗议活动的“大多数”用选票来支持他在越战中的决策。他声称,“我决不会允许这个国家的政策被街上示威游行的少数派所挟持。要是这样的话,我就不会宣誓就职。一个少数派,无论他是多么地热衷于其观点,若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大多数人,那么这个国家将不再拥有自由的社会。” 在总结陈词中,尼克松恳求道,“今晚,我向你们,向美国沉默的大多数们,请求支持。”

尼克松的讲话向公众引入了“沉默的大多数”的概念。它使人们感觉好像自己拥有权力,却出于谦逊而在使用权力的时候进行了谨慎地衡量。如果将这些坐在远处静静观看着政治活动的人称为“沉默的大多数”,那么在街头积极活动的抗议者们则是“吵闹的少数派”。尽管尼克松并没有对后者作出表述,但“沉默的大多数”所的隐含对立面就是这么一小撮在他看来没有反映出公众真正关切或时代现实的牢骚者。尼克松通过他的言辞,塑造了美国政治中“大多数”与“少数派”、“我们”与“他们”的对立。

如果说广大的美国民众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是“我们”,那么谁又属于“他们”——“吵闹的少数派”呢?

事实证明,反对越战的抗议运动吸引了相当广泛的群体:学生、女权主义者、嬉皮士、摇滚乐队、黑人社区等等。他们看似是美国的少数派,实则构成了美国社会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反战情绪最激烈的非裔美国人群体。这也正印证了后来美国的局势——尼克松错误估计了当时的民情,街头示威中所打出的标语“输掉越南,让小伙子们回家”并不是美国的少数派的吵吵嚷嚷,而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心声。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沉默的大多数”一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2016年特朗普在总统竞选中再次提出,引发了其支持者对美国“美好旧时光”的追忆。

谁更能代表美国民意?

“终于,沉默的大多数又回来了!”

——唐纳德·特朗普,2016年于亚利桑那州

2015年竞选初期,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这个国家已经受够了正发生的一切……你知道,在过去他们会用‘沉默的大多数’一词。伙计们,我们把‘沉默的大多数’们又带回来了。”

特朗普对“沉默的大多数”这一概念的重提巧妙地将竞选与其支持者们所怀念的“美好旧时光”捆绑在一起。通过声称“沉默的大多数”们回来了,特朗普构建出“我们”——他的支持者们——是大多数,而那些吵吵嚷嚷的抗议示威者们是那个讨厌的少数派“他们”。

在之后的竞选中,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们旗帜鲜明地打出口号——“沉默的大多数与特朗普站在一起”。尼克松当年曾暗示过,这将是一条隐藏的鸿沟;而如今到了特朗普这里,“我们”与“他们”、“沉默的大多数”与“吵闹的少数派”、特朗普的支持者与抗议者之间的鸿沟则变成了一条明确的界线。抗议者们一旦越出界线,就将遭到坚决的敌视。“相信我,那儿有大批大批——全国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人支持我们,远远超过你所看到的那些抗议示威的人数”,特朗普说道。

特朗普的话就像半个世纪前尼克松所说的一样,认为街头的抗议者们和没有参加抗议的人们在政治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抗议示威是在表达对政治的不满,而并不反映真实的政治现状。“沉默的大多数”的话语构建引发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抗议示威者们真的就与没有参加抗议的人们相对立吗?抗议者们能够反映美国公众的观点并在其中形成政治倾向吗?抗议示威活动能对选举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美国民主政治的生态吗?上述问题重新探讨了所谓“沉默的大多数”是否会受到街头抗议者们——“吵闹的少数派”——的影响。这也是The Loud Minority一书致力于回答的问题。

抗议活动越频繁,选民投票率越高

在过往的研究中,人们倾向于将抗议示威活动与选举进程分开看待,而本书作者Gillion则创新性地将这两点结合起来,论述了抗议活动是如何产生外溢效应进而对大选进程产生影响的。历史上,抗议示威者曾被视为激进和孤立的社会群体,而民主国家的选举结果则表明了人民的意愿,代表着多数派的偏好。因此,人们往往认为政治抗议与选举结果相反。

本书则认为,抗议活动是社会化学习进程的一部分,是抗议人士与非抗议人士之间进行社会交流的途径。抗议活动为选民评估候选人和社会状况带来信息。在当今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下,抗议活动者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方式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拉进彼此的距离。现如今,“吵闹的少数派”和“沉默的大多数”在政治学讨论中占据着相同的重要性。

基于详细的史料和统计数据,Gillion在书中指出,抗议活动与民主选举有极大的相关性。

在抗议活动频繁的选区内,选民投票率会更高;抗议示威能够更多地动员选民为竞选活动进行捐款;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的预警,能够激励更有才能的候选人出场竞选,改变当下的政治现状。

抗议活动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能够极大地动员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公众走向投票站表达政治观点。抗议活动将政治议题直接摆上议程,并努力提升这些议题对公众和当权者的重要性。他们从公众中汲取热情,提高其对相关议题及背后价值观的兴趣,推动公众走向政治参与。

不仅选民们对受到抗议示威活动的影响,而且希望参选的潜在候选者也可以通过观察议区的抗议活动和参政积极性来评估其成功的机率。抗议是民众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政客表现的一种评价。不参与抗议的选民将抗议活动作为政治的晴雨表,以评估政治议题在其社区和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并可能根据抗议活动背后的价值观来判断候选人。由此,“吵闹的少数派”与“沉默的大多数”产生了联结,抗议示威活动成为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脉搏。

全书内容亮点

针对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沉默的大多数(silent majority)”,本书作者提出了“吵闹的少数派”的概念,指代那些在街头举行抗议示威的政治积极分子。

作者借助详细的史料和统计数据,发现在抗议活动频繁的选区内,选民投票率会更高。作者还指出,抗议示威为竞选带来了大量政治献金,选民向与抗议活动者有着相同价值倾向的政治候选人捐款更多。最后,抗议活动也是政治问题的预警,沉默的大多数可能不会通过抗议活动来发声,但他们会通过投票来支持社会变革。

PUP 作者简介:

Daniel Q. Gillion

Daniel Q. Gillion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著有The Political Power of Protest: Minority Activism and Shifts in Public Policy和Governing with Words: The Political Dialogue on Race, Public Policy, and Inequality in America

PUP 名家推荐:

“本书对抗议示威活动的本质展开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作者没有将抗议活动视为单一事件,而是创新性地将其视为有意识形态连结且对政治本身有预警功能的事件组合。本书为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适合对社会运动、种族政治、选举和政党感兴趣的人阅读。”

——Frank R. Baumgartne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本书不仅说明了抗议示威政治是如何成为美国两党意识形态之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还论述了抗议活动是如何对选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的,其提高了选民投票率、增加了竞选捐款并激励着更高质量的候选人参选。本书极具原创性且与美国政治现状息息相关。”

——Robert Y. Shapiro, Columbia University

- END -

近期热读文章

原标题:《抗议示威——少数人的喧嚣or多数人的心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