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故宫六百年︱李文儒:几度兴废太和殿

李文儒
2020-07-27 16:12
来源:《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
私家历史 >
字号

太和殿的设计建造、基础、结构、造型、装饰、空间、角度色彩……无论从哪方面看,尤其是与蓝天白云的关系,其视觉效果,确实完美地实现了造一座人间天上的“天子的宫殿”的目标,确实也足以如此这般地激励和抚慰它的使用者,诱导和威慑它的跪拜者。

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是皇帝们把自己装扮成“天子”,把自己显示和行使绝对权力的地方装点成“天上的宫殿”,除了强化尊严和权威,皇帝们的内心深处还隐藏着一个求得上天保佑眷顾的希望,不过,这希望,仅仅是形式上的安慰而已。真有实实在在的“眷顾”,倒是皇帝们最害怕的火灾,特别是来自上天的雷击之灾。上天对于皇帝的宫殿,对于太和殿,真正发挥的作用,不是保佑,而是毁灭。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500多年间,紫禁城总计发生火灾61次,其中明确记载由雷击引发的火灾24次。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门、午门等,反倒最容易遭受雷击。太和殿最高大、最雄伟、最突出,拥有最空旷的空间,被雷击的次数最多。

最早的一次,也是来得最快的一次。永乐十八年九月,“北京宫殿将成”,朱棣皇帝迫不及待从南京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北京宫殿正式启用。崭新的紫禁城、奉天殿一派辉煌。还不到100天,朱棣登临奉天殿的兴奋期还没有过去,奉天殿即遭雷击,三大殿全被烧毁。实在是来得太快了。《明史》记载简到不能再简:“夏四月庚子(初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倒是大概来祝贺迁都还未离开的外国使节记得具体。据一位目击这场火灾的波斯贡使的描述,当时火焰照耀,看起来直如“十万火把”。这份记录,也收入哈菲兹·阿不鲁的编年史《历史精华》中,他记道:这场火灾,迅速地延烧至妃嫔的住宅与朝中的衙门以及宝库,总计烧毁了“250间房子”,并烧死了“很多男人跟女人”。大火无法控制,终夜肆虐,直至第二天下午才扑灭。《日下旧闻考》记:“三殿灾,火势猛烈。奉天门东庑切近秘阁,学士杨荣麾武士三百人,将御书图籍舁至东华门河次。”

太和殿大修时,拆下来的“大吻”还没有安装到位

朱棣从侄子手里夺得皇位之后,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肇建北京紫禁城,迁都北京。朱棣无论如何想不到,也想不通,他的宫殿为什么这么快就化为灰烬?如果他真的相信君命天授,这来自上天的惩罚会使他更加惶恐不安。确实如此。震惊之下,他下了一道诏旨反省自己:朕心惶惧,莫知所措—我是不是敬天事神有所殆欤?政务有乖欤?善恶不分欤?曲直不辨欤?忠言不入欤?国用无度欤?民生不遂欤?民力凋敝欤?他号召文武群臣大胆地提出意见,若真有不当,一定改过,以回天意。他还下旨免除了几年前未收上来的赋税和上一年受灾田粮;自己的生日不搞庆典活动。生日那天,朱棣对群臣说:“上天垂戒,奉天等三殿灾,朕心勤惕,寝食不宁,方反躬省愆,遑遑夙夜。”他好像是真心实意地征求群臣意见,可是,当有人再度提出不该迁都时,朱棣震怒,将主事萧仪下狱,使之冻饿而死。

如此行径,表现出来的正是朱棣被天火烧出的最大痛点和极度空虚。他一任三大殿烧焦的废墟裸露在他的紫禁城里。在此后的三年里,朱棣三次出征漠北,似乎在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他迁都的必要与正确。但收效甚微。最后一次,朱棣死在回京途中;或许他不愿意再回到已是废墟的宫殿里。朱棣死了,奉天殿继续废墟着。20年后,中间隔了两个皇帝,到正统五年(1440),三大殿才得以重建。

紫禁城、太和殿烧得最惨的一次,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夏四月的雷击。据《明世宗实录》记载:雷雨大作,火光骤起,三大殿至文武楼(体仁阁、弘义阁)、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午门、午门外左右廊尽毁。也就是说,紫禁城前朝部分几乎全部烧毁。仅清理现场,就调动了30000名士兵,5000辆小车。木料烧光了,石料一尺以上及尚可用之砖瓦堆留备用,汉白玉石烧成石灰者,亦堆留备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主要工程完成。三大殿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清朝入关,取代明朝统治中国,一改历史上改朝换代之际,后朝对前朝的宫殿采取焚烧、拆毁、废弃的一贯做法,对明朝已经使用了225年的紫禁城,拿来就用。当然,有些是必须改的,如名称,大明门必须改叫大清门。有些可改可不改,也改了,如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还有些是必须修缮的,李自成离开时放了一把火,烧坏的烧毁的必须修,必须建。再有是根据需要及皇帝个人的爱好,不断增加新的建筑。乾隆皇帝最喜欢增补,添建得最多。至于数百年来自然的损害,更是得年年月月地维修,过去宫里叫作“岁修”。不光是清代,明朝的几百年里,也在不断地修缮、增补,也得精心保护。紫禁城自从建起来之后,就是一个不断修缮、不断保护的过程,一直到现在,肯定还会延续到未来。

大修中的太和殿殿顶

太和殿的修缮最频繁,最艰难。烧毁了就得重建,坏损了就得修补。太和殿的石料、木料特殊,光备料少说也得三年五载。明朝的几次重建和常态的维修,留下的记载太少。清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首要的大事就是修复李自成烧过的太和殿。第二位康熙皇帝在位时间长,修太和殿的任务就格外重。也许因为刚刚入住紫禁城的清顺治皇帝修复太和殿太过匆忙,仅仅过了20多年,康熙皇帝就得再修一次。10年之后—这次时间更短—太和殿被烧毁,康熙还得重建。尽管拖了将近20年,也必须得重建。

康熙三十四年(1695),康熙皇帝重建太和殿。

但是这次重建却遇到了最大的难题。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此时已经过去69年,人们不知道太和殿确切的建筑比例与数据。爱读书的康熙皇帝亲自查寻资料,结果非常失望。一位叫梁九的人使这件事情有了重大转机。年逾古稀的梁九,从明朝崇祯年间进入工部,已经在工部干了40多年。根据《梁九传》,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用木料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模型,就靠对这模型组件的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结构搭建。令人称奇的是,放大出来的每一个木件,安装上去分毫不差。而且,这次重建太和殿的所有材料以及尺寸被详细记载在《太和殿纪事》这本书当中,这是关于太和殿修建的唯一详细记录。

康熙三十六年,崭新的太和殿矗立在原来的位置上。

康熙皇帝对太和殿的这次重建,改变了它原有的九开间形制,变成了十一开间。乾隆三十年(1765)有过一次大修,但没有改变康熙重建时的规制。一直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还是康熙重建过的样子。此次重建,除了将九开间改为十一开间,另有两大变化。一是强化防火功能。康熙十八年火灾,御膳房的大火很快延及西配殿西斜廊,一直烧到太和殿,康熙帝眼睁睁看着把太和殿烧光而没有办法。这次重建,吸取眼见的教训,康熙帝下令取消西斜廊、东斜廊,改为西防火墙、东防火墙。无疑这是一项有效保护太和殿的重大举措。二是因大木不足,只好大幅度缩小建筑面积。据记载,初建的奉天殿面宽95.34米,进深47.67米,面积4500多平方米,几乎是康熙帝重建的两个太和殿的面积。在太和殿历次重建重修中,不用说配齐与初建一样大的巨型楠木,就是以其他一样大的木材代替,也越来越困难了。这应该是太和殿体量缩减的重要原因。300年后的21世纪初,太和殿落架大修时,人们发现康熙皇帝重建太和殿,使用的不少木料不是整木,而是拼接组合起来的,包括大体量的梁柱。

雨后的太和殿西北侧。在明朱棣帝之后及清康熙帝时期,先后两个长达20年的太和殿烧焦的废墟期,不知这里是什么样子

太和殿大屋顶上大屋脊两头,安装着两个昂首向天的“大吻”。这两个大吻的地位太重要了。它们处于天下最核心最重要的建筑的制高点。处于至尊至荣的天子的宫殿的最高处。它们绝非一般的建筑构件。关于大吻的说法不止一种。有说由鸱尾演变而来,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有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好登高瞭望,能降雨防火。据说与其他走兽一起立在檐角的龙首也是九子中的一个。在康熙皇帝心里,实实在在是祈望能降雨防火的。他知道,这金銮宝殿明代就被烧毁过多次,到他手里又一次被烧毁了。为此,他也像朱棣一样,很自责了一番;为重修,着实费了他太多的物力财力心力和时日。他被火烧怕了。据说大吻构件烧制好后,康熙皇帝特派重臣到窑厂恭迎,礼仪如迎接皇帝一般,如迎接他自己一般。

被大火烧怕了的皇帝们,做梦也想不到在他们的帝制结束之后,现代的消防技术能够达到如此高度

类似的说法还有。如后三宫的后面有天一门,有供奉玄帝的钦安殿,说是天一生水,玄帝救火。宫殿正脊中间龙口处置宝匣,说是与大吻一样可以镇火。用这样的方式和想象防火,适得其反。由于大吻拉有金属链,宝匣中有五金,意在护佑,实为招引雷击。真能起点小作用的是金水河的河水。还有遍布宫中的百余口水井,300余口铜铁水缸。每口水缸口径1.6米,高1.2米,重3392公斤,可容水2000升。严冬缸底置放炭火融冰。可是,对于庞大的木头构建起来的宫殿建筑群,不过是杯水车薪。另外,接受历次火灾教训,重修时扩大建筑间距离,特建防火墙,防火门,倒也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解决根本问题。

也许只有这些隐藏在太和殿须弥座深处的大石块,留得住几度废墟的记忆

只有树立现代防火意识,运用现代防火技术,紫禁城才可确保万无一失。现在,紫禁城里的每一处建筑,都安装有接地的避雷针、避雷带;有全天候全覆盖的安全监视监控;有所有观众进入紫禁城时的防火检查;有经常性的消防教育与消防演习。特别是消防演习时,看到一排排消防车喷洒的水柱,越过高高的太和殿屋脊,康熙的太和殿大吻立刻被水雾迷蒙,便顿时放下心来。

(本文摘自李文儒著《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7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稍有改动。) 

    责任编辑:钟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