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朵云往事|《书法》杂志的创办与当代书法的复兴

周志高口述,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整理
2020-07-19 11:2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周志高回忆《书法》杂志的创办。(04:56)

1900年(清光绪廿六年),上海河南路,朵云轩笺扇庄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其后名闻文化艺术界的上海文化老字号——朵云轩的正式诞生。其间,许多文化界名人,如赵子云、章太炎,时常光顾朵云轩,如今,朵云轩已成为上海最具知名度的百年文化老字号。

今年是朵云轩120周年。对此,“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前不久陆续采访了曾在朵云轩工作的前辈们,打捞那些朵云轩久远的往事。

周志高于1964年正式进入朵云轩(书画出版社)的编辑部从事书法字帖的出版工作,之后参与创办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书法》杂志。他表示,《书法》杂志创办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完美统一而形成的。而杂志的创办也成为了当代书法复兴的奠基标志。以下为其口述:

1962年,当时我在上海新闻出版局下的上海出版学校的美术专科班学习。那时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我被学校分配到了朵云轩位于衡山路的编辑室,一边专业读书,一边实习工作。1964年毕业后,我在朵云轩编辑部负责书法字帖的出版工作。那个时候编辑的是《雷锋日记》等英雄人物的日记,用古代的颜体、柳体去拼集楷书字帖,后来“文革”开始,编辑的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等内容,是用王羲之的行书字拼集。

《书法》杂志

《书法》杂志的创办是有很多因素的。“文革”期间,1972年,我们编辑部的人员就去了门市部(南京东路422号)的楼上办公。那个时候展览厅也已经停止使用了。成立了一个出版革命组,我是负责书法的副组长。1972年11月14日上海文汇报上有一篇文章,是复旦大学教授,原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的副会长郭绍虞写的,是根据市委指示发表的文章,是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旁边配了一幅胡问遂老师写的鲁迅诗词的书法作品“学一点书法”。当时要出版的除了毛主席诗词墨迹对联外,我们还要物色培养新的书法作者。《文汇报》组织工农兵作者通讯队伍,我想书法界也能培养起自己的队伍。很多书法界老先生都在劳动,还没有解放。所以我们就找来了1961年沈尹默先生在上海成立的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青年宫学习班中的青年骨干,其中有周慧珺、张静芳,和部队回来的韩天衡等人。几年里,我们从1973年的30来人逐步发展到了1975年的150多人,成了上海书法家协会恢复后基本骨干。

第一期《书法》杂志

1974年,香港出了一本《书谱》杂志,并于1975年传入上海。当时我们每月有工农兵书法作者通讯活动,分二、三个组有100多号人讨论非常热烈,认为既然香港能有《书谱》杂志,上海为什么不能有一本关于书法的杂志呢?何况香港的很多书法人才也是从上海过去的。于是,我们单位向市里打报考,申请出版关于书法的杂志。此外,当时的中日邦交恢复后,很多日本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他们几乎都要通过市外办要到朵云轩进行书法交流,使我们得知日本有很多称为“书道”的杂志,这些外部因素,也促使我们尽快创办《书法》杂志。

郭沫若为《书法》杂志题字

1975年,我们上海书画社打报告申请后,不久批示就下来了,同意创办,并要求我们为无产阶级服务,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那时是“批林批孔及批邓”。1976年的下半年,“四人帮”粉碎后,杂志必须重新打磨,原先的内容作废。到了1977年6月,《书法》杂志正式诞生了创刊号,但后来发觉还有些小问题,就把这期改为了试刊号,后因人事变动停办了半年。1978年3月上海书画社改名为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成为出版社的营业部,仍然是一家。

《书法》杂志经过二落二起的艰难创办,1978年出版了三期,1979年就成了双月刊了。说到《书法》杂志的封面刊名题字,原先我们内部是想选一些古代的书体,后来“四人帮”粉碎后,我们就想到请一位文化名人来题字。想到了知名度最高,书法又有特色的郭沫若先生,我起草了一封恳求信,请书法编辑室的书法家用小楷寄过去。10天左右就得到了回复写了两张刊名书法纸条。据说郭沫若先生是在病床上写的,手还有点发抖。我选了一张感觉比较舒服的,并用白粉对字稍加修饰,使得字看起来写得没那么抖,但很有韵味。同时,他还寄来一首他做的词《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这幅书法作品在《人民日报》刊发,我们书法杂志的创刊号上同时也发表了这首词的手稿。后来,我们还请了茅盾、启功、林散之等人刊名题词,均刊印在了扉页上,不作封面题字了。

林散之为《书法》杂志题字

启功为《书法》杂志题字

《书法》杂志创办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完美统一而形成的。《书法》杂志的创办是非常成功的,国家新闻出版署长王匡来信称赞“你们填补了出版战线的空白”,方毅,陈慕华副总理来信要订阅并主动投稿。当时的发行量1980年每期40万册,最高为43万册。从1977年创办《书法》杂志到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的五、六年间,我们通过《书法》杂志举办了一系列的全国活动。例如,1979年,举办了首届全国群众书法大赛,获得1万多5千多人投稿。我们请了东南西北部上海、广州、西安、北京4座大城市的书法群众团体的负责人来代表全国评选,还请了谢稚柳老先生审查评选出百幅优秀作品,评选出了10个一等奖,其中包括上海南汇周浦人,光绪末代秀才百岁老人苏局仙老先生。全国群众书法大赛很成功,在上海展出后,我们又到福建、武汉、西安、北京等全国六大城市巡回展出,大造舆论,弘扬书法文化。到了1980年,我们发起,由我起草向各省市的邀请书举办了首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并于5月在沈阳顺利展出。而此次大展的目的筹备说明是为了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时隔一年,中国书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紧接着,合办了全国的首届书法学研讨会,于1981年10月在浙江绍兴兰亭胜利召开,不久1983年又主办了全国首届篆刻大赛影响也很大,比西冷印社活动早了二年。

左二为苏局仙老先生

所以,这五个第一,“第一本《书法》杂志,第一次群众大赛,第一次全国大展,第一次理论研讨会,第一次篆刻大赛,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复兴的奠基标志,当然朵云轩,书画社就是奠基基地。书法界人士都说,这一时期的中心是在上海,而主要平台就是朵云轩(书画出版社)的《书法》杂志。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