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加油奔小康|上海杨浦153户居民搬回旧址住新家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2020-07-18 12:1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等我装修好,欢迎你们来我家参观!”58岁的朱红光指向一幢新房子,满脸喜悦。

7月17日下午,上海杨浦区武川路222弄,朱红光指着自家新房。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日前,上海杨浦区武川路222弄不成套住宅完成拆除重建,153户居民搬回阔别两年的旧址入住新居,朱红光是其中一位居民。告别设施落后的旧房,新房子有了独立卫生间、厨房,增设了阳台,整个焕然一新,朱红光的幸福溢于言表。

小康是中国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上海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直在多维度提升。7月15日至1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将陆续实地走访上海的行政服务场所、地铁运营总部、历史风貌区、医院、街道、社区、农村……记录街头巷尾人们的幸福生活。

7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武川路222弄小区。改造前,这里14幢房屋中7幢为2层砖木结构不成套房屋,涉及居民153户,为上海财经大学的系统公房。

6月28日,上海杨浦区武川路222弄不成套住宅完成拆除重建,153户居民搬回阔别两年的旧址入住新居。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这7幢房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厨房、卫生间集中共用,配套设施非常落后。加上所处地势低洼,夏天白蚁泛滥,近年来,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强烈。

“坐在下面吃饭,屋顶不停地掉石灰,吃饭都吃不成。”朱红光对以前的旧房印象深刻。他8岁就随父母搬进武川路222弄,在这里生活了50年。

他回忆,以前他家26平方米的面积,最多的时候家里挤着9口人,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旧的砖木结构房屋,里面是木板包心,外面裹着石灰。人走在木地板和楼梯上,吱呀作响,楼上有人走路说话,楼下清晰可闻。

最苦的是厨卫合用。朱红光说,每层楼狭窄的过道里,堆着各户人家的杂物,自行车、洗脸盆、旧报刊,什么都有。因为没有专门的厨房,灶台就搭在过道,几户人家共用一个,每天做饭的时候炊烟四处弥漫。厕所也是,他家和另外三户人家共十几二十人共用一个。

“早上要起很早抢厕所,一个人抢到,外面就排起长队来。”回想起过去种种,朱红光苦笑了下,一言难尽。

现在一切改头换面了。

据杨浦区房管局介绍,2018年1月3日,武川路222弄拆除重建改造项目居民征询正式启动。仅仅18天后,153户居民的选房签约工作全部完成,创下杨浦区拆除重建的纪录。2月1日,居民陆续腾房搬家,2月28日全部腾空。拆除重建的房屋,2020年4月竣工,6月28日起居民正式回搬入住。

武川路222弄不成套住宅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造前居住条件落后。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改造后,一室户的房型,各家住宅厨卫独立,平均每户居民的套内面积有10余平方米的增量,以每平方米2360元左右出售给居民。房屋以使用权对居民进行安置,居民办理入户后,可按照成套改造后公有住房出售政策办理手续,取得产权证。

朱红光说,拆除重建期间,他几乎天天来这里看看,心情激动。以前的7幢2层老房子消失,粉紫和粉黄相间的5幢(3幢3层、2幢7层)崭新房屋,逐渐平地而起。房屋间距加大,室内光线充足。

杨浦区房管局表示,完成拆除重建改造后,还将对武川路222弄剩余7幢成套房屋进行美丽家园改造,提升整个小区居住环境。

上海市民住房的更新变迁,也是城市快速发展、欣欣向荣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上海坚持“留改拆”并举,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在全力推进成片二级旧里旧区改造的同时,也大规模开展非旧改地块的旧住房更新改造。

上海房管部门数据显示,2017至2019年三年间,全市共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147万平方米,受益居民7.5万户。此外,2016年至2020年6月底,全市累计实施三类旧住房综合改造36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60万户;各类里弄房屋修缮改造实施20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5万余户。

    责任编辑:栾晓娜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