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意间发现了室友的女装……他是变态吗?”

2020-07-28 21: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个世界这么大,超出你的认知范围的事情似乎每天都在发生。尤其是当这些事情和犯罪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不让人后怕。

你可能也听说过一些正经的学术词汇,比如恋物癖、多重人格、反社会人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等,这些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能帮助我们识别身边潜在的危险吗?

“无意间看到室友柜子里放着女性内衣,他是不是变态啊?”

“难道传说中的内衣大盗就是这种人吗?”

“他是不是潜在的变态杀人犯啊?好害怕。”

恋物癖 Sexual fetishism/Erotic fetishism

恋物,即以某些特定的无生命物体或人体部位作为性欲对象,由该物体或部位获得性激励,或通过某个生殖器以外的、通常与性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具体对象而得到性兴奋和性满足的一种性现象。一般来说恋物癖会对个人社交、职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并造成临床型痛苦,持续时间通常在6个月以上。

“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男的喜欢这个。”

正如前面所说,有些男性会从女性内衣中获得性快感。有的人会自己买来“收藏”,而有的选择了偷窃。

“这些人脑回路为什么这么奇怪?”

恋物癖的产生机制很复杂,一般多由后天因素导致,如童年性教育缺失、缺乏家庭温暖、色情制品诱导、长期被欺凌/排斥等。

“那这种人是不是很危险啊?”

一般不会。大多数恋物癖患者都是不极端的,不会出现攻击行为。比如内衣窃贼被发现后通常选择落荒而逃,而不是杀死目击者。

恋发癖不极端案例

少数极端案例是存在的,比如意大利曾有一连环杀人案,凶手将被害人杀死后剪下了头发并保存起来。

“男朋友喜欢穿女装,这算恋物癖吗?”

只有当恋物情结对恋物者的性或社会活动造成困扰时才被视为一个问题。有些男性穿女装纯粹是出于性癖,不对社交、生活等产生影响,所以不算恋物癖。

“儿子喜欢偷看妈妈的内衣,家长该怎么办?”

家长的理解、陪伴、关爱都有助于治疗恋物癖,同时建议积极寻求心理治疗。切忌谩骂、粗暴制止和道德批判,这样只会加重恋物癖,甚至诱发犯罪。

“是不是有专门的标准能判断心理变态啊?”

“潜在的罪犯是不是都有心理疾病?”

“网上流传的那些潜在罪犯的表情、动作特征,靠谱吗?”

犯罪心理专家黄晶曾总结了四类容易犯罪的类型:①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②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③长期忍受挫折而精神压抑的人;④对某种事物有执着渴望和追去的人。

但这些特征都不是表象特征,需要长时间深入了解,也许在恋爱等长期关系当中可以帮助你做出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也确实存在诸如PCL-R病态人格测试等“标准”,但这些结果仅供参考,具体还要依靠专业的司法鉴定等。

“网上那些自我保护/求救方法有用吗?”

1)“国际通用求救手势”

这个手势曾经在网上流传,不过随后被各地警方辟谣——此手势跟报警没有直接关系,警察也并不认识这个手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经过社交媒体的大范围传播后,仍有许多人相信这个手势。所以当你陷入危险却又想不出什么办法的时候,这个手势也许真的帮到你。

2)“如果被挟持,不要喊救命,要喊着火了。”

有一定道理。因为喊“着火了”可以迅速吸引周围人群的注意力,对犯罪分子产生威慑,增大逃脱几率。

不过就算是喊“救命”,也要具体的喊。比如“那个穿大衣的大哥,帮帮我!”、“戴帽子的大叔,这个人要绑架我,救命。”等等。

当你的求救信息指向具体的某个人的时候,对方采取行动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3)隐语报警

基本靠谱。浙江某地警方就曾接到一通报警电话,打电话的女子说要点外卖,要1双筷子+1个鸡蛋(组合起来是110)。接警人员迅速领会了意思,询问了“送餐地址”,最终女子成功获救。

现实世界比艺术作品更加复杂和残酷,我们无法理解的"光怪陆离",也许在一些少数群体眼中就很平常。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了解,就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危险。

了解ta们、理解ta们不仅有助于让自己规避危险、保护自己,更可以帮助别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