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LOFT深剖85家跨国公司总部落户背后,静安魅力何在?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陈伊萍
2020-07-31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白浪 设计 余儒文 供图

明亮的黄色招牌,挑花眼的潮流杂物,不能错过的限定商品…… 要说这个夏天上海最热闹的商店,非“LOFT”莫属。

在上海徐家汇开出中国首店之前,日本杂货巨头LOFT宣布将公司的中国区总部落成于上海静安区,上海的“总部经济”又拓展了规模。

今年上半年,静安又引进了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目前累计总部数量已经达到了85家,其中近三成是大中华区或亚太区总部。

经过多年的发展,静安区已经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总部经济的地标性地区,各类总部机构在落户选址时,优先考虑将静安作为进入上海、乃至全国的首选地。

静安到底有何魅力?除了区域优势、商业氛围等客观因素,优质便捷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受到跨国企业的普遍认可,而这离不开静安区坚持“刀刃向内”优化营商环境的拼劲。

市场信心:让LOFT心动的消费市场理念

7月24日,LOFT中国首店在徐家汇美罗城开业。而就在7月22日,中国首店开业前,这家年销售额达1200亿日元的LOFT公司中国区总部正式入驻上海市静安区同乐坊。

“我们两年前就开始做海外开店的准备了,之所以选择静安同乐坊作为中国区总部,也是因为静安的商业非常发达,静安区政府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日本LOFT公司(乐瑚特商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海外事业部长庄野桂一郎表示,2020年以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有效应对和对促进复工复产的有力举措,都使该公司更看好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没有让LOFT失望。开业当天,一早就有不少人等着店铺开门,甚至有从昆山坐着高铁赶来的年轻人。而自开业后,LOFT店门口排长队便是常态,可见中国消费者对这家日本杂货品牌的喜爱度。

除了在徐家汇开店,LOFT还将在静安区开设上海的第二家店,未来还将在成都开店。LOFT对上海、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位于徐家汇的LOFT开业后,顾客正在选购。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图

为了吸引LOFT将中国区总部落户,静安铆足了劲发出多个大招。

“日本LOFT公司一直在寻找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得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就积极接洽,做足充分准备。”静安区商务委主任林晓珏透露,该品牌此前从未进入过中国,对中国市场、上海市场都较为陌生,为此,静安区在前期接洽环节给了日方很多消费市场的建议,包括选址定位、目标客群、产品定制等。

林晓珏举例说明,在总部落户选址中,日方非常看重静安区的商业氛围,但昂贵的租金让他们犹豫不决。“我和日方交流了一个理念:LOFT想吸引什么样的人群?一定是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又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的人会选择LOFT。LOFT售卖的杂货不一定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更多是生活的点缀品,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品质生活、品质消费的体现。”而这些消费人群在哪里?林晓珏说,静安有这样的土壤,这里的人群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也讲究生活的情调。

这番对消费市场的理念建议让LOFT公司很是心动。

前期接洽环节中,静安区并非仅仅将一些总部经济的商业政策摊开在对方面前,而是在对该公司的品类、定位等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后,从业务发展的角度有针对性的给出日方很多适合的建议。

“毕竟是首次拓展海外业务的外资企业,作为政府,我们根据长期积累的商业管理经验给出有价值的合理建议,不管最终它是否选择静安,我们都做好服务的角色,让企业能感受到上海的开放、创新、包容。”静安区商务委副主任王艳说,无论是从开中国首店还是,设立海外的地区总部角度,静安都适时地提供了很多数据参考,以便日方作出更为准确的商业判断。

“店小二”精准服务:日方感到宾至如归

从2020年4月底签约,到LOFT中国区总部正式入驻静安,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两个月的时间,静安又是如何用行动体现“上海速度”?

王艳透露,在总部公司落地的推进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协调。为了让“初来乍到”的LOFT入驻顺利,静安区政府各部门无缝衔接、组团式服务,优化审批流程,将政策效应最大化。“比如在工商注册核名的时候企业会遇到重名的情况;又或者LOFT在商标注册时又发现一些商品种类被抢注的情况。在这些具体操作环节,我们以企业办事便利为目标,积极提供帮助。”

她透露,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企业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入境签证。而日方非常重视在上海开拓中国首店并落成中国区总部公司,需要派出十几位公司高管人员入境,几乎涵盖了核心管理团队。为此,在四月底完成签约后,静安区就积极联系包括外事等相关部门,用最快的速度为LOFT企业的高管发出签证邀请函。

在上海集中隔离期结束后,7月22日举行的LOFT中国区总部落成仪式上,日方计划入境的高管人员悉数到场。静安为之所提供的帮助,日方深受感动。

“既然LOFT在静安落户,它的发展壮大也是静安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具体招商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以LOFT落户完成为终点,而是从前期、中间、到后续提供一个全过程的服务,当好‘店小二’的角色。”王艳透露,尽管LOFT中国首店没有开在静安,而静安也在全力协调首店开业的相关事项,“甚至是美罗城开店的一些消防问题,静安也尽全力帮忙沟通服务。”

而针对LOFT未来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发展,静安区也将以量身定制的方式为LOFT提供方案参考。“等LOFT中国首店开业之后,我们愿意帮他们一起来复盘一下,哪些品类受中国消费者欢迎,如何用中国较为发达的电商帮助企业销售,未来经营可以如何布局等等,我们希望尽自己所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支持。而日方也非常欢迎有这样的良性互动。”王艳表示。

宾至如归。日本LOFT公司董事、海外事业部长庄野桂一郎曾评价说,在和静安区的接触中,感觉政府和企业的相处像是一家人一般。

俘获更多跨国企业“芳心”:静安区最懂我们

以企业获得感为目标,静安区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而这样优质便捷的营商环境也为静安区俘获了更多跨国企业的“芳心”,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愿意将总部功能落地静安。

2020年上半年,静安引进了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这3家企业分别是新西兰乳制品企业恒天然、德国专业检测认证企业莱茵技术、以及美国著名咨询管理企业J.D. Power。截至上半年,静安区累计总部数量已经达到了85家,其中近三成是大中华区或亚太区总部。

“在升级为总部企业前,这些企业是入驻静安的外资企业,他们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问题不断产生,我们政府部门就是不断排解问题。”林晓珏表示。

在2020年疫情期间,静安区指导本区3000余家外资企业开展疫情防护和复工复产工作的同时,落实各项纾困帮扶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比如,J.D. Power因缺少口罩等防疫物资无法开展复工,静安区积极沟通协助供给,大大缓解企业复工复产防疫压力。又比如,疫情后省际交通被切断,恒天然在运输乳制品货物时遇到阻碍,静安区出面协调交通运输部门打通运输路线。

在日常的不断接触中,企业会渐渐感受到政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也会在布局总部功能之际更多参考政府部门所打造的营商环境。如此,外资企业纷纷将地区总部落户静安,也是水到渠成。

在静安,许多外资企业高管评价说:“静安区是最懂我们的。”

一个“懂”字有很多含义,在林晓珏看来,静安正是基于对企业有着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做好“店小二”服务,打通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所有堵点痛点;同时,静安也会根据企业个案,以自身多年商业运作积累的成熟经验给出专业的经营建议,“我们不仅为他们服务,也是帮助他们发展。”

例如,与静安区结缘较早的莱茵技术在静安区的推动和协助下,已连续参加了两届进博会,今年还将参加第三届进博会,在企业看来,静安的助力能让企业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此外,静安区还先后2次帮助莱茵高管申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增强企业在沪发展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振企业扎根静安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总部经济的标志性地区,静安区已经成为了高能级、多功能的总部企业集聚区,除了静安的区位优势、商业氛围、硬核政策等因素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则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尤其是2019年6月静安区“全球服务商计划”正式发布后,效果明显:第一批48家“全球服务商”企业2019年税收达到了全区总税收的23.6%;2019年静安区涉外经济比重达到54.4%。

目前,上海市政府已把“全球服务商计划”明确列入了上海市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这将成为提升静安城区服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近日,世界银行又一次“点赞”中国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取得的成就,作为中国重要的样本监测城市,上海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也被推介借鉴。而上海能助力中国在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中持续大幅提升,像静安这般“刀刃向内”式狠抓营商环境的拼劲功不可没。

“企业但有所需,我们随叫随到。”静安区委副书记、代区长王华曾这样表述静安的“店小二”精神。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以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动作为来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更显得尤为关键。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