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防洪上,这个国家的表现惊艳

2020-08-02 14: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来自专辑对世界的态度

自6月进入汛期以来,南方已经被洪水虐过好几回了。

在中国,与洪水的抗争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可对于另一个国家来说,防洪的问题要比中国更加严重,甚至关及整个国家的存亡。

这个国家,就是荷兰。

|荷兰在欧洲的位置。

图片来源:Vemaps

低洼与泛水之地

荷兰人口约1700万,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在这片狭窄的土地上,有3条大河从中穿过流入北海。荷兰面临的洪水威胁不仅仅来自河流,更多是比邻的海洋。

荷兰大约27%的国土低于海平面,并有60%的人口居住其中。全国平均海拔仅11米,三分之一的面积只高出海面1米,最低处低于海平面6.7米。

|如果没有堤防,荷兰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将被淹没。

图片来源:Wikipedia

荷兰人很早就意识到国家低海拔的问题了,这个最重要的特征,从荷兰的国名就可以看出。

荷兰与比利时、卢森堡并称「低地三国」,它的英文全称是「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直译过来,荷兰更正式的称呼是「尼德兰王国」,「尼德兰」一词便是「低洼之地」之意。其实,荷兰(Holland)也是「凹陷之地」的意思。

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也常用荷兰国内的一个地区,佛兰德(Vlaanderen)来代称这个国家,「佛兰德」字面意思是「泛水之地」。

荷兰地理如此,是不是荷兰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呢?

当然不是,在今天,我们基本上听不到有关荷兰洪灾的消息,经过一百年的治理,荷兰人不仅成功制服了来自海洋和河流的洪水,还通过围海造田,为国家增加了20%的土地。

|1300年-2000年荷兰土地面积的变化。

图片来源:Reddit

荷兰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修建欧洲最长的堤坝

从8世纪开始,荷兰人就开始修建堤坝。不过,简陋的堤坝很难阻挡泛滥的洪水。在公元800-1300年之间,洪水尤其严重,1170年、1219年和1287年的三次大洪水,海水冲破堤坝灌入低地,形成了一片叫做须德海(Zuiderzee)的内海,与北海相连。

接下来的几百年间,荷兰沿海的堤坝越建越多,越筑越高。尽管如此,依然没有根除后患。每年一旦遇到海洋风暴潮,海水都会淹没周边土地,毁坏房屋与田地。

到了1880年代,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人类建筑堤防的技术能力随之提升。当时出现了能够用蒸汽泵引擎抽水的机器,因而彻底解决须德海洪涝灾害的议案提上日程。

其主要的推动者,是一位叫做科内利斯·莱律(Cornelis Lely)的土木工程师。

|科内利斯·莱律(1854-1929年),曾三度担任荷兰运输和水管理部长。

图片来源:Deltawerken

莱律曾任职于运输和水管理部,这是荷兰专门管理水资源的政府部门。他格外关注洪水问题,还曾作为顾问加入「须德海协会」,向政府请愿出资治理须德海。

1891年,莱律被任命为运输和水管理部长。在职期间,他制定了须德海治理计划。

莱律建议,在须德海北边修建一条堤防,使须德海成为内湖,再通过围湖排干湖水,变成可利用的田地。

然而,莱律的建议长期被荷兰议会忽视,因为这样一座堤坝的造价必然十分高昂,可能会花费一整年的政府预算。并且,这个计划究竟能带来多少利润,谁也不知道。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两个因素最终使这个计划成为现实:

第一个原因是在战争中,荷兰港口的供应线很容易被切断,粮食自给自足就变得非常重要,而荷兰人多地少,因此就需要有足够的土地来种植粮食。

第二个原因是1916年的一次洪水,须德海沿岸数十处堤防破裂,尽管没有重大的人员损失,也造成沿岸农田和城市被淹没,这再次映证了荷兰在应对洪水问题上的脆弱。

这两个原因促使荷兰议会重新考虑莱律的计划,1918年,治理须德海的法案最终被通过。1920年,「须德海工程」(Zuiderzee Works)正式启动。第一步,就是修建拦海大坝阿夫鲁戴克堤(Afsluitdijk),将北海与须德海分隔开来。

|1931年,阿夫鲁戴克堤在修建中。

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开始,荷兰人还专门在须德海上填建了两座小岛,以此为连接点,再进行修坝工程。

运输船把大量的巨石、粘土倒入海中,然后用混凝土和石头的垫床进行固定。等靠近海面时,再用沙子和粘土建成高于海面的堤防,为了加固,还在上面种植了草木植被。

1932年,阿夫鲁戴克堤竣工,长达32公里,在吃水线处宽90米,这是欧洲最大,最长的水坝,耗费了1500万立方米的巨石粘土和2700万立方米的沙子。在堤坝两端还修建了水闸,用于排水。

|建成的阿夫鲁戴克堤。

图片来源:holland.com

须德海自此变成内湖,被称为艾瑟尔湖(IJssel lake),随着盐分的沉积,艾瑟尔湖变成了淡水湖。

阿夫鲁戴克堤建成后,荷兰北部不再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在1953年的北海大风暴中,荷兰西南部由于没有堤坝保护,受灾严重,而北部因为有了这条堤坝,基本没有损失。

直到现在,90年过去了,大坝依然坚固如初。

阿夫鲁戴克堤的作用不止于此,有了它,围湖造田,开垦土地已成为可能,这正是「须德海工程」的第二步。

从水中夺回祖先的土地

在13世纪以前,艾瑟尔湖区域是一片沼泽地,古荷兰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洪水过境,冲进来才形成水域。「须德海工程」的第二步,就是通过排水,夺回这片祖先的土地。

阿夫鲁戴克堤建成后,荷兰人先是在岸边进行试验,围了一块400平方米的土地,用来测试排水对土壤的影响。

堤围建立起来了,该如何排水呢?这时荷兰风车帮了大忙。

除了海拔低,荷兰的另一个地理特征是位于西风带上,又因为濒临海洋,海陆风常年不息,荷兰是名副其实的「风车之国」,在这里,风车随处可见,当地人很早就开始建造风车,用于利用风力。

在「须德海工程」排水过程中,风车被建造于堤岸上,日复一日地抽水。并且,人们对传统风车进行改造,将风车的顶篷安装在滚轮上,使其能够四面迎风。

|荷兰风车,用风车排水是荷兰人古老的传统。

图片来源:flexitreks.com

等这块区域的水抽干以后,富含粘土的土地露了出来。接下来是让这块土地能够为人所利用,大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为了以后方便排水,这块土地又挖出几道沟渠,装上了排水管;

第二步,为了让土壤吸收空气,同时蒸发水分,需要种植芦苇;

第三步,烧掉芦苇,用来种植农作物,这些土地中质量好的可以用来种植油菜、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不好的则种成森林。

在田地周围,人们还修建了公路和运河,方便耕作和管理。

这些试验成功以后,围湖造田还是大规模实施。这些新产生的土地被称为圩田(Polder),到了21世纪,荷兰人从艾瑟尔湖中共造出了4块圩田,总面积达1650平方公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地复垦项目之一。

|4块圩田的位置分布(绿色区域),马肯湖原本计划改造为农田,但因环境问题受到争议,在1980年代之后被无限期搁置。

图片来源:Scipius

这些圩田容纳了1953年西南部洪灾发生后成千上万的的移民,而圩田采用现代化农业设备进行耕种,带来的粮食生产效益也是极其可观的,荷兰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

「须德海工程」告一段落,然而,西南部三角洲地区的海水和河流仍会带来洪水隐患,1950年代以后,荷兰人的防洪重心放在了这个区域。

全世界最大的防洪计划

荷兰的「三角洲工程」是全世界最大的防洪工程,它的诞生,与1953年2月1日北海大风暴引发的洪灾密切相关。

尽管此前已经有堤防保护,但这次风暴潮非常剧烈,绝大部分堤防都被摧毁。这是荷兰历史上最大的洪水之一,西南部损失惨重,共造成1836人死亡,7万人无家可归。

|1953年洪水给荷兰造成巨大破坏,致使荷兰的战后重建转向防洪。

图片来源:Wikipedia

当时最紧要问题就是恢复沿岸毁坏的堤坝。和20年前修建阿夫鲁戴克堤一样,志愿者和工人们用沙袋、黏土、巨石、装着混凝土箱子来修复破损的堤坝。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一个15米宽的豁口因为水流湍急,沙袋无法堵住,当地市长说服一位船长,击沉其18米的轮船,作为堤坝的一部分,然后再用沙袋进行填充。这一举措减轻了洪水损失,挽救了无数生命。如今,豁口处还有船头露出地面,成为标志性的纪念物。

|轮船堵住堤岸豁口处的雕像纪念。

图片来源:RoswithaC

到了1953年7月底,所有原先的堤坝都已恢复。接下来,是建立新的防洪系统,以彻底解决该地区的洪涝问题。

灾情发生20天后,荷兰政府就宣布成立三角洲委员会,来分析该地区的防洪计划。

三角洲地区有3条河流经过入海,分别是斯海尔德河、莱茵河、马斯河,其中还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水道。弯弯曲曲的海岸线长达700公里,全都新建沿海堤防不太现实。

三角洲委员会分析了当地的河流情况后认为,首先应缩短海岸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在入海口建立可以抵挡风暴潮的屏障和水坝,让河流不再与海洋直接相连。这样,河流依然可以入海,而一旦海洋风暴来临,水坝可以关闭,屏障可以保护内陆。

|新水路运河上可以开合的屏障。

图片来源:Siebe Swart

这些屏障与水坝造价不菲,三角洲委员会估计将花费20亿荷兰盾,占到当时荷兰经济总量的13%。不过,有了「须德海工程」的成功先例,以及北海大风暴的惨痛教训,这次荷兰政府毫不含糊。1958年,「三角洲工程」正式被签署上马。

这些水坝直到21世纪仍在修建,如今,从南部的西斯海尔德河口(Westerschelde)到北部的新水路运河(Nieuwe Waterweg)之间,所有河口都建立了屏障和水坝,其中东斯海尔德河口修建的风暴潮屏障(Oosterscheldekering)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建筑之一。

|东斯海尔德河口修建的风暴潮屏障。

图片来源:Vladimír Šiman

西斯海尔德河口与新水路运河比较特殊,因为海运船需要通过它们到达港口。西斯海尔德河口没有建造屏障,所以只能加固沿岸堤防;在新水路运河,尽管建立了可以开合的巨大屏障门,但在平时都是敞开的,以便让船只通过。

1997年,「三角洲工程」已基本竣工,2010年,当最后一处堤防加固完成后,「三角洲工程」宣布正式完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防洪工程,它与「须德海工程」一起,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评为现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

洪水总是残酷无情的,治理洪水离不开每个个体的行动,最后才能汇聚成整个抗洪的力量。

在数百年与洪水的抗争中,荷兰人也形成了自己的国民气质,荷兰的国家座右铭是「Ik zal handhaven」,意为「坚持不懈」,这是洪水留下的教训,荷兰人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从「须德海工程」到「三角洲工程」,是荷兰人自己保护并重塑了整个国家,这也正是那句著名谚语的由来:

「上帝创造了世界,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参考文献:

胡克. 荷兰史. 黄毅翔.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09年.

原标题:《在防洪上,这个国家的表现最惊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