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舆观|面对全球大变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际新闻报道?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严怡宁 王宏宇
2020-08-04 10:55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编者按】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带来的挑战,对于传统媒体,甚至是转型成功的新媒体而言可能是一份永远答不完的考卷。而当世界遭逢百年未有之变局,在网络空间充斥着碎片化,乃至真伪难辨的信息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国际新闻报道向受众传递可靠的信息,尽可能呈现完整的图景,勾勒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是对全球媒体人的另一考验。

本文从学者角度,反思所谓“对单点刺激做出应激反应”的报道,能否回应读者了解事件的需求?新闻事件自有其发展节奏,在不同时间节点需要有不同的报道形式。但在时事动态中,新媒体传播是否只能随节奏而走、迎合受众而放弃主动作为?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处于转折点,中美关系面临挑战,近来针对中国的言论和举措也是此起彼伏,不断成为国内媒体的国际新闻热点,挑动国内民众的神经。捧起手机,老百姓今天看到新冠疫情源头之争,明天看到互关领馆,后天又发现中国技术公司在某国面临被禁,或是边境冲突再次出现。林林总总的新闻热点扑面而来,但人们却更加困惑,不知乱局将走向何方。

在这个一切充满不确定性,各种言论、观点此起彼伏的时刻,网络新媒体发展催生的碎片化、短频快信息显然无法真正帮助人们去思考和应对这一国际大变局。信息碎片化带来的仅仅是热点的叠加,并不能深刻揭示这些新闻点之间的联系,也无法说明这些新闻与过去及未来的关系。短频快的信息消费一波波挑动人们的神经,却往往造成逻辑思考的弱化、情绪化偏见的流行,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民间一些非理性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这些并不利于中国在这个复杂格局下厘清世界发展趋势,进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

互联网环境下追逐爆点的碎片化报道方式只会大大削弱媒体应有的灯塔作用。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在面临变局时其灯塔作用愈加突出,需要以全面客观的信息,深入冷静的分析,帮助国家和民众更好地认识国际社会,把握国际格局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去应对这一国际大变局。

错综的国际态势对媒体的考验

仅以美国为例,其政治的复杂性绝非爆点式报道可以清晰呈现。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下存在着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政策的最终出台是一个多方博弈的结果,包括党派之争,联邦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不同利益集团的争利,总统与国会之间的相互制衡,国内外利益的平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观点出现,政策也会出现反复,因此某个人的观点,某个具体的政策都不能代表美国的整体走向。

比如此前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留学生签证新规,就引发国会民主党人联名要求撤销。特朗普指责世卫组织并宣布退出世卫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随即承诺如果当选总统,将重新加入世卫组织。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反华言论,美国智库高级研究员戴维斯对此批评道“蓬佩奥试图迫使北京屈服的对抗方式注定会失败。负责任的竞争需要理解在哪里中美利益是一致的……而不仅仅是在任何地方都反对中国。”

同时美国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也复杂交织在一起。因此就美国对华态度的报道如果只针对一时一事,或一句一策,都无益于帮助人们把握真正的中美关系走向。

而放眼世界,各国关注中美关系走向的同时也在衡量自身得失,从而权衡如何与中美两国发展关系。可以想象,在多年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赖格局中,这一考量牵扯更加复杂的利益格局。前不久就在英国宣布弃用华为5G之际,英国工业联合会负责人卡罗琳·费尔贝恩表示,英中关系对英国全球竞争力和更广泛的利益至关重要,英国不应错失中国发展机遇。就华为问题,西班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也在署名文章里呼吁欧盟警惕“美国陷阱”。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则对蓬佩奥发表的反华演讲表示惊讶,并表示俄方将继续巩固与中方的合作。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德国担任新一届欧盟轮值主席国之际,表示“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下,欧盟越应该与中国建立稳定、开放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有建设性的对话。”很显然,这样错综的国际态势更是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巨大考验。

我们需要回答“为什么”与“是什么”的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投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开幕式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中国始终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以开放、合作、共赢精神同世界各国共谋发展。

国际新闻报道理应为这一大局服务。面对国际变局,媒体需要跳出流量思维和眼球经济的怪圈,应向社会提供全面平衡的报道,展示多元观点,揭示国际政策博弈的过程,分析国际政治生态,从而更好地把握国际社会的走向。媒体不应只对单点刺激进行机械反应,有时甚至是过度反应,这只会造成对局势的误读和误判。

具体来看,一方面在国际变局中,解释性报道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有学者认为,解释性报道是1929年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的产物。当时公司纷纷倒闭,成千上万的人失业,经济一片混乱,突如起来的巨变使人们惶恐不安也充满疑惑,民众希望知道造成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但当时的报道只能提供表面的新闻事实,无法深入剖析原因和影响,也就无从满足受众的需要。

今天的中国同样面临着一个“为什么”与“是什么”同样重要的时代。我们国际新闻报道中,事件与事件要联系起来,历史、现在和未来要串联起来,国家与国家也需要勾连起来,原因、意义和影响应有更深层次的解释,以体现对国际社会的丰富理解。另一方面,媒体应更多展示专家的分析和评论,以其丰富的相关知识和对相关领域的深刻洞察来更好的进行深度解释。同时也可以从专业角度全面展示各种分析视角和观点,这将有利于全面评估局势走向以及更有效探索和平与发展路径。

国际大变局对国际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新闻人需要有更全面系统深厚的国际知识,也需要克制住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单点刺激做出应激反应的冲动,媒体在适应新媒体的过程中要在国际变局中不断反思。

面对世界变局的国际报道能力是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智慧的体现,需要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去准确反映和判断国际关系走向,做出合理反应,并进一步贡献中国方案,引领全球合作。中国媒体任重而道远。

( 严怡宁: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宏宇: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朱郑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