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则来自繁花里阿宝的寻物启示:侬屋里厢,还有什么老家当?

2020-08-07 0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姜天涯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街头,五光十色,摩登新奇。

街头十八褶的太子裤,赤名莉香的空气刘海,乔丹挂肩的黑白红球鞋海报,都是回忆里的时代气息。

那个时候爱美的姑娘,在华亭路上买来国外最新潮款式的衣服,大部分只此一件,走在路上不重样。

1993年《新民晚报》的一篇评论里,一位香港设计师这样评价:“上海的女孩有时代感。……在上海的街头看到一般女孩的佩戴都很细心,不带商业味,不是人穿我也穿。”

小说《繁花》里描写“至真园”饭店的老板娘李李“丰颐妙目,新做长发,名牌铅笔裙”,放到今天,依旧时髦。

上海人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住进了更大的空间,但有些物事总舍不得抛弃。

它可能是花一个月工资买下的古董八音首饰盒,是外婆留下的天鹅琉璃烟灰缸,衣服上的金属铜扣,或者是一台夏普187电冰箱,一个五斗橱……

留下这些,不仅是为当年的设计,也为老物件中凝结着的生活过往和人情故事。

▼▼▼

由金宇澄原著,王家卫监制、总导演,胡歌领衔主演的电视剧《繁花》不日开机。

为更准确地还原70年代至90年代上海的时髦气韵,《繁花》剧组向广大市民征集承载上海记忆往事的老物件,用作拍摄道具。

剧组已向多位上海名人征集到了不少代表那个年代时髦、潮流的老物件及背后故事,包括阿宝的扮演者胡歌家里的缝纫机。

三十多年前的人们,带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将这些物件带回了家。

而今诉说1990年代,其实也是在怀念着人生最美好的实物和时光。

飞人牌缝纫机,80年代,胡歌

自述:

这台缝纫机是妈妈结婚时买的。

平时妈妈用得较多,每天下班烧好晚饭后,或者周末闲暇时用来缝缝补补,做些简单的衣服,甚至还做过不少我儿时的衣服。

90年代初时,与那时大多数女性一样,妈妈喜欢缝纫,还购买过不少相关学习书籍。

小时候我住在15平方的老式洋房,印象中缝纫机放在卧室,有布头罩子。

那时我喜欢坐在椅子上,用脚踩在缝纫机踏板上,幻想着自己正驾驶小汽车。

可能出于对工业设计的好奇,也会经常摆弄机器右下方的小扳手。

大概在高中时吧,妈妈开始不太用缝纫机了,它也成了置物架,用来摆放家用物品。但是一家人总舍不得扔掉,几次搬家也一直带着它。

衣服,90年代,Maggie

以上衣服采购自锦江饭店内的进口商店,来自某饭店老板娘Maggie。

80年代末90年代初,Maggie时常出入锦江饭店内的进口商店。那里曾是上海最顶尖的高端精品商店之一。

作为那时的上海精英女性,Maggie会花400元烫一次头发,其中200元是给理发师的小费。这在当时,甚至抵上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难道她真是位只顾打扮自己、只顾在锦江碧丽宫这样的场所潇洒人生的老板娘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Maggie事业心极强,每天让自己保持良好形象的初心,是为了维护好饭店的形象,毕竟她也负责前厅的招待。

此外,Maggie全权负责采购,为做好工作,经常穿梭前厅后厨,忙着张罗盯菜、监督食材进出。

中餐厨房地面油滑,偶尔滑倒磨坏衣服,在所难免。

“记得92年、93年那会儿,有次几天连轴忙下来,将一双蛇皮高跟鞋给磨坏了。当时买4000多块呢,接近普通人半年的工资。”

“你问我心疼伐?当然心疼,钱都是辛辛苦苦熬出来的,但是鞋子再贵再好,都要为工作让路,我管采购的,不进后厨怎么行?”

鸭子摆件,90年代,王先生

自述:

这是我父母结婚时候买的。后来被我拿来当玩具,屁股后面还敲坏过。

我还小的时候,母亲去意大利做生意,我爸就成了留守男士。

我读预初班那年,我爸和我现在的妈妈在一起了。

我还记得那天我们一起去外面吃饭,没叫其他人,三个人坐了一个包房,就饭店老板来敬过几趟酒。

那天他们都喝了点,用包房里的卡拉OK不停地重复唱《迟来的爱》。

晚上回家,半夜里我就听到他们在商量怎么处理我母亲的东西。

后来我母亲的东西就都被处理掉了,送人的送人。只剩这对鸭子因为放在我的玩具里,留了下来。

搪瓷饭盒组合,90年代,张先生

自述:

我爸以前是大学哲学教授。90年代初,不知道为什么迷上了炒股。结果炒得比数学系经济系的还要好,炒进了大户室。

中午我妈经常去给他送饭。我妈标准本地人,烧饭量大,做人实惠。

每天满满四格子,有饭有汤,有荤有素,远超一个人的量。

我妈的逻辑是终归要跟人家分分的,大户室里都是有钱人,我爸也不能太节约。

事实证明,我妈是英明的。大户室里其他人都是吃盒饭,就喜欢从我爸这边夹一筷子。也因为每天这几筷子,他们有些消息也愿意分享给我爸。

所以我爸到现在还是对我妈极为“买账”(领情),我妈也依然红烧肉一烧一大缸。

评弹磁带,八九十年代,周力

一纸箱磁带是“老周望野眼”这个公号的作者周力老师的一位读者王先生,多年前寄给他的。

周老师跟这位王先生没有见过面,只知道他原来是人民公园的一名职工,已经退休了。

王先生热爱评弹,当时听到周老师关于评弹的节目,就跟周老师要了地址,寄了这箱磁带过来,里面全是八九十年代评弹大家发行的磁带。

王先生说,现在有很多评弹在网络上都听得到,但这些磁带里有照片和唱词,他觉得把它们留在周老师这里会更有价值。

其实周老师家里也有很多评弹的收藏,有民国时代的,也有文革时代的;有书也有磁带,黑胶唱片这些都有。

但收到这一箱磁带还是非常感动,感到沉甸甸的。

它来自未曾谋面却早已深交的知音,也体现了上海人身上的一种相互信任的品质。

Seiko翻页钟,80年代,潘先生

自述:

这是90年代初父亲朋友从日本带回来的礼物,是当年东京小酒店里家家常备的经典款。

他们都会购置一大排精工翻页钟,放于前台墙面,下方一一对应各时区城市名,相当气派。

亚克力镜面,石英内芯,走时精确,一个月才差几秒。

当时我爸不知国内和日本有电压差就直接用上了,日本是110V,国内是220V,但插上后,使用却丝毫不受影响。

刚拿到那会儿,父亲故意让钟停到2:11不走,是为了纪念林莉在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的2分11秒成绩,这个成绩拿了当年的混合泳金牌。

但事实上,他根本没看过林莉获奖录像,而是因为在所有国家队金牌记录中,这只翻页钟只能调出“211”这个数字,调不出庄泳54秒64的那种记录。

他作为游泳馆员工,也算是同行,在向巴塞罗那的中国冠军们致敬,一雪“汉城奥运”中国仅得5块金牌之耻。

冰箱,1985年,陈先生

自述:

1982年我考入国营外贸公司,算是第一批以大学生身份入职的员工。工作的地方在外滩二十七号的四楼,现在想想也是非常高大上的地方。

过了实习期以后,我就开始做正式的外销员,也经常有出国工作的机会,差不多一年要去三四次。

每次回国我都会用免税指标带一个“大件”回家,一年以后我就给家里凑够了“四大件”。

这个夏普的187电冰箱就是我买的第一个大件,制冷特别快,也非常安静,主要靠的是它的大心脏,原装进口的日本压缩机。

当年冰箱空凋,只要是进口压缩机,大、冷、静,都是它的特色。这像极那个时代上海生意人的性格——格局大,不过度热情而是冷静话少。

电冰箱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

不仅靠它完成了结婚的人生大事,这以后妻子也不用天天出去买小菜,夏天还能随时随地吃到冰镇冷饮,小孩子调皮还会打开冰箱门吹风。

可以说这个夏普冰箱见证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

沃尔沃车,90年代初,林先生

自述:

经典沃尔沃中网,醒目大面的前置大灯,硬直线条,方方正正的90年代早期美感。

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这在当时是相当有档次的配置,现在还能开。

1992年从德国带回,在只有捷达桑塔纳的年代中脱颖而出,当年无疑是极其耀眼的,自己也比较“卖样”(得意洋洋)。

1995年,妹妹在黄河路大摆婚宴,这部沃尔沃740被用作婚车,甚是气派,驻足观看人不少。

我向在场宾客吹嘘这车“上海独一部”(其实我根本没做过研究),没想到随即看到当天来宾中,也有一位开着沃尔沃,一下子打我脸。

他当时正在做浦东陆家嘴的一个商业项目,开的是部旅行版740,还是更高配的6缸增压发动机,具体价格不知,但配置比我高。

我和他认识十年有余,期间交集较少,不知他的发家史,但肯定在个人承包的事业中赚了不少。

他平时出来胡吃海喝的少,行头外表都比较低调。

后来了解到,陆家嘴地块还有文登路(1994年文登路才正式改名为“东方路”)开发中,他参与不少商业项目,收入颇丰。

这件“撞车”事件对我影响蛮大,大都市发展造就个人成功,同时山外有山,永远不要在上海自以为是。

▼▼▼

这些曾经存在于上海人生活中的物件,留有90年代的美好回忆。它们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是个体的独家记忆。

电视剧《繁花》讲述的恰是彼时的上海,那也是千万上海市民的生活构成的上海。

所以《繁花》的创作也应该有上海市民的一份。

这次“沪上寻物”活动,或许就是《繁花》对于这座城市的一个承诺。使那些带着市民个体记忆的物品,可以出现在荧幕上,重新回到那个热情高涨的时代。

个末侬屋里厢,还有什么老家当吗?

寻物征集的时间涵盖了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但更重点的在90年代前半叶。

照片录像细软家生,不一而足,凡是代表那个时代时髦、潮流的老物件,统统欢迎。

物品经《繁花》剧组鉴定师鉴定后,择优录用,并附上宝总感谢信一封,收讫一枚。

《繁花》沪上寻物,是我们再识上海的一次机会。同时每件物品及其背后的故事,也将同《繁花》一起,还原那个时代的传奇。

- END -

写稿子:姜天涯/ 编稿子:韩小妮/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原标题:《一则来自繁花里阿宝的寻物启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