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不起,你真的不懂我丨面对被贴标签,该怎么办?

2020-08-13 12: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时差大叔 心理0时差

大叔的一个女生朋友,经常出去玩、旅游,并且特别喜欢拍照发朋友圈,周围很多人觉得她是个 “只会玩不上进” 的女生。

她觉得特别委屈,努力学习工作时没被看见,就被贴上了 “只会玩不上进” 的标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好像很容易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成绩好很容易被贴上学霸的标签,一提起往往就是那个学霸 XX 呀,而业余爱好,性格往往就被忽略掉了。

不会说话很容易被贴上 “情商低” 的标签,而除了说话之外,可能我们细心体贴,很会照顾人。

我们很希望别人了解全部的自己,可别人眼中的我们,往往只是一个个标签 —— “高”、“矮”、“有钱”、“穷”、“情商高” ……

被贴标签会给我们造成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被贴标签?面对贴标签我们又可以怎样做呢?

01

人会变成 “标签” 的样子?

大叔小时候学习成绩比较好,常常会被老师、父母的亲戚朋友夸赞 “好孩子” !

在被贴上 “好孩子” 这个标签时,一方面觉得开心,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压力,觉得自己必须要按照“好孩子” 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即使有时候觉得累和烦,但还是觉得父母的话要都听,老师的交代任务必须要认真完成。

标签下的我们,有时很难做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 Snyder 和 Haugen,抽取了 76 名男大学生和 76 名女大学生之中的一位交谈。在交谈之前,给每一名男学生看一张照片,并告知这就是与其交谈女生的样子。其中一半男性看到的是体重正常的女性,一半看到的是肥胖女性。[1]

实验中,当交谈的女性对象被贴上 “ 肥胖 ”、“不可爱” 的标签后,男学生与其谈话的热情与愉悦度都更低。

而乔治·米德认为,我们的自我概念与想象中别人如何评价我们有关。[2]

也就是说,当这些被认为肥胖的女生,在和男生交谈的过程中感知到对方热情与愉悦度更低后,可能会对自己形成一些负面的评价,比如 “我是没吸引力的”。

结果,女生的表现确实没有达成男生的期待,证实了 “不可爱” 的标签。

从该实验可以发现,别人贴标签的行为影响了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也影响了我们的行动和表现。

大叔在小时候被贴上 “好孩子” 的标签后,在我的认知里可能觉得自己就是个 “好孩子”,只能按照 “好孩子” 的标准去表现,而压抑了自己不愿那么 “好” 的愿望和冲动。

02

被贴标签是无法避免的?

没人愿意被贴标签,被简单粗暴地定义和了解。可当我们想起一个或一类人时,我们还是不禁想起 ta 的一个或几个特质,给其贴上标签。就像年轻帅气的男演员,往往会被我们贴上 “小鲜肉” 的标签,被认为是靠流量、没演技。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喜欢互相给彼此贴标签呢?

研究表明贴标签 (特质判断)是自发形成,且发生在无意识之中的。[3]

比如,当我们结识了一个新朋友时,和 ta 聊天吃饭、一起玩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我们并未有意识给其贴上标签,认为 ta 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是,当之后有人问我们新朋友怎么样时,我们肯定能快速给出评价 —— ta 很会说话,能力很强 ……

这样评价得出结论的过程,可能早在开始接触时,就发生在我们的无意识之中了。

一方面,无意识的贴标签能帮助我们快速记住社交信息,促进社交。

社交信息并不容易被处理,也不容易被组织记忆,而通过贴标签的方式判断对方的特征,能够组织起社交信息,便于记忆。

可能我们在和新朋友第二次见面时,记不起对方的名字了,但是我们肯定能记住对方的一些特征,从而还记得对方这个人。

另一方面,通过贴标签分类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和理解环境,获得安全稳定感。

当我们对给一个人贴上标签 ,比如 “大方”、“小气”、“温柔”、“暴躁” 等等的过程时,我们其实也是在给其分类,试图了解对方的过程。

当我们觉得对方是可理解的,可能就会知道如何与对方相处,从而降低了内心的不确定感,获得更多的掌控感。

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被贴上标签或许是无法避免的。

03

面对被贴标签,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很容易被标签所影响,又无法被避免贴标签,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来应对被贴标签呢?

1.学会主动给自己贴标签

我们在被贴标签时,之所以觉得不舒服,可能是别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发生了冲突。

就像开头被贴上 “只会玩不上进” 的女生,她觉得自己既会玩,也会努力工作。

所以,她想呈现给别人的样子,就是爱玩和努力学习工作,那为什么不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呢?

标签效应 (Label effect) 认为,个体倾向与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给个体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标定的方向行动。[4]

当她给自己贴上 “爱玩” 与 “努力学习工作” 的标签时,可能她一方面会玩得更开心,同时更加努力学习与工作,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可能都会变得更满意。

我们给自己贴上自己想要的标签,其实就是告诉自己,我是我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从而不断向理想的自己行动。

当我发自内心认同自己身上的特质时,那别人给我们贴的标签是不是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2.面对被贴标签,学会 “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即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什么是自己的课题。[5]

吴青峰在刚出道时,被贴上了 “娘” 这个标签。我想大部分男生被说娘,可能都会觉得愤怒或不满。

而在一次采访中,他被问及被贴上娘这个标签时,他回答:娘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负义的词,娘不就是妈妈么?

对于吴青峰来说,他并没有因为别人给他贴上 “娘” 这个标签而否定自我,而是认同身上这种温柔的特质。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课题分离,将别人的评价和自我认同区分开,不让别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来影响自己。

我们需要社交,所以不可避免的被评价、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只不过我们要理解,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怎样看待自我是自己的课题,不一定要认同别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当别人给我们贴上自己不认可的标签时,不妨先想一想别人为什么这样评价自己。

比如,当女朋友评价自己是 “直男” 时,不妨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不擅长情感上的沟通,没有满足对方爱的需要呢?

其次,思考一下这个标签背后的特质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可能我们不喜欢 “直男” 这个标签,我们也希望能和伴侣亲密沟通的人,那我们可以去提升沟通能力;而同时 “直男” 这个标签背后,可能也代表着我们专一与负责任,是我们想要和保持的特质。

课题分离并不是一味的坚持自我,别人的评价也不是没有参考作用,而是说我们要回归自身去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片面的了解,甚至是误解,内心深处希望别人能真正地理解自己。

所以尽可能避免给别人贴标签,少片面的评价别人。给世界多一点善意,世界可能也会更温柔的对待我们。

同时我们无法阻止别人去给自己贴标签、评价自己,但定义自我与人生的权利,其实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祝愿你被温柔以待,也祝愿你和你的人生,一直由你自己定义,世界和我爱着你 ~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Snyder, M., & Haugen, J. A. (1995). Why does behavioral confirmation occur?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the targe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9), 963-974.

[2]侯玉波. (2007).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材 社会心理学 (第二版).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材, 社会心理学, (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3]Moskowitz, G. B. (1993). Person organization with a memory set: are 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zations or behaviour label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3), 195-208.

[4]Guadagno, R. E., & Burger, J. M. (2007)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responsiveness to false feedback. Social Influence, 2(3), 159–177.

[5]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渠海霞. (2015).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机械工业出版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