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玩游戏有助于创造性思维吗? | 心理Tips

2020-08-12 11: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不开花店了 心教育

文 | 不开花店了

爱玩电子游戏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电视剧《穿越火线》最近大火了一把,勾起了多少人青春的回忆,但这些“我们的青春”,却是很多孩子父母的噩梦。在中国,大多父母认为游戏占据孩子大量时间,侵占孩子注意力,让孩子分心不能专注于学习,玩游戏就是不务正业,是不对的,不值得提倡的。但是对此也有不同说法,也有人认为玩游戏可以锻炼反应能力,一些带有策略性的游戏还能锻炼孩子的统筹能力和管理能力。

这种“为电子游戏电子游戏正名”的风潮不仅在生活中存在,在科研界也很多学者认为玩游戏有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

荆智等人就认为爱玩游戏的孩子通常更有创造力,并且他们对此说法还做了如下解释:

(1)电子游戏是吸引玩家接受不同的挑战,最后取得胜利的游戏。因此一些个性特征比如好奇心、意志力、发散思维、冒险性和开放性在游戏中都会受到奖励,而这些个性特征都是培养出良好创造力的基础;

(2)有研究指出:玩电子游戏长大的儿童会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会使用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更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3)玩电子游戏时要用到各种认知能力,比如注意、反应时、视觉追踪、记忆、手眼协调、计算能力、视觉空间能力和语言能力,适度玩电子游戏有助于这些能力的提升;

(4)有证据表明电子游戏使用情况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存在正相关。

针对第四点荆智等人直接对147名高中生的电子游戏时用情况和创造性思维中的独特性、流畅性和变通性做了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

(1)青少年最喜欢玩模拟类游戏,玩这类游戏的人数占玩游戏总人数的 36.30%,其次是益智游戏占 29.63%, 冒险游戏占 18.52%,动作游戏占 15.56%。

(2)玩电子游戏的个体比不玩电子游戏的个体在创造力的独创性和变通性两个维度的得分更高,说明玩电子游戏的个体可能更具有独创性和变通性

(3)玩益智游戏的个体比玩模拟游戏的个体在创造力人格中的冒险性和好奇性特质维度中得分更高,说明他们的冒险性和好奇心特质更突出

(4) 最近一周电子游戏使用时间不会影响个体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说明短期玩电子游戏并不会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产生影响

(5)但最近一年电子游戏使用频率会影响个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独特性、流畅性和变通性,这说明长期电子游戏使用频率会影响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并不影响创造性人格。

以上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电子游戏和青少年创造性的关系,在大体上揭露了玩电子游戏的孩子可能比不玩电子游戏的孩子更具备创新思维,但是这种结果并不能排除是那些比较有创新思维的孩子喜欢玩电子游戏,而不是直接玩电子游戏导致孩子更具有创新思维的可能。

并且在论述只是说了长期电子游戏使用频率会影响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但并没有说是怎么影响的,究竟是频率越高越有助于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是频率越低越有助于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或者电子游戏的使用频率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倒U关系都未成定论。

所以各位宝爸宝妈们还是要客观看待电子游戏,不要对电子游戏过于排斥,也不要真把电子游戏当做培养能力的灵丹妙药。

“键盘侠”在生活中也是“侠”吗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走向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领大家进入了电力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社交可以说是年轻人社交中的家常便饭,甚至在逐渐取代面对面社交。

随着网络社交的日常化,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一些行为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网络中的“键盘侠”。我们通常认为“键盘侠”的是指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占据道德高点发表“个人正义感”和“个人评论”的人群,带有贬义色彩,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网络上的“键盘侠”是真正在网络上做出利他行为的一群人,是在网络环境真诚地帮助他人的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一己私欲或者宣泄情绪而以道德为茅箭肆意伤害他人的人。

我们称之前者的行为为网络利他行为,有研究发现网络利他行为要多于现实利他行为,人们在网上比实际生活中更乐于帮助别人。

那么在网络上容易做出利他行为的人是否在现实生活中也更愿意帮助别人呢?

郑显亮等人对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通常在网络上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更愿意帮助别人,且他们更能在网络上感受到网友们的关怀和支持。但是如果一个现实生活中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但是他在网络上并没有感到网络带来的温暖、关怀和支持,那么他也不愿意在网络上帮助别人。

爸爸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在一所幼儿园做了一个小游戏,他告诉幼儿园的孩子们:“现在你们面前桌子上的棉花糖是专门给你们吃的,你们可以选择现在就把他吃掉,也可以选择等我回来再把棉花糖吃掉,不过如果你们愿意等我回来,作为奖励,我会再给你一刻棉花糖”。这个小游戏就是心理学上经典的“延迟满足实验”。延迟满足是指为获取未来更大的利益而暂时舍弃眼前小利益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个体一般更自律,也更有可能收获更大的成功,所以培养小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其成长发展意义重大。

聂晋文等人对江西省某幼儿园随机抽取的105个幼儿进行研究发现,爸爸养育孩子的参与程度以及父亲的责任心对儿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对女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不过这并不代表爸爸对女儿成长发展的影响不重要。

Brotherson,Dollahite 和 Hawkins发现,父亲积极参与教养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甚至超过母亲参与教养的影响作用。

对父亲的行为以会影响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这一现象,Paquette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当孩子进入儿童期会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父亲,开始对父亲的逻辑形象感兴趣,会通过模仿学习,将父亲遵守规则的行为学习下来,并将这些规则逐渐内化,形成自控行为,并最终做到延迟满足。就此现象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因为在生活中,母亲更多从生活上照顾孩子,父亲更多地陪伴孩子游戏,并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建立规则的作用,从而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最终起到帮助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导都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父亲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不应该被低估。在生活中,即便是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并且父母本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规范,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电子游戏使用对高中生创造力的影响》

《父亲参与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