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说月报》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研究

2020-08-17 16: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张婷 左健 中国出版史研究

摘要

《小说月报》是最早讨论中国文学改革方法的刊物之一,倡导“新文学运动”,十分重视儿童文学革新,鼓励新儿童文学创作,促使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以此衍生出极具特色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家群,同时也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出版实践和出版理念。本文梳理了1921—1931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并对作品特征、作者群和编辑出版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探究该刊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编辑出版特色。

关键词

《小说月报》;新文学运动;原创儿童文学

作者

张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

左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刊发于《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3期。

民国时期著名编辑、儿童文学批评家吕伯攸在他的专著《儿童文学概论》中论述“收集儿童文学”(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这一议题时指出,除收集专门的儿童刊物和图书外,“在各种成人的小说与杂志中,间或也有材料可取”。他列举了商务印书馆的《教育杂志》《妇女杂志》,中华书局的《中华教育界》,儿童书局的《儿童教育》,世界书局的《世界杂志》等,而在当时积极推广儿童文学的《小说月报》却未被提及。王泉根在《中国儿童文学概论》一书提到《小说月报》刊载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注重介绍海外儿童文学消息。蒋风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史》则进一步说明,《小说月报》积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与文学研究会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与译介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倡导新文学运动的阵地,在重视儿童文学译介作品同时,也刊载了一定数量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除了童话、寓言故事等传统儿童读物外,像小说、散文、诗歌、舞台剧等看似成年人的文学体裁,由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引入儿童文学领域,丰富了儿童文学体裁形式,扩大了儿童读物范围。以儿童为目标读者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原创作品,在《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

目前,关于《小说月报》儿童文学的研究较少,有分析《小说月报》刊载过的翻译儿童文学,还有探讨《小说月报》主编对儿童文学贡献的,而《小说月报》原创儿童文学出版方面尚无人涉及。《小说月报》作为当时中国新文学运动中颇具权威性的大型文学刊物,刊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意义非凡,它标志着儿童享有与成人同等的阅读权利,儿童文学作为新文学体系的一部分,进入大众读者视野,拉开了现代原创儿童文学创作的序幕。本文即对《小说月报》上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分析,对《小说月报》原创儿童文学的出版特征进行初步研究。

《小说月报》原创儿童

文学作品与作家统计分析

01

对《小说月报》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

本文依据蒋风先生提出的儿童文学作品内涵,即符合儿童审美需求和心理特征,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包括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为儿童改编的民间文学,以及作家本意并不是专为儿童创作,但在实际传播中成为儿童文学经典的作品,结合《小说月报总目录》《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等参考资料,统计《小说月报》上刊载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共50篇。对50篇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从时间、体裁、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见表1:

根据沈雁冰、郑振铎和叶圣陶三位主编在《小说月报》的任职时间,将原创儿童文学在《小说月报》的发表情况大致分为三阶段,即1921—1922年共发表作品7篇,年均载文3.5篇,作品发表数量少且平均;1923—1927年,共发表文章40篇,年均载文8篇,这是《小说月报》刊登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最多的五年,且1923年相较于1922年,作品数量增长迅速,一直到1927年,始终保持较多的文章量;1928—1931年,共发表作品3篇,1930年无儿童文学作品刊载,年均载文量不足1篇,作品数量极少。

按照作品体裁类型对《小说月报》发表儿童文学原创作品数量进行统分析,《小说月报》刊载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体裁丰富,不同体裁的作品数量差异大,以小说、童话、散文为主,其他体裁的作品数量较少。其中,小说数量最多,有23篇,占总数的46%。《小说月报》以短篇小说为主,均是生活小说,包括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主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儿童的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面貌,体现少年儿童的思想及精神状态。童话次之,有10篇,占总数的20%。散文又次之,有9篇,占总数的18%。还有诗歌、儿童剧、寓言等。通过对50篇原创儿童文学的内容解读,可以总结出《小说月报》刊载的原创儿童文学具有以下4个特征:

文艺性

文艺性是原创儿童文学初期的特征,当儿童文学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注意的人仅仅是极少数对于文学有修养的人。这时期的儿童文学的读物,是纯粹文艺性的,不论儿童或成年人,都高兴读它。原创儿童文学的文艺性,主要体现在散文上,《小说月报》刊载儿童散文的数量不多,但作品质量高,不少篇章已经成为现在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比如许地山的《空山灵雨》里《落花生》一篇,冰心的《往事》里《荷叶母亲》一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西谛(郑振铎)的《黄昏的观前街》等。另外,在诗歌上也有体现,比如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梁宗岱的《絮语》。《絮语》共50段,诗文优美,篇幅短小,能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非常适合小孩子朗诵阅读:

一、微风在花间絮语了,听!——他在说些什么?

……

三、蝴蝶!你在这微雨霏霏的清晨出游,不怕那无情的雨点,把你那华丽的黄裳污湿了么?

四、好和平的春呵!铺满郊野的枯草又长上鲜绿的嫩苗了!

……

教育性

教育性是《小说月报》原创儿童文学的主要特征,教育家不仅把儿童文学作为良好的教材,而且将其视为实施教育的良好工具,给孩子以感情教育、兴趣教育、美感教育等。于是就诞生了一些富有温情教训而兼有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儿童文学不免有一种功利主义的取向。《小说月报》原创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童话、儿童剧和寓言体裁上:褚东郊的《喜鹊教造窠》、徐蔚南的《蛇郎》、燕志儁的《妖精的恋歌》、敬隐渔的《皇太子》、郑振铎的《朝露》等,大都是“劝人为善”“因果报应”等陈说的童话;顾德隆的《用功》和《讲道》是以教育儿童学习为主题的话剧;燕志儁的《夜莺》和《乌鸦与天鹅》,是以劝诫儿童保持诚实、谦逊等品质为出发点的寓言故事。这些以儿童为目标读者的作品,蕴含其中的教育意义是创作意图,字里行间多有训导的意味,导致其可读性不高。

社会性

社会性是《小说月报》原创儿童文学的显著特征,作品通过故事的形式,借儿童的视角,使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现实困境或抒发情感,特别注意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让孩子了解生存社会环境。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小说体裁上,《小说月报》刊登儿童小说主要是一些“问题小说”“社会小说”和“教育小说”等。如庐隐女士的《两个小学生》,实写向政府请愿被镇压的惨案;徐玉诺的《在摇篮里(其一)》《祖父的故事——在摇篮里之二》《到何处去——在摇篮里之三》,反映河南匪徒猖狂、民不聊生的状况;叶绍钧的《小铜匠》,庐隐女士的《危机》,均是反映当时小学教育问题;许志行的《师弟》和赵景深的《红肿的手》,反映那个时代童工的不幸遭遇;许志行的《被弃的》,关注那个时代的女弃婴问题等;锦明的《小岔儿的世界》,反映生于穷苦家庭孩子的生存问题等。这种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在《小说月报》所刊儿童小说中占多数。

童趣性

童趣性是《小说月报》涉及原创儿童文学的体裁最多的特性,体裁包括小说、童话、散文、儿童剧等。主要体现为对儿童心理和成长经历的描写,如冰心女士的《离家的一年》《寂寞》《别后》,一樵的《别泪》,玉薇女士的《失去的小羊》,沈从文的《炉边》,巴金的《小坡的生日》;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如俍工的《看禾》,鲁迅的《社戏》,曹元杰的《金鱼》,丰子恺的《忆儿时》《华瞻的日记》,沈从文的《在私塾》等;还有一些对幼年家庭人物的回忆,如冰心的《六一姊》,西谛的《五老爹》等。除此之外,还有童话故事,如徐志摩的《小赌婆儿的大话》,严既澄的《灯蛾的胜利》《春天的归去》,以及赵景深改编自安徒生童话《野天鹅》的歌剧——《天鹅》。

02

对《小说月报》原创儿童文学作家的分析

《小说月报》共有27位作家发表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在当时初出茅庐,到现在不少人后来已是名留文学史的大家。儿童文学可能只是他们写作的小部分,但这些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打开了近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之门。

据统计,发表1篇作品的有15位,约占作家总数的56%,以作品发表时间为序,他们是俍工(孙俍工)、落华生(许地山)、鲁迅、玉薇女士(隋廷玫)、一樵(顾毓秀)、梁宗岱、徐志摩、曹元杰、徐蔚南、敬隐渔、朱湘、褚东郊、佩弦(朱自清)、锦明(黎锦明)、老舍。发表2篇及以上作品的作家10位,如图1:

冰心女士以4篇小说、3篇散文、1篇诗歌,居榜首。西谛(郑振铎)以2篇小说、1篇散文、1篇童话与写有2篇寓言、1篇童话、1篇散文的燕志儁,同列第二位。徐玉诺以3篇小说居第三位。庐隐女士、许志行、沈从文均以2篇小说随后,严既澄有2篇童话,叶绍钧有1篇童话、1篇小说,赵景深有1篇歌剧、1篇小说,顾德隆(顾仲彝)有2篇话剧。

在27人中,除燕志儁、严既澄、许志行、沈从文、曹元杰、褚东郊、黎锦明、鲁迅、徐志摩、敬隐渔10人外,其余17人均是文学研究会会员。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月报》关系密切,《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小说月报》改革之初,官方公布的约稿作者都是文学研究会会员。《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发起“儿童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这促使一批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由此诞生了一批以文学研究会会员为主的儿童文学作家群。

《小说月报》儿童文学

原创作品编辑出版特征

《小说月报》从1921年到1931年共有三位主编,他们分别是沈雁冰(1921—1922年);郑振铎(1923—1927年第6期,1929年第7期至1931年);叶圣陶(1927年第7期至1929年第6期)。三位主编在职期间,有各自的选题策划和栏目设置特征。他们既是出版人、编辑,又是作者,游刃有余地在不同角色间转换,身负多重责任。正是这种身份的多重性,促使这三位主编无论处于哪种角色,都责无旁贷地宣传原创儿童文学作品。

01

沈雁冰时期

在沈雁冰主持期间,选刊了一批以儿童为主体,兼具启蒙性、思想性、时代性的作品,原创儿童文学依附于新文学,穿插其间发表。沈雁冰接任《小说月报》主编后,便开始全面改革,随之发表《〈小说月报〉改革宣言》,其中虽未提及“儿童文学”,更没有列出儿童文学作品的编辑计划,但在1921—1922年有庐隐女士、冰心女士、俍工、落华生、鲁迅5位作家撰稿,共发表5篇小说、2篇散文。

沈雁冰开设“创作”专栏,为《小说月报》刊载儿童文学作品提供了平台。与文学研究会合作,公布周作人、许地山、叶绍钧、沈雁冰、郑振铎、冰心等15位文学研究会成员为撰著者。文学研究会成员作为来稿作者,有稳定的作家群。这时的原创儿童文学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专门的儿童文学作家,不少新文学的先行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也肩负起儿童文学创作的使命。作家自发从儿童视角写作,写成了一批不为儿童而作却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冰心的《荷叶母亲》、鲁迅的《社戏》等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成为原创儿童文学的代表作。

02

郑振铎时期

在郑振铎主持期间,他将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带到《小说月报》,大张旗鼓地宣传儿童文学,精心策划改革方案,设置儿童文学栏目,使儿童文学独立于成年人文学,原创儿童文学占据一席之地。郑振铎创造性地发挥编辑的主体价值,使得儿童文学在《小说月报》大放异彩,这一时期出现了为儿童创作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儿童剧等,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多,作品数量也多。在郑振铎任主编期间,有叶绍钧、徐玉诺、玉薇女士、赵景深、冰心女士、一樵、梁宗岱、严既澄、曹元杰、徐志摩、庐隐女士、徐蔚南、燕志儁、许志行、褚东郊、顾德隆、敬隐渔、郑振铎、沈从文、朱湘等20位作家,发表34篇原创儿童文学作品。

郑振铎在接任后的第一年,即1923年就刊登了一些专门写给儿童看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如《小铜匠》《失去的小羊》《红肿的手》等。1924年《小说月报》第15卷第1号开设“儿童文学”栏目,将儿童文学正大光明地搬上了文学刊物,极大地改变了儿童文学的地位,成为20世纪20年代文坛的一大创举。事实上,“儿童文学”栏目的设置并不连续,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据作者统计,“儿童文学”栏目只出现在1924年的第1、2、3、6、10号,1925年的第1号,1926年的第1、2、3、4号。在“儿童文学”栏目刊登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共10篇,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1925年郑振铎从第1号开始预告拟在8月出版一期《童话专号》,以纪念丹麦作家安徒生,后又在第3号和第6号再次声明。因为“五卅”事件的发生,杂志社出现印刷困难,又因停电的关系,《安徒生纪念号》不能按预定面目与读者见面,于是将专号分做两半,这才有《小说月报》第8号和第9号上下两部《安徒生纪念号》。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此大规模地介绍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是史无前例的,从此安徒生的名字与童话在中国家喻户晓,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学精品。

郑振铎通过以上两个重大举措,提升了儿童文学在新文学的地位,使儿童文学作为一支专门的文学类别独立存在。1925年第12号《小说月报第十六卷总目录》单列出“儿童文学”一类,1926年亦然,1927年《小说月报第十八卷总目录》“儿童文学”一类被“童话·传说·寓言目录”代替。

1929年郑振铎又返回《小说月报》任主编,直到1931年年底刊物因战火停刊,这期间刊登的原创儿童文学只有老舍的一部长篇儿童小说《小坡的生日》,连载于1931年的第1—4号。可以看出,此时郑振铎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关注儿童文学。原创儿童文学在《小说月报》经历一段时期的爆发式增长后,逐渐消失不见。

03

叶圣陶时期

在叶圣陶主持期间,编者对刊物的艺术性十分关注,开辟了“小品”和“随笔”专栏,将部分小品和随笔作品纳入儿童文学,丰富了儿童文学体裁。叶圣陶任主编时,儿童文学不再单独列出,情况与沈雁冰主持时类似,成年人阅读和儿童阅读的界限又变得模糊起来。这一时期有许志行、丰子恺、锦明、朱自清、沈从文、郑振铎6个作家,发表8篇作品,其中丰子恺的《忆儿时》《华瞻的日记》、朱自清《荷塘月色》载于“小品”栏目,西谛《黄昏的观前街》刊于“随笔”栏目。

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模式:

从《小说月报》到图书出版

《小说月报》刊载50篇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其中33篇作品收入26本图书出版,形成了一种先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后以图书形式结集出版的出版模式,使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26本著作里,小说月报社编有7部作品,并作为“《小说月报》丛刊”系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牧羊儿》是小说月报社的唯一一部童话集;有5部作品,纳入作者自己的创作集,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的一部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余13篇作品亦被收入创作者自己的文集,并由民智书局、新潮社、北新书局、开明书店、亚东图书馆、现代书局、上海远东图书公司、新中国书局、生活书店等出版机构出版。《小说月报》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图书出版详情,见表2:
在新文化运动的大环境下,旧时代的儿童读物已经无法满足儿童读者群的需求,号召创作儿童自己的文学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目标。《小说月报》作为国内大型权威文学刊物,受众是成年人,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儿童文学运动的重要场地,使当时儿童文学的地位为之大变,影响极为深远。《小说月报》十年内刊载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它积极响应创作儿童自己的文学号召,使儿童文学这一舶来品开启本土化进程,推动中国儿童文学从传统的封闭性走向现代的开放性。《小说月报》着力发掘、鉴别、选择那些对现实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有真实描写的文稿,实际上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出版与传播做出了一份独特的贡献。《小说月报》鼓励儿童文学创作,挖掘儿童文学作家,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