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医师节 | 苏海华:两次疫情都挺身而出的抗疫英雄

2020-08-19 11: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青大夫 肾病科普

医师节特别人物:苏海华医生,“非典”、“新冠”两次疫情都挺身而出的抗疫英雄

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2020庚子鼠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一场史无前例的传染病突如其来,打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吞噬着国人的生命。

在重灾区湖北省,患者人数呈指数快速增长,迅速挤满了武汉各大医院,在短时间内造成了严重的医疗挤兑。防护物资短缺、医护人员短缺、收治床位短缺,急救药械短缺,整个武汉乃至湖北医疗体系,接近崩溃。

2月14日,受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调派,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北大医疗中海油医院肾内科及ICU中心主任苏海华医生率领援鄂小分队一行5人,在风雪交加中随第二批援鄂国家医疗队紧急驰援湖北鄂州。

鄂州市毗邻武汉,城市不大,但却是此次疫情的重灾区之一,确诊病例很快破千,病死率一度超过武汉。更揪心的是,当地医疗资源相对滞后,全市重症、呼吸、传染三科的一线医生不到50人。由于防护物资匮乏,全院已有50余名一线医务人员感染病倒,医院救治体系接近崩溃。

到达鄂州后,苏海华医生被任命为第二医疗队医疗组长,负责全队的医疗救治工作。

2月18日下午4点半,苏海华医生接到紧急电话,有一名危重型新冠肺炎合并多脏器衰竭患者,无尿,全身水肿,呼吸困难,肌酐上升到800µmol/L,急需紧急进行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

苏海华医生紧急带领两名队员匆匆前往支援。三个人按照防护流程一层又一层像包粽子似的把自己包裹的密不透风,耳朵被帽子和防护服遮住,眼睛被护目镜/护目屏挡住,鼻子和嘴有双层口罩护着,手戴三层手套,脚蹬雨靴外罩靴套、鞋套。他们进入红区后,却发现该重症病区以前从未做过此类治疗,连必需的装备、药品都没有。经过紧急调配及自力更生,血滤成功上机!经过大家连续近8小时的紧急抢救,患者的病情终于得到了稳定,转危为安。
回到酒店已然是凌晨两点,这时候他们才感到脸上一阵阵疼痛,肚子一阵阵翻滚。由于走的匆忙,他们都没有来得及吃饭,更没有使用皮肤保护用品(水胶体敷料),三个人脸上都出现了深深的压痕。

苏海华医生的鼻梁较高,平时看上去很帅,但这个时候却成了问题,鼻子上的皮肤严重受压已鼓起了水泡,压伤更严重。

除了开展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之外,苏海华医生还接手了三项工作:

一是根据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病情分级,风险评估,对危重型/重型/具有基础疾病老年普通型患者制定強化治疗方案;

二是强化培训,根据病区供氧条件有限,氧源主要靠氧气瓶提供,无法开展加温加湿高流量氧疗,同时病区重型老年患者较多、病情变化迅速,随时有可能上无创呼吸机的临床现实,由他负责讲解,分批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病区现有的国产鱼跃无创呼吸机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做到全员掌握,随时可进行无创呼吸机治疗。

三是负责亚重症病区对外会诊工作,动态了解CCU内危重患者的病情动态,随时接收CCU转出和普通病区或外院转入的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自2020年2月19日-3月3日两周时间里,苏海华医生团队累计治疗新冠肺炎患者27人,其中危重型7例,重型13例,普通型7例。其中4例危重型转为重型,12例重型转为普通型,除1例因病情恶化转入ICU外,其余均治愈出院或转至普通病区。
数字是冰冷的,但故事是带有温度的,团队医生赫英明的抗疫日记,记录了一段他们团队的故事:

今天病房又有3例患者出院,他们是一对夫妻和一位老人,夫妻俩都是鄂州中心医院的医生,老人是男大夫的父亲。他们同期发病,一起住院且同居一个病室,苏主任查房时开玩笑“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典型的聚集性发病。因为新冠病毒强烈人传人的特点,所以病房里很多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共同住院。出院的小两口由于年轻,属于普通型,而老人因为有类风湿关节炎、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就比较重,胸部CT显示双肺大片斑片状毛玻璃影,血氧饱和度只有87%,是典型的重型新冠肺炎,这些天经过我们团队精心的治疗,老人病情逐渐平稳,经复查CT炎症明显吸收消散,憋气、喘息等不适症状持续改善,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那对小两口由于年轻,经抗病毒等标准治疗后迅速恢复,三人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连续两次核酸检验也均为阴性,专家组认为已经符合出院标准。这是我们医疗队接手病房后出院的第一个家庭,患者很感激,我们更高兴。截至2月22号亚重症病区已有5人治愈出院了,这是联合医护团队艰苦努力、肩并肩共同抗“疫”的结果,每增加一位治愈出院的患者都让我们增加一份信心。病房的病友们都非常配合治疗,非常相信医疗队,我们既感动又感觉责任重大。看着患者感激的目光和欣喜的脸庞,我决心一定做到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不负鄂州患者的信任。就像苏主任查房时经常说的那句话,我们要用自己精心的治疗守住重症这块阵地,努力降低重型向危重型的转化率,才能真正做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我们医疗队虽然来自不同医院,但只要我们医护团结,医患同心,最终一定能战胜“疫魔”!

而团队的护士冀琴的抗疫日记写道:

作为一名新冠肺炎亚重症病房的医务人员,每天穿着臃肿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穿梭,既使是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也时时有种濒临窒息的感觉,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到氧气的重要,憋的厉害时,我真想冲到窗前,打开窗户,摘下讨厌的N95,让我深深地喘几口气。防护服里的闷热不仅让我汗透衣衫,还使护目镜模糊一片,我只能借着些许缝隙勉强看见,真正体会到白内障患者的痛苦。因为无法上厕所,我每天带着尿不湿上班,既使用不上,带上它我才有安全感。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输液、打针、发药、做雾化、拍背排痰那么简单,对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还要喂水、喂饭、喂药,患者孤独一人来到周围都是穿着像"外星人"一样的工作人员的环境,加之缺氧导致的气促、乏力,怎么可能不紧张焦躁呢?虽然在病房只工作了几天,但患者紧张无助的眼神让我印象深刻。此时我们又身兼心理医生的角色,紧紧握住病人的手,耐心与病人沟通,鼓励他们振作起来,战胜病魔。

2020年3月4日,苏海华带领第二医疗队与第一医疗队进行了整建制(24名医护)的工作交接,负责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我们在随后的两周里,他们成功的救治了一名3月6日刚刚撤除呼吸机两天病情又出现反复的患者,这是一位81岁帕金森氏病合并新冠肺炎老人,高热,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血压同时下降,床旁胸片显示患者肺部病变再次进展,又一次变成了"白肺",不得已苏海华团队只得连夜紧急插管再次上呼吸机治疗。

之后的两天,患者的状态十分危险,呼吸机纯氧通气,呼吸支持条件给得很高,血液净化持续进行,顶级药物支持治疗。经过不懈的努力,奇迹出现。,经过2周的加强治疗,患者终于在3月22日病情稳定,成功转出。

3月23日是苏海华团队每一位援鄂医疗队员永远铭记的日子,经过40天的艰苦奋战,内11所有危重新冠肺炎患者均病情稳定,成功转出,鄂州市中心医院内11楼重症监护病房也随之关闭,这标志着他们的医疗任务终于胜利完成!

3月18日,鄂州市人大审议通过了一项议案,授予苏海华医生和队友们“鄂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这是当地人民对他们工作极大的认可,也是对他们最大的奖赏。
自古英雄出少年。其实,这并不是苏海华医生第一次参加重大疫情的救治。

2003年的“非典”时期,当时还是年轻医生的苏海华,也是作为第二批医疗队,参加了天津市塘沽区集中收治SARS患者的一线救治工作。

“非典”、“新冠”两次重大疫情,最大的特点就是“新”,病毒来无影去无踪,医生知己不知彼,而且疫情初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整个医学界都感到恐惧。

出征前,他也紧张焦虑过,但他没有畏惧。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能主动报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正彰显了他作为医生最高尚、最可爱的品德。

在生死面前,能够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者,没有强大的信念和深切的责任感,肯定是做不到的。

世界上如果有盖世英雄,那就是用血肉之躯敢于和死神以命相搏的人。

2020年中国医师节,向苏海华医生致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