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沉默者的国度》:揭开西班牙那块名为“埃塔”的伤疤

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实习生 王晓云
2020-08-21 09:0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西班牙恐怖组织“埃塔”宣布永久停火的次日,一名叫毕妥利的女子不顾反对,坚持搬回到丈夫遭埃塔分子杀害的巴斯克故乡小镇,她需要在死之前给自己一个交代:追查凶手、获得道歉。她的回归撕开了故乡小镇的平静面纱,也搅翻了蛰伏多年的沉痛往事。

这个故事,源自西班牙作家费尔南多•阿兰布鲁的长篇小说《沉默者的国度》,由真实历史改编而成。

今年7月,《沉默者的国度》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8月15日,围绕这本新书,作家赵松和影评人“本来老六”在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和读者分享了他们的阅读体会。

活动现场

真相足够有力,就不需要用文字渲染

《沉默者的国度》是一部关乎恐怖组织与凶案的小说,但叙事节奏却趋于平缓。小说伊始,受害者被恐怖组织的子弹击中了后背,作者用大段篇幅描写受害者的遗孀毕妥利在丈夫去世后对他们生活琐事的回忆,没有着眼于宏大的主题,更多围绕两个家庭的情感故事展开。

“这本书对于一些抱着寻求刺激动机的读者来说,期待可能会落空。”本来老六说。“市场对电影编剧有一种模式化的要求,比如每隔20分钟就要人为制造一次高潮,使观众不至于乏味,但这本书没有,所以读者首先要习惯这种叙事节奏。”在他眼中,这种相对缓慢的叙事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打破,挣脱固有惯性,感受到作者的个性色彩。

“这部小说描写的不仅仅是施害者和受害者,对于我来说,小说真正的主角应该是那些沉默者,也就是那些冷漠旁观的人,他们试图掩盖和遗忘,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们。”本来老六表示。撰写这样一段痛心的历史没有让作者阿兰布鲁笔下的文字带有一丝煽情色彩。他总是保持着冷静和克制,这正是本书写作中一个优点。

在他看来,现在只要看到特别煽情、热血沸腾的新闻,他就会变得警惕,开始怀疑这是不是文学创作,“真相足够有力的话,我们是不需要再用文字去渲染的,而如果修辞比真相更有力,那是很糟糕的。”

《沉默者的国度》

真正需要道歉的人,从未请求原谅

在作家赵松看来,阿兰布鲁是一名技术型作家。首先,他把全书30万字分成128章,每章不会超过4页,恰好达到读者阅读的耐心点。同时,作者还采取重叠的写法,将不同人称视角交叉,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使读者感受到多维度和丰满的阅读体验,形成支撑力。而小说的128个章节,似乎也对应肇事者所受的100多年刑罚,将主人公寻求道歉的煎熬,外化为漫长的刑期。

全书线索围绕三个女性展开,分别是受害者遗孀毕妥利,“埃塔”分子凶手的妹妹、中风瘫痪的阿兰洽和凶手的母亲米伦。在赵松看来,“三个女人及其关系生成了整部小说的对称结构和情感波动的中轴线。她们身上展现的生命力,推动毕妥利以无畏精神讨要公道,也推动着瘫痪失语的阿兰洽在无望的爱里,紧紧抓住最后的希望之光,最终形成和解。

《沉默者的国度》的书名原文,用中文直译正是“祖国”的含义。赵松表示,三位女性身上体现的人格力量,正是祖国价值的具象。“从三位女性身上,折射的是日常的母性,象征着她们给世界带来的爱与理解,以及祖国延续的希望。对于读者而言,这远比更空旷高远的主题,更有切身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赵松提到,在阅读《沉默者的国度》译本时,有一种舒适的体验。“好的译者能够收放自如,就像跟原作者在跳一支舞一样,双方有一种默契,尽管我在跳我的,你在跳你的,但是我们手牵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他看来,译者能够用如此娴熟自然的中文将西班牙作品翻译得鲜活淋漓,非常不易,由此带来了阅读的愉悦感,这是极为难得的。”

在接受采访时,作者阿兰布鲁表示:“受害者和施害者确实很难达成和解,我们很难去拥抱一个伤害过我们,甚至是杀死了我们的亲人的人。真正需要道歉的那一拨人,从未请求过原谅,将来也不大可能这么做,只有某些良心不安或者说有勇气面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的个人,最终选择了道歉。”借助小说结尾,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他永远相信,终有一天,人们能够和谐共处,相互理解,实现人与人的和平交谈。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