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生气就打人?拳王邹市明儿子的举动,揭开了孩子发脾气的真相

2020-08-22 07: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两天,看到一则让人心塞的新闻。

江苏盐城有个12岁的男孩,因为弄坏了饭店里的物品,被妈妈训斥。

男孩不但不认错,反而愤怒地动起手打妈妈。

结果,妈妈也被激怒了,和男孩扭打成一团。

不少人围观起这一幕,同桌的人上前制止,一场风波才平息。

围观的群众都说,这孩子脾气不好,要好好管教。

看到这儿,着实让人百感交集。

一方面,孩子脾气不好确实需要引起父母重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包括愤怒管理)越好,在幼儿园的行为问题就越少,师生关系越好,学习表现也会更佳;不乱发脾气的孩子,也更容易与父母形成良性互动。

反之,愤怒管理能力差的人,长大后问题行为往往会增多。

另一方面,这位妈妈在生气后第一反应是打回去,是否也暴露了某些不当的教养方式呢?

如果妈妈回去后继续以暴制暴来“管教”儿子,很难说他是会脾气变好,还是更加暴躁。

教养方式影响孩子性格这一现象,还发生在拳王邹市明儿子轩轩身上。

在《妈妈是超人》中,轩轩总是被外婆“修理”,训斥“我还打不得你了”?

父亲邹市明所从事的职业,在轩轩看来,也是“打人”。

慢慢的,年幼的轩轩似乎也学会了将打人作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心情不好要打人,弟弟不乖打弟弟……

下一次,当我们发现孩子脾气不好,一生气就撒泼、打人……或许可以回想一下:是否也有自己的影响——

那么,父母的哪些做法,有可能会养成孩子的坏脾气呢?

01

让孩子不乱发脾气

爸妈这些做法,其实是有害的

1、斥责打骂,教训孩子

张博士在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爸爸拽着6岁左右的儿子,从后排来到前面,气急败坏地问道:“张老师,我这儿子常常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我怎么打他他都不改。你说这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打人呢?”边说着,还边用手重重拍了一下男孩的头。

这里答案应该很明显。这位爸爸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想不出其他好办法,只能一味打骂。

许多家长都问,孩子怎么说都不听,为了他好,只能打他来让他长记性,我又不是要家暴,这样可以吗?

我们需要把答案清楚地说出来:请、不、要、打、孩、子!

打孩子,只会教会孩子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许多父母打孩子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孩子,却给孩子示范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坏榜样。孩子耳濡目染学会的是:当别人与自己意见不合、而让自己生气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去沟通,谁的拳头大,谁就有道理,就听谁的。

而且,打孩子会让亲子情感疏离,也无助于孩子理解行为对错。

2、威胁恐吓,忽视孩子

面对大哭大闹的孩子,有些爸妈把原因归结为孩子不听话、太任性、脾气不好。实在搞不定宝宝,爸妈火大了,甚至会威胁恐吓:“再闹,我以后不喜欢你了” 、“随便你哭吧,我不管你不要你了”……这样的话语会让宝宝极度缺乏安全感,也无法感受父母的爱。同时,只告诉孩子不能哭闹,却没教导孩子该怎么处理心中的失望及怒火,其实对宝宝愤怒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没有任何帮助。

3、转换注意,满足孩子

在一次演讲之后,听众席有位奶奶说,家里三岁的孙子因不喜欢准备的早餐而大发脾气,奶奶说她急得满头大汗,只好说:“别生气了,快起来。奶奶待会带你去超市买巧克力吃,好不好?还是要买变形金刚、奥特曼?……”

孩子一发脾气,很多长辈最常用的就是“转移注意大法”,通过满足孩子的其他愿望,让孩子的注意力从生气事件中转移开来,为孩子消气败火。

这招看上去貌似挺管用,宝宝的情绪也许立刻安静下来,但实际上,这么做却忽视了孩子的当下情绪,好比在告诉孩子:“亲爱的,你的情绪不重要,咱们别管它了!”

当孩子有情绪时,需要的是被理解被接纳。

这时如果贸然转移注意力,宝宝就错失自我情绪觉察(我知道我生气了),以及学会情绪表达(我来想想怎么更好的表达心情)的大好时机。

更何况,如果“贿赂”宝宝不生气,还很可能在无意中鼓励了孩子,以后想要的东西没要到,就会神奇地用哭闹大法来达到目的。

02

3-5岁是孩子愤怒管理能力

的启蒙关键期

宝宝从2岁开始进入发脾气、出现攻击行为的高峰期。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可怕两岁”(Terrible Two),也就是指孩子到了2岁左右,开始有了“我”的意识,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宝宝运动能力发展比自控力来得快,此时也还不太会用语言表达想法及感受,所以会出现让爸妈头疼的许多行为。

在此时,帮助孩子觉察自己情绪,就非常关键。

到了3-5岁,宝宝语言能力明显较好,有能力对其他人说出感受(我生气了),也有能力在大脑中进行“自我对话”(我不能乱发脾气),掌管自控力的脑区(大脑皮质前额叶)也比较给力了,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就多了许多能力来进行情绪调节,是父母培养愤怒管理能力的重要时间点。

对于学龄期的儿童来说,听故事,玩情景游戏,是最容易、效果最好的习惯养成方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