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启技术总裁赵治亚:做新时代的钱学森,10年初心未改

2020-08-26 16: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马斯克、乔布斯、贾跃亭?

“媒体说你是中国的马斯克,中国的乔布斯,请问你认可哪一点?”

2020年初,在深商大会的采访间,有记者抛给刘若鹏这个问题,站在台上的这位80后海归科技明星微微一笑,说——“还有人说我是第二个贾跃亭”。

不管是马斯克、乔布斯、贾跃亭,三者相同点都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前两者让人看见理想奔向了现实,或者在奔向现实的路上,后者理想在奔向现实的路上幻灭了。

从这点看,刘若鹏代表的光启团队和上述三者确有相似点。

光启成立10年来,因拥有新一代超材料隐身技术,在国防装备领域可替代传统的隐身涂料产品,为这家深圳明星企业蒙上几层神秘的色彩,但在这个一切都加急处理的年代,光启技术的超材料项目进展缓慢,迟迟无法量产,又让民间对于这个创立10年的科技团队猜疑争议,甚至被传为“披着皇帝新衣的PPT公司”。

时间在2020年的8月有了大逆转,光启借着“军工概念股”,走出一波主升浪行情,一度实现九连板,单月累计最大涨幅接近3倍,被市场认为"曾经吹过的牛皮开始要兑现了"。

“公司多个超材料项目从研制阶段进入到批产阶段。”8月3日,光启技术联合创始人、总裁赵治亚博士在和我近一个小时的谈话中强调了这一点,“光启已经具备在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交付能力。”

“光启在为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路上奔跑,初心未改。”温文尔雅的赵治亚博士,在说这句话时,声音突然开大了音量。

△赵治亚博士

光启的故事

想要了解光启这个神秘的团队,需要坐时光机回到2010年以前,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生研究中心实验室。

MSN的群里,刘若鹏、赵治亚、张洋洋、季春霖和栾琳5个伙伴聊得火热,我们要回国创业,公司取个什么名字好?

祖冲之?张衡?徐光启?蔡伦?

最后光启二字高票获选,究其原因,因为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让东西方科技交融,对近代中国农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这很符合这5个伙伴接下来要做的事——要为中华民族科技复兴而努力。

△光启五人创业团队,左一为赵治亚,左三为光启创始人刘若鹏

口号看似宏大,但他们完全有宏大的资格。

就在2009年,这个团队以刘若鹏和季春霖为第一作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研制出“隐身衣”的论文,这一成果不亚于一枚核弹投入地球科学界,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预期,军方有望在5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行踪。

所谓隐身衣并非真的肉眼看不见,而是在指定的电磁波频段内,使电磁波转向,绕过被超材料覆盖的物体,造成“隐身”的效果。

正因如此,2010年,超材料被《科学》杂志评为过去10年人类最重大的十大科技突破之一。

就在2010年的夏天,这个四个杜克大学博士毕业生和一个牛津大学博士毕业生组成的团队,携带着光启这个充满理想的名字和他们一腔理想选择来到深圳创业,那一年,刘若鹏问母亲借来20万启动资金,第一步是成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打出的口号是——让创新的DNA自由成长。

“我们当时的想法是成立一个研究机构,我们当时做的东西还是很先进的,希望我们几个人在一起有一个新的体制的研究机构,让我们的创新想法可以落地。”赵治亚博士解释说,“因为我们是工程师,要把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做成产品,改变人类的生活,从科学到工程到产品,中间要经历很多转化过程,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新体制的研究机构,能够让我们不断科技创新,让这些创新转化为产品,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10年过去了,深圳从制造走向智造,这五位海归科学家组成的微型团队也成长为用超材料技术赋能行业的战略创新型企业。

10年过去了,著名的南山粤海街道办孵化出了超过100家上市公司,这个坐落于此的初始研究团队也组建了一个横跨港股和A股资本市场的“光启系”家族——2016年光启科学在港交所上市,2017年光启技术在深交所上市。

在光启位于南山软件大厦的办公室,随处可见公司的SLOGON——未来即现在。

一个关于未来的创业神话在南山科技园飘荡。

10年成绩单

这个神话的起源当然是光启团队的核心技术——超材料。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光启都是第一个率先推进超材料产业化的公司。

何谓超材料?

这是一种人工复合结构材料,通过对材料微观结构进行有序重组,使其获得超常物理特性。超材料技术是国际上应用于现代高端装备领域最热门的新兴技术之一,美国国防部把其列为“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之首,美国军方确立超材料技术率先应用于最先进的军事装备,日本和俄罗斯将超材料技术列为下一代隐身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

8月3日,走进位于盛产财富和传奇的粤海街道办的光启办公室,通道幽暗,仿佛一扇通向未来的隧道,在位于一楼的展览厅,赵治亚博士和我就超材料的产业化问题聊了近一个小时。

“我们不是画饼,憋10年憋一个大招。”赵治亚针对市场对光启的质疑回应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推进超材料的产业化。”

2011年12月20日,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牵头组建的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到了2012年,超材料实现了中试生产线投产,这意味着,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次实现了超材料规模化生产。

2012年12月7日,是个很关键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大后到广东省考察,考察的第一家企业就是光启,鼓励光启做“新时代的钱学森们”。

就在今年7月14日,光启顺德基地封顶,光启顺德基地作为中国新一代超材料制造基地,其生产线的创新性和复杂程度堪比最先进的五纳米半导体生产线,顺德基地封顶意味着光启超材料产能暴增已经进入倒计时。

“这10年,这个世界因为光启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我问了赵治亚博士这个问题。

话题还是聚焦超材料,“10年前,超材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产业。”赵治亚博士说,“如今超材料理论化为现实,成为世界超材料领域的引领者,这个过程我们经历的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在这座位于高新区软件大厦的办公楼,常常灯火通明,“我如果晚上9点到家,我家人会非常惊喜。“说这句话时,赵治亚博士眼神泛着柔光,这一刻,这位科学家、企业家,回归了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温暖底色。

就大家关注的光启产能扩充问题,赵治亚博士更补充了细节,顺德基地一期2020年11月建成,届时将增加年产40吨的生产线,另外光启银星基地的产能扩张已经在今年5月底完成,超材料产能比2019年提高一倍,达到年产8吨,也就是说,到今年年底,公司尖端超材料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48吨,产能提升11倍。

赵治亚博士同时透露,今年光启接到的订单总量预期达到10亿元,产能不断扩大,为当下的交付和未来市场需求的爆发打下基础。

随着光启技术不断完善、产能不断扩充,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的开发成果逐步落地转化,光启披露的一季报数据显示,公司超材料业务板块实现营收5413万元,同比增长超过400%。

经过10年的孕育,一个超材料的春天正在来的路上。

温和回击

光启并不是只玩超材料,今年疫情期间,一个头盔让外人眼里不接地气的光启一不小心做了网红。

这款远距离无感体温监测设备名唤热成像智能头盔N901,是光启专为防控疫情而研发推出的神器,热成像智能头盔N901一夜霸屏,只要监测员们带上它站在人流数米之内无需近距离接触、交流只需一眼扫过,所有人的体温数据尽收眼底,一旦发现发热者,头盔自动示警,无有遗漏。

这个智能头盔不仅在国内多地使用,还受到意大利、阿联酋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欢迎,事实上,这个智能头盔并不仅仅用于远距离无感测试体温,热成像智能头盔N901就是对原有的警用智能头盔进行升级后所诞生的疫情防控设备,2020年年初,刘若鹏在深商大会上展示这款警用智能头盔介绍说:“研制这款头盔的难度不亚于造一架飞机。”

展望光启的未来,赵治亚博士说,“从规模上从技术上,我们的目标从未改变,为中华民族科技复兴而努力,做新时期的钱学森,加强国家各方面的综合实力。”

“超材料很多产品已经在批产阶段,未来超材料数量更多,品类也更多,未来10年,我们会有更多的正在研制的产品逐步批量生产,为社会创造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产品。”

回顾光启走过的10年,赵治亚说首先要感谢家人的支持,感谢团队的合作,感谢政府的协助,也要感谢那些不支持的人,他们的苛责成就了今天的光启。

这句感谢不支持的人,在我看来,是对民间争议的温和回应。

8月3日当天采访期间,深圳暴雨如注,采访结束走出光启所在的软件大厦,瞬间晴空万里。

“我每天都觉得很光荣,因为每天都在创造价值。”赵治亚博士最后和我说的这句话不断在我耳边回荡。

走过改革开放10年的光启,是深圳和这个时代的榜样少年,仗剑天涯,鲜衣怒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