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张牌照就能暴涨,中国免税业崛起的逻辑是什么?

2020-08-26 16: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行业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比如免税行业,韩国免税店直接从疫情前的“印钞机”,变成了疫情后的“钞票粉碎机”,收入暴降,大幅亏损。

与之相反,我国海南的免税店却在疫情平复后,大放异彩,引发“海南代购”热潮。接着,股市上的“免税概念”又一飞冲天,但凡拿到一张免税牌照,都能有不错的涨幅,势头最猛的王府井更是在3个月内暴涨600%。

如果说,韩国免税店之前还寄希望于疫情好转后一切都会复原的话,中国免税业的热潮则可以让他们打消这个希望了。对他们来说,辉煌的日子可能真的到头了。

为何中国免税行业如此受捧?韩国免税行业为啥好日子到头了呢?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呢?

接下来,小巴就结合报告的内容,来和大家说说中国免税行业的崛起逻辑。

01

首先,我们要理解免税店是个什么生意。

1947年,客机还难以直接从欧洲大陆飞到美国,往返两地的航班都得在爱尔兰的香侬机场中转加油,而飞机加油时,乘客又必须得下飞机,可又不能离开很久。于是,逛机场的小商店就成了有钱的跨国旅客们的唯一选择。

思维活络的爱尔兰人很快发现了商机:既然旅客到了目的地也会买别国的产品,那还不如肥水不流外人田。你在国外买再多的东西,我也收不到一分钱税,那我索性也给你免税,你省得麻烦,我也赚到了钱。

随着爱尔兰政府颁布《机场免征关税法》,世界上第一家免税店就此诞生。很快,这个模式就扩散到了全世界。

跨国旅行的客人购买力强,候机时有大量的时间去购物,免税产品的价格又非常诱人,这三个条件构成了免税店生意的铁三角。

贝恩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偏好在免税店购买奢侈品,印证了免税店对消费者的强大吸引力。

国家经济增长越强劲,对外越开放,边境贸易量和人员流动量就越大,免税业也就越繁荣。过去十多年,韩国免税业的辉煌正是肇因于此。

韩国发达的香化制造业提供了让世界各国消费者都眼馋的产品,韩国自身与邻近各国的经济腾飞让边境贸易和人员流动愈发频繁,韩国免税店的业绩怎能不扶摇直上?

02

与强势的韩国免税业不同,我国的免税业一直相当弱势。

韩国免税业协会数据显示,韩国2019年免税业销售额达1487亿元,其中中国居民在韩免税店消费金额或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中国消费者在韩国免税店疯狂输出,但在国内免税店却抠抠搜搜,在韩消费额是国内的一倍。不过也不怪消费者不爱国,各国的国情不同,给的政策不同,免税品价格也就不同,哪里便宜去哪里,这是商业规律。

韩国是香化制造大国,因此在免税店上亏的利润可以通过产品的利润补回来。我们是香化消费大国,自然舍不得降价。没有价格优势,就怪不得消费者去韩国喊“真香”了。

这样的分别,不只存在于中韩之间,还存在于中国和很多国家之间。体现在数据上,就是中国消费者虽然贡献了全球奢侈品消费的三分之一,但中国免税龙头中国中免在全球免税市场的占有率还不到10%。

03

富有人群出国花的钱比在国内所花的要多得多,钱都让外国人赚去了,这样的反差当然是不可接受的。

更要命的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出境游的人越来越多,免税业的情况如果没有好转,这个差距还会不断拉大。

因此,大力发展免税业是必然的趋势。

怎么做呢?

短期目标是把我们的免税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其在国际免税市场的竞争力。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市场化改革和政策扶持会同步进行。

市场化改革方面,当然是鼓励更多的经营主体加入,冲击目前龙头企业中国中免的垄断地位,提升市场活力,形成良性竞争,百货企业王府井就是在此背景下获得免税牌照的。

政策扶持方面,目标则是改善消费环境,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以海南岛免税政策为例。自2011年政策落地以来,离岛免税政策不断放宽,一切都是为了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相信随着免税业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钱都花在国外”的现象肯定会有所好转。

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韩国免税业还是很强大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价格吸引力还会存在。只不过,那种中国游客排着长队去购物的辉煌日子,很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原标题:《一张牌照就能暴涨,中国免税业崛起的逻辑是什么? | 晓报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