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后,奔向而立的焦虑与真实

2020-09-02 17: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即将走到“而立”这个标志性年岁的第一批90后群体,在过往的三十年,成长为了怎样的一代人?在由澎湃·镜相出品的这本非虚构作品集中,我们看到:90后一代人与时代钟摆共同震荡的痕迹。有人如骆驼祥子般,在大都市寻求安身立命,也有人遗世独立,不惧于做出令世俗之人讶异的决定。这群90后丰富、完整、强韧,已经成为带着新伤旧疤的人间顶梁。

在第十五期“有书看·有话说”活动中,我们选出了四位读者并寄出《恍然而立》一书。他们中,有身为文字工作者的90后,被书中真诚的叙事打动;也有于非虚构作品中寻觅指引的读书人,忽略年龄携带的一地鸡毛,只管上路。

第15期书目:《恍然而立》

期待分:9.0    读后分:8.5

作为九零后的一员,我也深感时代的快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下我们心境的成长。作为一名影视创作者,十分期望能够接触到更多同龄人的经历和生活,来了解现当代最主流的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出口。

——Frankaa 

在得知澎湃·镜相出版了《恍然而立》之后,我便立马在其公众号下留言,随后幸运的得到了一本赠书。之所以十分想读这本书,一是因为自己也处在一个快速走向而立之年的阶段,还因为对于同龄人之间所发生的具有现代记忆的事情的好奇。

如今的“三十而立”似乎有点被曲解。孔子所说的“立”显然指的不是成家立业,而是“立于礼”(《论语·泰伯》),这看起来是对人们礼仪规范的要求,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似乎也显得不合时宜。

或许所谓“成人”是对“立”的一个比较模糊又宽泛的界定。

于是我怀着观察第一批90后是否“成人”的心态,开始了这本书的旅程。

如果用非虚构写作的要求去看每一篇文章或许是有些苛刻的,这些简短的叙事更像是每个作者对自己三十岁之前人生重要节点回忆的一次日记式书写,有的极力复盘过去,有的兴奋描述现在。从语言角度来说大部分文字是散漫的,或者说有一点随意性在其中,所以读起来很快,就像一个朋友在跟你讲他所经历的故事。

其中能打动我的点多数在于散布在这些随性文字中的某种感受,以及一些难得的特殊情感经历。这就不得不回归到之前对“立”的考虑,到底什么才是符合了我们所谓“成人”的标准,来以防我们的阅读落入浅薄的情感感受中。

必须肯定的是,《恍然而立》中的每个人都真诚面对自己和过去。这些散文式或日记式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对过去进行带有逻辑和铺排的叙事是十分困难的,能做的或许只有记录那些记忆的碎片和感受。因此,如果你想要得到一篇篇深刻的人物剖析文章,免不了要失望。但所有的这些真诚,已经能够让人体会到,第一批90后在寻找方向的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酸甜苦辣,以及他们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其中我最喜欢文章是《在童书的世界里长大》。可能同样作为文字工作者的缘故,对于文章中所描述的坚持的精神倍感敬佩。更重要的是,我能从中窥探一个赤诚的女生真的在与童书恋爱,而她对童书的理解,也深深的吸引我重新去阅读和理解这种文学类型。

期待分:7.0    读后分:8.0

渐渐发现找寻人生的意义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困惑之源,但我也想问,找寻本身是否就是人生的意义呢?每个人只能活一次,所以我们很怕走错路,很怕没有尝试其他选择而遗憾,从非虚构作品里看人生百态,可能会对上述困惑和遗憾有一点点解答和指引。

——恩加一 

原来三十并不一定能“立”,也不是必须要”立“,由来已久的三十而立的主张和我们由此从小产生的对三十而立的幻想,让在外奔波的大多数年轻人都显得更加艰难和窘迫。

在三十之时,有人四处漂泊,奔波之后,再回到原点,承认平凡,或许长辈会说你早该醒悟,就不必如此浪费时间。但我想正是飘零不定的日子,让他们能够寻找答案,认识自己,从而让一切都更加真实而令人信服,因为它去除了自己对放弃探索的忧疑和安于现状的不甘。

有人在三十才找到自己内心所爱,也依然有人处于迷茫困顿之中。我们总是想着,换一种出身或选择,生活会不会容易很多?由此产生很多对过往的遗憾和对原生家庭的不甘。但其实留学生要面对更艰难的海外求职市场,北京本地人也有着环内环外的差距。每条路都有着难以言喻的艰辛。小时候总听大人说,好好学习,上个好大学,后半生就可以无忧无虑了。直到自己读完大学才知道,没有哪一条路是一劳永逸的,几乎所有选择都是不归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重头再来的底气和勇气。

或许时间和年龄并不能治愈一切,一地鸡毛和起伏不定并不会在某个时间点突然消失。所以现在二十岁的我并不期待自己三十而立,而是告诉自己,人生不论在哪个阶段,都是未知的旅程,只管上路即可。

VCG

期待分:8.5    读后分:7.5

我是一名记者,报道领域是足球。内心对非虚构的纪实类写作无比向往,对世界每个角落的真实故事充满认识的渴望。

——李尔逊 

我们90后这一代,终究不疼不痒、没皮没脸的而立了

意外的得到了这本书。于是,翻开,打算从一个个90后的非虚构故事中,读它个痛快。 

结果是,并没有很痛快。 

这种不痛快和失望,是有两个层面的解释的。 

第一是技术层面,因为我本人是一名工作数年的体育编辑、记者,也非常喜欢非虚构类的深度报道,虽然业务不对口,但在这个领域还是有一定阅读量的。另外就是【镜相】作为澎湃新闻的非虚构品牌,我对这本书的业务水平还是有很高期待。 

但很遗憾,我个人觉得《恍然而立》中的绝大多数篇章都谈不上深度,只是偶尔会让我有被触动的感觉。因为我觉得深度报道最大的魅力应该是对人性的挖掘足够深入。在日常媒体报道环境中,我们见多了听多了那种敷衍、浅尝辄止的访谈,深度报道的魅力就是敢于提及一些刺痛人心的话题,敢于直面一些其他新闻业务中不敢面对的问题。

这不是一本非虚构文集就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是阅读体验层面。这部文集的篇章我是跳着读的,因为有一些篇章,不疼不痒的程度太高,以至于实在没有阅读下去的兴趣。我没有去了解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是专业采编人员创作,还是征稿而来的,只是觉得其中有一些篇章,太平了。

文似看胸不喜平,虽然有一些人钟情于平胸,但大部分的文章还是有一些波澜好。我个人是觉得非虚构写作在确保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故事写作的操作,不然很难保证读者把这个故事读完。

当然,这部文集中还是有一些故事本身很有独特性和时代特征的,也看得出编辑过程中有选择性的创作。比如女数学家追星、数度复读的艺考生、切掉“棒棒糖”的女生、还有一个90后出家和尚的故事。读完这些故事,你就会觉得,90后还是很有趣的。

更多的90后,在循规蹈矩着。这也是我觉得这部文集解决不了的地方。

90后们,我们这一代人,在飞速发展中崛起的国家长大,父辈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初期中拼杀,为我们开创出一个物质和精神已经极大提高的社会环境,于是,我们就这样在不痛不痒的故事中长大了。

所以我觉得现代社会不应该再讲三十而立这个提法,我们虽然三十了,但还很恍然。

期待分:8.9    读后分:8.7

三十而立的话题和年轻人的困境,是社会各界都应该面对和思考的社会问题,不应该是逃避和遮掩的区域。

——sharon

疫情还未来临时,24岁的我在上海高校读研,专硕不提供住宿,只能住校外,坐公交上下学。 

我时常放空自己,坐在公交车上戴着耳机听烂熟于心的歌曲。五角场繁华的商圈从眼前滑过,我早已不为所动。我还记得刚开学不久时,与一位相熟的同学同去外滩看夜景,走累了坐在石凳上看对面的灯光璀璨。我曾有点激动地对同学说:“这些繁华的灯光,让人想跟这个城市产生联系,想在这个城市真正留下些什么。”

读研之前,我铁了心要留在上海。毕业后户口和工作不是问题,只要家里出一笔首付,自己还贷就可以了。然而几个月过去,我想要逃离上海,也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逃离北上广”。一笔首付,花掉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自己又背上几十年的贷款。专业对口的工作赚不了太多钱,我要在上海省吃俭用几十年,变成大城市里的老年人。与其如此,不如选一个二三线城市,轻轻松松交首付还房贷,赚得少一点,生活压力小许多。

VCG

很多人说当代年轻人没吃过苦只知道享福,可这真的是一个能享福的时代吗?年轻人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才能在北京上海真正拥有一套还完房贷的房子,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蜗居在合租的出租屋,加班、吃外卖都是常态,一顿饭起码要25元。

大部分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都习惯了忍耐和等待。我们都认为当下的艰难能带来以后的快乐。可是一路忍着艰难走过来,好像走到了人人羡慕的地方,我的快乐却消失殆尽。我们根本就没有活在当下,我们的忍耐都是为了未来,可所有的未来都是由当下组成的。

一直流行在当代年轻人中的“丧”情绪是有原因的,“丧”不是自愿的情绪,而是对生活失望后的无可奈何。中国确实很强大,我们的文化宣传也足以鼓动民众的爱国激情。但是国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人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整体,不顾及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其实大家都在非常努力地生活着,但是我们的焦虑和困境也是真实的。记录真实,表现真实,不仅仅是为了发泄和吐槽,它更是我们和社会各界都应该面对和思考的社会问题,这不应该是逃避和遮掩的区域。

* 感谢本期有书看·有话说读者Frankaa、恩加一、李尔逊、sharon的用心反馈。

整编 / 胡雅婷 实习生 吴雨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