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手笔!大动作!太原市开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2020-09-03 08: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推动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

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召开

罗清宇主持并讲话 李晓波作安排部署

9月1日,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罗清宇主持并讲话,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努力推动太原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省政协副主席、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晓波作安排部署,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云龙到会指导,市领导李新春、刘鹓、张齐山参加。

罗清宇指出,国家森林城市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太原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重要生态修复带上唯一的省会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落实国家大战略的责任所在,更是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内在需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意义,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论”的具体实践,找准结合点、打好主动仗,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作为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德政工程,不断扩大生态产品供给,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建设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的重要载体,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努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罗清宇强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统筹施策,全面提升科学化水平。要科学规划布局。依托我市三面环山、一水中分、九河环绕的自然格局,注重与“十四五”规划、城市规划和文旅事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打造“一核、两脉、三圈、四芯”森林城市布局,努力建设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健康宜居、生产空间绿色安全的美丽太原。要创新有序推进。把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作为提升城市宜居度的重要民生工程来抓,聚焦打造大公园、大景观、大湿地、大课堂,持续更新观念、创新举措、突出重点,积极探索造林绿化新机制,用改革的办法拓宽渠道、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推动我市创森工作再上新台阶。要依法高效管护。坚持造林与管护并举、发展与保护并重,持续加强林木养护、区域保护和森林防护,着力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罗清宇强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更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要真抓实干,确保如期实现创森目标。要加强组织领导。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调度,层层传导压力。市领导要落实好包联督导制度,做到关键环节悉心指导、重大问题亲自督办。各县(市、区)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各责任单位要履职尽责、强化协同,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要保持务实作风。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绿化之路,对照标准要求,严把规划设计关,严格落实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坚决杜绝急功近利、铺张浪费。要严格目标考核。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工作责任制考核,加大奖惩激励力度,对成绩突出的单位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延误创建工作的追责问责。要营造浓厚氛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宣传,发挥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共创共享的浓厚氛围。

李晓波指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市上下要咬定目标不放松,狠抓落实不懈怠,坚决打赢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硬仗。要全力抓好城市园林绿化,持续推进公园绿地建设,高标准推进社区、单位、道路绿化彩化景观化,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要加大城市周边大环境绿化力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构建较为完整的绿道网络体系,让绿色包围城市。要着力推进乡村绿化和公园建设,积极发展森林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村成为绿色家园。要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不断深化生态科普教育,进一步丰富义务植树参与方式,让绿色拥抱生活。要全面做好森林资源管护,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让市民拥有更多绿色福祉。

张云龙充分肯定太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希望进一步聚焦优势,挖掘文化内涵,顺应时代呼唤,厚植生态底色,做强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更为灵动,让金山银山惠及民生;聚焦短板,立足提升水准,系统提档升级,整体提质增效,构建生态体系,让城乡更富颜值,让龙城更有韵味;聚焦重点,统筹规划布局,林草融合发展,远近相互呼应,拓展生态空间,让蓝图更加科学,让措施更加精准。

会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娄烦县政府、阳曲县北小店乡负责同志作表态发言。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形式召开。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各县(市、区)党政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乡镇、街办主要负责同志,重点村主要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记者 张海瑞、赵继钊)

创国家森林城市,太原市未来三年这么干!

森林因城市而升华,城市因森林而美丽;创建森林城市是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民生工程。记者从9月1日召开的太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上了解到,未来三年,我市将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我市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努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到2022年底,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五大类36项要全部达标,2023年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 9月2日,东西山旅游公路上兰村段,道路两侧刚刚栽种好的植被在蓝天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精神。全媒体记者 宿晓健 摄

近年来,我市把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党委高度重视,政府有力主导,社会企业参与,机制不断创新,围绕“打生态牌、创森林城、兴旅游业、走文明路”,在全省率先创新开发式造林模式,使省城周边在较短时间由生态脆弱区变为生态良好区,形成200华里一条线、20个森林公园连成片的景观效果,汇集了美丽太原“山水城”的底气,凝聚了人文太原“锦绣城”的人气,彰显了生态太原“文明城”的大气,为创建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12月4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正式批复备案,这标志着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拉开序幕。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五大类36项指标以及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我市及时完善相关方案、规划,编制《太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同时,我市狠抓营造林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治山力度,加大营造林工程向汾河两侧100米范围内优先布局力度。每月开展营造林进度综合排名,今年的作业设计质量、工程进度较往年均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已完成全年营造林任务的90%。

为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我市将持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到2022年底,新(续)建各类公园15处以上,各区每年至少建设5处游园、5处绿地,基本消除公园、游园服务盲区,稳步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断提升环城森林公园品质,以东西北山环城旅游公路为轴线,开展环城森林公园提质扩容,构建环城森林景观带,对森林公园进行差异化打造,更好满足市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清徐县、阳曲县至少新建一处森林公园,与现有森林公园共同构建“东西北山镶绿带,森林公园锦绣连”的景观格局;稳步开展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因地制宜在汾河流域沿线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水岸绿化林和湿地公园建设,确保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增强区域涵养水源功能;全力再造百万亩远郊生态屏障,在百万亩森林围城建设工程基础上,以“三县一市”为重点,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推进荒山造林、提档升级、灌木林改造、森林抚育和未成林地管护等工程,再造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多措并举推动拱卫太原城的森林城市群建设。

按照《实施方案》,我市将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GB/T37342—2019)》,同步推进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组织管理五大体系36项指标建设。到2022年底,我市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美化,乡镇道路绿化率达到70%以上、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0%以上;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每个乡镇建设休闲公园1处以上,每个村庄建设公共休闲绿地1处以上。

我市将继续大力推进营造林工程建设,加大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低效林改造、高标准造林等工程建设力度,三年累计营造林任务不低于100万亩;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拓展城区绿地面积,确保城区绿化覆盖率在40%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提高;扩大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加大各类公园、游园、绿地新(续)建力度,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12.78平方米的基础上稳步提高。(记者 周皓)

编 后

创城旌旗猎猎,“创森”鼓角又闻;这一年,加速奔跑的太原好事不断,越变越美。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性、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是一座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城市品牌。太原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重要生态修复带上唯一的省会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落实国家大战略的责任所在,更是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内在需求。

对于每位太原市民而言,森林环抱、青山叠翠,就是“锦绣太原城”的好模样,就是舒适宜居的好生活。让太原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新需求,是我市“创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我们有理由相信,林城相融、林田相抱、林路相牵、林水相依的生态美景将很快变为现实。

来源:太原晚报 太原日报

图片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

原标题:《大手笔!大动作!太原市开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