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豆一谈恋爱,我的房子就塌了”丨明星是否该公开恋情?

2020-09-07 11: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奕斐 奕斐有话说

最近在微博热搜上出现了“明星该不该公布恋情”的争议。

有一派以杨天真(国内金牌经济人)为代表,她在接受采访时表态:我反对所有的恋情公开化,而且对恋情本身也没有好处。另一派则以张雨绮为代表,她则认为明星应该公开恋情。还说:“谈恋爱不就是要幸福吗?你不在阳光下吻我,我干嘛要生死白头。有些朋友就是干得漂亮!”

另一派则以张雨绮为代表。她则认为明星应该公开恋情,还说:“谈恋爱不就是要幸福吗?你不在阳光下吻我,我干嘛要生死白头。有些朋友就是干得漂亮!”张雨绮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很鲜明:我们明星也是人,谈恋爱就是要光明正大。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两个问题:

明星到底能不能够公开恋情?

2.我们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爱情要不要公开给别人看?

其实这是两个不太一样的话题,但是放在一起讨论还蛮有意思的。

在我开始做追星研究之前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星就不能公开恋情呢?

明星也是人,TA也要结婚生子,TA也有正常需求。为什么做了明星以后,TA就没有这个权利去公布恋爱和结婚呢?

我一直认为大众对明星的这个期待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年轻人怎么就这么疯狂?你们喜欢一个明星,怎么连他谈恋爱的权利都不给了呢?

但是做完研究以后我的想法变得更复杂了。

我在研究的时候遇到一个特别熟悉饭圈文化的访谈对象。他告诉我其实明星里面是有区分的。

有些明星,TA就是明星。TA有一技之长,会演戏或者会唱歌,人们不会对他的恋爱状况有要求。

对于那些不能谈恋爱的明星往往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身份:TA是偶像、爱豆,或者叫流量明星。这样的群体一般是以团体的身份出现,或者是通过选秀出现。

最近几年流量明星出道的方式也会比较不一样,所以明星的分类主要是看他经济收入来源。如果收入主要来源于粉丝,很可能就会是流量明星,那TA就不再拥有“谈恋爱的权利”。

这个访谈对象告诉我说,当明星是以演技闻名的时候可能粉丝购买的是TA的产品,是TA的演技,TA的这个电影。但对于流量明星来说,很多时候粉丝购买的就是TA的这个人设,明星的人设。

粉丝为你去氪金,为你去做很多的事情,本质意义上都是对你这个人去买单。而流量明星常常有个很重要的人设叫“男友人设”。

你给我提供一个幻想的世界,你是我的感情寄托,你承载了我追星的这个梦想。所以我愿意为你花钱,花的是我这个梦想的钱。

既然流量明星是从这个角度来获得经济收益,TA就应该有爱豆的自觉——不应该破坏我的幻想。

所以粉丝经常有句话说,“爱豆一谈恋爱,我的房子就塌了”。

这个“房子塌了”就是粉丝的幻想被破灭了。因为在这种时候粉丝会有被背叛的感觉,觉得TA没有尽到爱豆的义务。爱豆不能既挣我的钱,又来「玩弄」我的感情。

对于这个体系,我内心里面会打个问号:这个边界到底在哪里?这里面其实是非常有争议的。

我在访谈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个案是关于H姓的男流量明星。

他被实锤有女友了。但是粉丝们说我既然知道也就算了,我也不觉得一定要反对。但当这位明星公开宣布了这件事,粉丝就特别生气,觉得这位明星没有做爱豆的自觉。

那个“饭圈达人”跟我聊了很多他的心路历程,我真的是觉得特别同情她,那感觉跟失恋也差不了太多。

虽然有时候外人不进入这个圈子会觉得很奇怪,但是从社会学角度讲,这个背后就是商业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对于情感世界的一个进入。

表面上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公共恋情权利的问题,但实际上背后讲的是商业的运作机制跟契约关系。

这几年来,我们在研究领域有几个新的词汇,比如说“情感劳动”。我很喜欢的学者Eva Illoiz,她最近新写的一本书《作为商品的情感》其实都在讨论这个话题。

过去我们是以劳力作为付出,但是今天情感越来越成为一种劳动并且是能得到收益。

这本书里提到一个度假村的服务的例子。这个度假村提供的就是微笑服务,只为给旅客一个温暖的家的感觉,这些就是情感劳动。所以这个度假村的收费很高。游客购买的是那种愉悦的感情。

在消费主义的这个体系下情感是可以被商品化的,资本在制造新的情感。情感的购买的存在也意味着“情感提供”本身的这个存在。

所以明星人设本身在今天的社会里,它就成为了一种情感劳动。

这种情感劳动我们怎么去看待它,怎么去讨论它,甚至我们是不是要对这种消费文化有警觉这是我们社会学一直在做讨论的。

这里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好或不好,我一直讲社会学不做那么多价值判断。但是我们把这个事实复原过来,这一点对我们去理解现象是很重要的。

我个人不完全关心流量明星、爱豆到底能不能谈恋爱。我更关心的是情感劳动、情感产品它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我更关心的是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可出售的,什么样的情感是可出售的。出售的情感里面到底有没有真实的成分,这才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话题。

跟这个问题有些相关性但又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普通人谈恋爱能不能够公开化?

我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变化。我是七零后,在大学谈恋爱的时候就觉得公开表白是一个特别浪漫的事情。一个男生这个用蜡烛摆了个心形向某个女生告白,我们都会觉得好浪漫啊,会觉得特别的美。

后来我和学生们分享了这个事,他们就觉得这个不是件好的事情。他们觉得为什么你不经我同意就把我的私人生活放到了公共领域?你这是在强迫我必须要接受你的告白,是在用道德绑架我。

我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我的学生给我提供了完全不同的概念:告白是私人生活的事情,是不应该放到公共领域。

所以普通人的恋爱要不要公开,背后涉及的就是私人生活跟公共空间之间到底是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撇开这种告白的事例,我们来讨论假设真的我们谈恋爱了,到底能不能公开,要不要公开?

其实“公开恋情“这个问题跟爱不爱而紧密相连,这个公开的程度其实跟我们的安全感是有连接的。

公开有几个方式:一个是在朋友圈公开,一个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公开,还有一个就是我带上个标志物向熟或者不熟的人公开表示,我是处于恋爱关系中的。

在这个过程中,它是另外一个话题。首先,在我讲爱情课的时候反复强调社会学的爱情里有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三角理论。爱情由三条边构成:亲密关系、性唤醒以及吸引力,还一条很重要的边叫承诺或者叫维持关系的决心。

公布感情其实是承诺的一个内容,短期关系如何向别人承诺说我是跟你有这个关系的。除了私底下的告白以外,向公众的公开也是承诺的一种。

在维持长期关系里面也是向大家公开说,我已经有了确定的关系,我们是愿意长久的走下去。所以很多的人对于对方不愿意公开这个恋情,心里会有嘀咕的。

你的嘀咕是在于说不清楚对方对于维持这个爱的决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是需要沟通的。但我也不认为说一个人不愿意在朋友圈里这个公开自己的爱情就一定是道德品质有缺陷。

有的人会强烈地觉得这就是我的私人问题,没有必要告知公众,两个人好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逻辑体系。你可能需要告诉对方,这个对我的安全感很重要。看看私人边界安全感之间,我们能怎么妥协?

在这个问题上我排除掉了那些真的就是想跟别人搞暧昧,谈恋爱就不是很认真的,他真的就不想告诉别人。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分开来谈。

因为这种情况的一种可能性就是他真的是「渣男」,喜欢很多女生。第二种我们能想要问的是,我怎么经过时间的累积,让他觉得我真的是他唯一的那个可选择的人。那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TA是不是愿意公开,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在确定关系以后你又会发现要不要在朋友圈里、公共场合秀恩爱就不是承诺的问题了。这跟稳定情感在今天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紧密相连。

当我们秀恩爱的时候其实是因为稳定的情感在今天的社会特别不容易,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所以我们会有骄傲的一面,有炫耀的一面。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有秀恩爱的权利。我个人经常被抨击在秀恩爱,尤其在朋友圈。有时候我和我老公吵了一架,发了个朋友圈,人家都觉得我秀恩爱。

对我来讲朋友圈就是我私人的空间,你有权利不看,或者你是可以屏蔽掉我。我每年会把我的朋友圈都打印出来,这就是我的微信记录。这是我的公私边界,我并不觉得朋友圈是我的完全公共的一个空间,这是我私人的空间。

今年的七夕节我们在微博上也秀了一把恩爱,这事其实是刻意为之。

因为这几年来我做大量的研究,我发现很多人是很幸福的。可是我们的媒体给到我们的概念:爱情是不长久的,没有幸福的婚姻。当你心里没有这个美好,你就很难去实现这个美好。所以我反倒是鼓励大家更多的去秀恩爱。

我专门一条微博希望大家告诉我他们幸福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有很多人留言告诉我他们的幸福故事,我觉得这些故事常常是非常能打动我的。

我们也有些研究也的确证明了,网络上公开地展示爱意的行为对于增进情侣关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是有影响的。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展示你的美好生活还是有积极正面的意义的。

希望大家不要那么的讨厌秀恩爱这个行为,尤其在今天稳定的情侣关系如此变成稀缺资源的时候,它还是有它的价值所在的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