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35个人在西湖边数了一星期松鼠,发现了什么?

2020-09-13 18: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蒋天沐、于越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收录于话题#观爱自然31个

杭州西湖边生活着许多松鼠,活泼可爱、不怕人,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以至于被誉为“西湖十一景”。那么,西湖边的松鼠都在哪儿?它们的数量又有多少?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似乎还没有人能完整回答。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松鼠调查项目,希望运用科学方法对西湖边的松鼠来一次“鼠口调查”。

01 “鼠口调查”

8月15日至22日,35名志愿者在西湖边参与了松鼠调查项目。在一周的时间里,志愿者们沿八条样带,步行环绕西湖三圈,总共目击了150次松鼠,初步了解西湖边松鼠的分布情况:

湖边松鼠的分布示意图,志愿者们观察到明显的集群分布,以苏堤北部和湖滨步行街最多 设计/兔子同学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我们还将继续进行一到两次调查。之后,我们将通过科学方法估算西湖边松鼠的种群密度,并且推算西湖边松鼠的总数。

02 为什么要数松鼠?

西湖边松鼠“很多”,几乎每个杭州人都知道这一点,就连许多外地游客也有所耳闻。除了西湖边,杭州但凡环境好一点的公园、绿地、住宅区等都会有松鼠生活。

然而常见并不代表了解。事实上,很少有人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杭州松鼠的种类——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对它们有更深入关注的人就更少了。在调查活动中,志愿者们观察到了松鼠午休、筑巢、甚至秃顶等有趣的习性和现象,大家普遍都是第一次注意到这些细节,对这些发现和趣闻感到新奇。

松鼠的午休

松鼠主要在晨昏时活动,而在夜间和午间休息。调查中我们发现,时间一过上午9点,休息的松鼠就渐渐多了起来。它们会找到一个平直的树枝趴着休息,四肢放松,大尾巴也贴在树枝上。或是钻到树洞里,时不时还迷迷糊糊的冒个头,相当可爱。

摄影/蒋天沐

松鼠筑巢

松鼠喜欢在香樟树上构筑由香樟枝叶搭建的球状巢穴。与喜鹊等鸟类的巢穴不同,松鼠巢穴的叶片用量特别多。目前,我们只在香樟树和枫杨树上发现过松鼠巢。

摄影/蒋天沐

松鼠也会秃顶

松鼠也会秃顶!在调查中,我们至少见到了三只秃顶松鼠。它们秃顶的原因可能是营养不良、患皮肤病或者精神压力大。咨询专家后得知,健康状况改善后,松鼠的毛能长回去,而人要是秃了......

摄影/蒋天沐

不只是大众,科学家对赤腹松鼠的研究也不算充分。检索我国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研究赤腹松鼠的文献只有67篇,而且很多时候还将其视为有害物种,需要加以防治;作为对比,研究大熊猫粪便的文献就有144篇。

赤腹松鼠文献尚缺

诚然,对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研究更加迫切,可能也更有价值。但对常见物种们的研究也不可或缺。

同样以松鼠为例。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原生的欧亚红松鼠(Sciurus vulgaris)在外来的北美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sis)前全面溃败。在发现原生松鼠陷入灭绝趋势后,欧亚红松鼠于1981年被正式列为保护物种。英国各地的科学家和公民都行动起来,试图挽救这个原本“到处都是”的物种。

1920-1990年间英国松鼠分布情况,欧亚红松鼠(上)失去了大部分栖息地 来源/Yalden, 2010, The History of British Mammals

之所以英国人能发现欧亚红松鼠的灭绝趋势并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行动,是因为其详实的数据积累。早在1920年,英国就完成了对了全国松鼠的调查,并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全民持续开展监测活动。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对常见物种的观察和数据记录,而是只知道松鼠“很多”,或许英国人如今也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认识这个曾经的城市邻居了。

所以说,我们进行松鼠调查的主要目的正是积累数据。有数据做基础,我们才能够理性地决策、有效地行动。有研究做基础,我们才更明白如何与野生动物长久、和谐地为邻。

03 不只是松鼠

不只是松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缺口很大。据《2016自然观察报告》,我国1085种保护、濒危物种中尚有一半没有被科学家研究过。对于常见物种,我们有时也会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忽视对它们的研究。

我国保护、濒危物种研究情况 来源/2016自然观察报告

受限于地理环境、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原因,仅靠职业科学家难以填补我国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的空缺。公民科学项目因此应运而生。

自2020年8月起,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桃源里自然中心携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开启了以以“自然观察家”为主题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民科学公益项目,旨在联合公众以科学的方式收集本土物种数据,建立本土物种数据库,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就像此次西湖松鼠调查活动一样,我们需要更多来自社会大众的参与,为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及保护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和补充。成为“公民科学家”并不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人人都可以加入到一个公民科学项目中。

04 成为“自然观察家”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以“小兽调查”、“红外相机监测”和“物候观察”为主题,面向全国不同地区的线上、线下公民科学活动将陆续启动。我们邀请屏幕前的你成为松鼠等常见小型兽类的情报员,记录他们在哪出现、在做什么、与外界环境有哪些互动等;或是作为平日里少见的城郊野生动物的巡护员,以红外相机为工具,寻找它们的踪迹,了解它们的分布;抑或是加入城市物候观测员的行列,通过对于指定动、植物季节性现象的长期观察,反映城市生态的规律。作为自然观察家的你,也将学习到专业的物种、物候调查方法,亲自参与到科学研究中,结识志同道合的自然爱好者,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出一份力。

作者介绍

蒋天沐

山水自然观察团队成员,主要负责推动公民科学项目。喜爱自然摄影和科普写作,希望把自然或美或丑、或善或恶的故事展示给更多人。

于越

山水自然观察项目实习生,耶鲁大学环境学院硕士休学中。二分之一个学保护生物学的,三分之一个学计算机的,六分之一个学社会学的。在野保的坑底缓慢找寻方向ing...

项目介绍

自然观察家公民科学活动

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桃源里自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承办的“自然观察家”公民科学行动项目于2020年夏季启动。项目以武汉、杭州两个城市为试点,针对城市小型兽类、物候、红外相机监测三个主题,设计公民科学活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数据收集,积累城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提高公众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影响到更大的人群。

观爱自然(Watching for Caring)

观爱自然(Watching for Caring)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旨在配合将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推动和激励普通公民对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增加知识,享受自然的美好,建立个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激发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能。

原标题:《我们35个人在西湖边数了一星期松鼠,下回你来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