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研中心|山村幼儿教师如何招得到、教得好、留得住

赵晨 梁博姣 曹艳
2020-09-10 14:3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为了研究在贫困农村能否招到足量、合格的幼教老师,他们是否教得好并留得住,留下还存在哪些困难等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成联合课题组对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公立幼儿园、山村幼儿园、私立幼儿园等所有学前教育教师进行了全样本研究。

一、 选择本地知识青年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主体

山村幼儿园计划(为探索山村学前教育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200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政府合作开展了“山村幼儿园计划”。)实施的11年间,乐都区教育局共招聘了223名幼教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都是本地人,平均年龄29.8岁,为超过1万名3-6岁山村儿童提供了学前教育服务。至2020年,有41名幼教志愿者(18.4%)离职,主要去向是考入公务员、在其他幼儿园就业等。

山村幼儿园计划的实施提升了乐都区公办、普惠公益性幼儿园的服务能力,为全县26.4%的3-6岁适龄农村儿童提供了免费的学前教育机会。乐都共有学前教育教师477人,山村幼儿园志愿者教师178人(37.3%),幼教志愿者是乐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

二、 幼教志愿者基本保障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一)幼教志愿者具有专业能力基础

幼教志愿者中,有63.7%的具有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74.2%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67.2%具有幼教资格证。地方教育部门、基金会调动各方资源和社会力量为幼教志愿者提供了高频率、高质量的培训和学习机会,给予积极进取的志愿者以奖励和荣誉,显著提升了幼教志愿者的能力和教育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幼教志愿者的学历背景和专业能力与县城公办园教师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二)幼教志愿者具有更积极的利他人格特质

中科院心理所采用人格量表对乐都学前教育教师从物质报酬、声望地位、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利他奉献、安全稳定、组织支持等7个维度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山村幼儿园幼教志愿者在利他奉献方面显著好于其他幼儿园教师。

深入访谈发现,很多志愿者在面临困境时依然选择“利他”。由于收入不高,生活环境受限等原因,幼教志愿者的家人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部分幼教志愿者在闲暇时做兼职或微商。即使面临现实困难,很多志愿者依然坚守岗位,他们认为“农村孩子太苦了,孩子需要我”。

(三)对儿童发展具有传递效应

十年间,每名幼教志愿者平均培养了超过90名儿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对幼教志愿者的教育质量进行了量化评估,幼教志愿者的综合能力与学生的持续良好发展高度相关,教师的一些优良品质、好的示范对学生的行为模式和认知产生直接长效影响。尽管学前教育只有三年,但幼教志愿者与自己教过的孩子及其家庭一直保持联系和沟通。一些生活处境不利的孩子还经常找到幼教志愿者寻求开解与安慰,并从他们身上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

三、 多方面因素让多数幼教志愿者留得住

(一)生活稳定、扎根农村

幼教志愿者中有75.2%已婚,68.1%有1-2个孩子,婚育比例显著高于乐都区的私立幼儿园。幼教志愿者的教龄平均为7.1年,较其他幼儿园教师平均高出0.7年。

(二)工作动力源于精神需求

2009年,基金会会同乐都教育局招聘了首批46名幼教志愿者在山村幼儿园从教,其中有25人(54.4%)一直从教至今。对幼教志愿者就业动机的研究发现,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一是物质需求层面,包括就业保障、照顾家庭、更好的生活质量、完成家人愿望等,有26.1%的志愿者属于此类。二是精神需求层面,包括喜欢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同情农村孩子、希望用知识赋予农村儿童能力和快乐、回馈农村、个人成长等,有55.2%的志愿者属于此类。约有18.7%的幼教志愿者兼有两个层面的动力。

(三)村民给予充分认可与尊重

幼教志愿者普遍反映,扎根农村当老师更有成就感,教师价值更能得到充分体现。一名曾经在各类型幼儿园均都做过教师的志愿者表示,质朴的村民给予幼教志愿者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特别是贫困家庭,他们渴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对志愿者的工作十分支持。这与城市家长指责、辱骂老师,与教师矛盾频发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才是理想中教书育人的样子。”

(四)理性看待收入待遇

十年间,幼教志愿者的收入待遇不断提高。2009年,幼教志愿者的月工资为150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由基金会向社会筹资承担。2013年起,乐都区将幼教志愿者工资及福利纳入地方财政承担,包括养老、医疗、生育、意外等社会保险。今年,乐都区政府财政投入,将幼教志愿者年总收入提高到5.2万元。幼教志愿者的收入待遇虽然高于民办园教师,但仅相当于公办有编制教师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水平。幼教志愿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待遇相对合理,地方政府财政承担增加了他们稳定就业的信心。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存质量量表对乐都幼教老师进行了生存质量感知评估,与县城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教师相比,山村幼教志愿者普遍感到生存质量不高。对幼教志愿者进行深入访谈发现,幼教志愿者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有时会感到身心疲惫,在获取学习性、娱乐性、生活性、便利性资源等方面存在困难。 

四、启发与建议

一是扩大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为本地青年就业、服务家乡提供机会。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在大城市长期生活、就业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有近三成的乐都幼教志愿者有过外省市打工经历,在听说可以在家附近当老师的消息后选择返乡帮助贫困儿童。这样的本地知识青年是乡村振兴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应通过多种平台、岗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奉献的机会。

二是依据“乐都模式”,创新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在贫困地区做好学前教育工作,需要大量幼教老师扎根农村,依靠编制、特岗等措施扩大教师队伍不能普遍解决现实问题,乐都区政府面向社会招聘、财政购买服务支付工资和社会保险、提供稳定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空间、依托乡镇中心校管理、社会力量参与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值得借鉴、推广。村级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平衡工资、编制等物质条件和人文关怀、情感、社会价值等综合吸引力。

三是建立在村教师发展的支持机制。即使是在乡村,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本次研究发现,在乡镇山村幼儿园工作的志愿者比在村的,在资源获得、生活质量、能力提升等方面更有优势。不同农村之间,特别是交通、民族、产业等因素容易导致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发展的“马太效应”。对此,我们建议,在特别偏远、艰苦的农村增加合格教师数量,教师实行轮岗轮休制度,在特别偏远、艰苦农村从教的教师享受双倍培训时间,在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给与一定政策倾斜。

 (本文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村一园计划”课题组)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