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癌症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4倍,专家:确诊后可心理干预

澎湃新闻记者 陆玫
2020-09-10 17:37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生病后不能做家务、不能打工赚钱,我不想拖累全家,当时只想快点解脱。”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病房,50岁的乳腺癌患者张兰(化名)刚经历了一次自杀未遂。

9月10日是世界自杀预防日。有专业研究数据显示,癌症患者人群的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4倍,诊断第一年、老年男性患者的自杀风险最高。

张兰和丈夫都是浙江某县农民。2018年,张兰确诊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两年来,持续的化疗、身体疼痛、睡眠障碍让她非常痛苦,7月的一天,听到丈夫打电话向儿子借1万元医药费后,负面情绪爆发,趁丈夫出门喝下农药。幸运的是,几分钟后丈夫回家拿东西发现了,送当地医院洗胃后被救了回来。但此后回中科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继续化疗时,她始终情绪不稳定,反复表示不想治了、不想活了,化疗医生向临床心理科求助。

在心理咨询师引导下,张兰慢慢说出:“我活得很累,看病花了很多钱,又不能做家务、不能打工,不如死了算了……”

“这听起来真的很悲伤。但好像在你心中,你对于家人的意义只有做家务和挣钱,我可以问一下你丈夫的想法吗?”心理咨询师转向张兰的丈夫。丈夫说:“她以前是能做家务、赚钱,但自从生病后,全家就希望她养好身体,每天和我们说说话,孩子回家能喊声妈,就够了。”

丈夫的表达让张兰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好好活着的每一天,对家人都是珍贵的、有意义的。

“很多情况下,癌症患者的生理、心理痛苦可能诱发自杀观念。”心理咨询师邢丽丽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肿瘤患者自杀的主要因素包括疾病带来的生物学痛苦、心理打击、情绪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缺乏心理社会支持,遭遇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等。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9年年报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有7.5个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约30%~50%的患者会出现心理问题。国内著名精神心理专家、中科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于恩彦告诉澎湃新闻,成人癌症患者群体中,抑郁的发生可增加39%的死亡率,约3/4伴有明显抑郁情绪的患者从未接受过心理测试或药物矫治,“不少医院把肿瘤患者心理干预的重点放在临终关怀上,但在我看来,应该从确诊那一刻就开始,并且贯穿诊治过程。”

据介绍,被诊断患恶性肿瘤后,患者一般会经历震惊期、否认期、愤怒期、抑郁期、平衡期等。心理医生建议,当癌症患者感觉无法忍受疾病痛苦、生活没有意义时,可以先尝试寻找安全舒适的环境放松、与亲友沟通等自我调节,如没有缓解,要及时向心理援助机构、医院求助。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心理医生首先会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疏泄性心理指导,使患者减轻紧张、痛苦和无助感。对患者的情绪反应,医生会采用认知心理治疗矫正其负面认知,学习用积极合理的认知模式看待疾病;对抑郁、焦虑情绪严重甚至出现自杀意念、行为的,适当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可以改善情绪,还能协同改善躯体疼痛等。

    责任编辑:张军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