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们为什么喜欢反差萌?

2020-09-12 08: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收录于话题#通识日历103个

当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身材高大、体格健硕的年轻小伙子被一只小型犬吓得四处乱窜,或者在生活中,碰到一个娇小瘦弱、文质彬彬的女孩子淡定地用拖鞋拍死了蟑螂,你会想到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你此时的感觉?

在这里斗胆替各位发言,这个词也许就是「反差萌」吧。

「反差萌」原本是一个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用语,表达人物与原本形象不同的特征,或多种相互矛盾的特征所产生的一种反差,而这种反差会让人觉得「萌」。现在「反差萌」这个词早已跳出ACGN领域,进入到了日常语言中。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人类为什么会觉得反差是「萌」的?

最常见的解释是社会心理学上的「出丑效应」(Pratfall effect)。

著名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做过一个实验,他找了四个访谈录像带给48个测试对象看,然后让他们选出最喜欢的一个访谈对象。

| 艾略特·阿伦森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兴趣是社会影响和态度改变、认知失调、人际吸引等。199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是第一个在研究、教学和写作三个方面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的心理学家。

这四个访谈对象分别是:聪明优秀且完美的人、优秀但把咖啡洒在了裤子上的人、平庸的人、平庸并把咖啡洒在了裤子上的人。

实验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并不是第一个从头至尾侃侃而谈、完美无缺的访谈者,而是那个虽然优秀但把咖啡洒在了自己裤子上的人。

这就是「出丑效应」,优秀的聪明人偶尔犯一些小错,更能博得他人的好感。心理学上对此的解释是,过于优秀的人会给他人一种不真实感和压迫感,虽然令人仰慕但不可亲近,让人觉得冷漠、有距离感。偶尔的失误则能打破这种心理距离,并且保护他人的自尊,因此「会犯错的聪明人」更讨大众的喜欢。

但「出丑效应」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反差萌」,毕竟拥有「反差萌」的并不只是优秀者,很多普通人也会展现出这一面。

或许我们可以从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图式」找到部分答案。

心理学家泰勒和克洛科(S.E.Taylor & J.Crocker)在1980年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图式」。他们认为,「图式」包含我们对人物、角色、事件的知识。

举个例子,我们对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的图式就是:白人大学生、牛仔裤、以及奇形怪状的发型。你也发现了,图式与刻板印象,在某些时候是重合的。但这种思维方式,确实为人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图式化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并且减少模糊性。

在形成图式的基础上,人脑在对人或事物进行判断时,会过度偏重第一印象和第一信息,从而造成认知偏差,这叫做「沉锚效应」或「锚定效应」,比喻人的思维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被固定在某处。

这样一来,当我们发现了他人与先前认知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对这个人的心理图式也就被打破了,我们发现自己认知上的偏差,产生了一种惊喜感,一种「真相」感。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完全展露自己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保护自己内心深处想法的同时,也对他人的真实面向充满好奇。一个人偶尔展露出的反差,让我们觉得探到了一丝真实,看到一线人类心门之后的隐秘世界,「萌」由此而来。

这种感觉,大概就如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说:

「许多真实中一点虚假,或许多虚假中一点真实,都是动人的。」■

参考资料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周国平.人与永恒.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原标题:《人们为什么喜欢反差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