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创新名城建设3年已结硕果,南京邀专家研讨“下一步如何走”

澎湃新闻记者 陈卓
2020-09-15 10:16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未来5年——“十四五”期间,南京的创新名城建设该如何走?南京能否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在“创新名城”建设推进3年之际,9月12日下午,南京召开创新名城建设研讨会,邀请国内产学研官界众多知名专家回顾总结前三年工作,全面启动来年及“十四五”发展规划。

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研讨会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两院院士王泽山、刘韵洁、祝世宁等在创新领域造诣深厚的科技专家和产业界人士受邀参会。南京市委书记、市长双双出席。

时光要回溯到三年前,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主政南京后不久,他一边多方调研,一边深入思考南京发展战略和路径等重大问题。最终,“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新定位和新愿景。

其后,2018年新年后上班第一天,南京召开了“一竿子插到底”(分会场一直开到乡镇街道)的创新名城建设大会。会上,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发出“金陵之问”:“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之后,南京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竞争?”

他得出的结论是:创新是引领南京新一轮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此后,南京的“创新名城”建设进入加速期。

航拍南京城。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3年来,拥有50多所大学的科教重镇南京,致力于将自身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驱动的能力,把创新作为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目前,已取得了超出预期、可圈可点的阶段性成果。

比如,南京创新驱动的贡献度在快速提高,南京连续11个季度保持着GDP增长8%左右的速度,今年上半年、在抗疫压力大增的情况下,南京上半年经济增产仍达2.2%,并且首次跻身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十强”城市;南京创新实力的公认度在快速攀升,相关国内外权威机构公布的各类有关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指数的排名中,南京均位列国内城市的前列;南京的营商环境指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年轻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等多个维度都呈现出可喜的成绩。

那么,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未来的5年,在南京谋划“十四五”的关键时期,南京要如何保持持续不竭的发展驱动力呢?在此背景下,南京召开了创新名城建设研讨会。

澎湃新闻注意到,多位与会人士专家建议,南京拥有如此多研究性大学,要在“原始创新”发力,包括积极申请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大基础研发投入,特别是建立有吸引力的人才薪酬机制,同时改革当前的科研评价机制。

 “如果有人拧熄了灯塔,我们怎么航行”?前些天,任正非拜访国内四所知名大学时曾抛出了这一问题。任正非认为,今天技术与经济的繁荣与英欧美日俄当年的“技术灯塔”是分不开的,而点燃“未来灯塔”的责任无疑要落到高校上,高校要为理想而奋斗,教育要引领社会前进。

“实际上,这就是讲到人才培养的问题,基础研究对原创成果,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在研讨会上表示。

多位专家认为,当前技术“卡脖子”的根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南京拥有如此多研究性大学,应当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在原始创新上发力。

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孙福全表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与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基础研究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资的比重在5%左右。

而这一数据在江苏有些严峻。江苏基础研发投入占比约为3%,略低于全国5%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要积极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关键共性技术平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意味着更多的科学家、人才的集聚。近年来,上海、合肥、深圳等城市都在积极筹备和开建。

南京虽拥有众多研究型大学,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却仅有1个,而上海、合肥这一数据将是8个和6个。

“所以,我们呼吁,我们不能等国家立项了说国家投了我们才开始投,那重大设施远远做不起来。我们要边谋划、边预演、边建设,因为现在目前国家相当部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都是在地方推动下国家才做立项。”与会专家建议。

另外,还要做共性技术平台。中国科学院祝世宁院士认为,南京应利用好众多研究型大学的资源,从国家需求和长远需求出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而关键技术攻关需要有公共的共性技术平台,“如果能够把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做好的话,一定会有一批产业领域的公司和产业到这里来集聚”。

创新是一个一连串事件。从创意想法到最终落地,其中的生态打造也是政府应当着力的方向。包括改革目前科研评价标准,人才培养、定价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通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等。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认为,要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比如,在评价方面,要强化对贡献的考核,弱化对论文、专利的数量考核。引进人才方面,应建立人才的市场定价机制,“组织部门需要强化人才猎头公司的作用”。

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孙斌认为,还要加大力度建立天使基金、科创基金、产业基金的协同机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为科技企业融资进一步拓展渠道,放宽政府引导基金的期限和要求。

另外,还有人才的支撑。与会专家认为,目前高校培养学生的现状是,在创新和实践领域这两个方面严重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少、时间短,同时教师自身工程素养不足。

由中科院南京分院牵头承办的国科大南京学院将于今年年底竣工,计划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争取扩大研究生规模。

江苏省、南京市正在酝酿建设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以产业实际需求为课题,以江苏省产研院为研发平台,以该院研究员和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合作导师和海内外大学共同培养,“实行双导制,偏重实践,用和大学不一样的课程,如我们大讲堂、训练营创新赛等等来培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庆表示。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