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罗伯特·弗兰克和哥特哈德·舒尔

2020-09-17 11: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翻译自《looking in》一书

罗伯特・弗兰克和哥特哈德·舒尔

作者:马丁·加瑟 翻译:Isabel Zhang

(续上期)

点击查看罗伯特・弗兰克和哥特哈德·舒尔(上)

1954年5月12日弗兰克写给哥特哈德·舒尔的一封信显示两人是在史泰钦造访后开始联络的,主要是因为哥特哈德·舒尔参与了史泰钦的展览。这个时候,“战后欧洲摄影”已经闭展,但哥特哈德还没有收到印有他“爪哇男孩”(Javanese Boy)的《美国相机年鉴1954》的赠书。弗兰克立即为他预定了一本,并热心询问哥特哈德是否收到了《美国相机》的10美金酬劳。

“爪哇男孩”(Javanese Boy)

哥特哈德·舒尔代表作,亦有入选《布列松的选择》(译者注)

在信里,哥特哈德·舒尔激发了弗兰克的兴趣:瑞士摄影师学院(Kollegium Schweizerischer Photographen)——一个创立于1950年的非正式组织,这是他们讨论的第二个话题。

除了哥特哈德·舒尔,成员还包括沃纳·比肖夫,劳布利,赛恩(Senn)和雅各布·塔格纳。这个没过多久哥特哈德就成了带头人的组织与1950年仍在瑞士盛行的离间客观摄影派相左。弗兰克最初是从沃根辛格(Wolgensinger)那儿学到的这个风格,沃根辛格曾是芬斯勒的学生。学院的成员们直接仿照弗兰克的范本,都被劳布利发表在1949年期的《相机》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达到一种带有主观认知色彩的风格,这是一种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真实生活上的摄影,就像哥特哈德·舒尔的朋友——评论家埃德温·阿内特(Edwin Arnet)所说的那样:真实事物的诗意。

在给哥特哈德·舒尔的信中,弗兰克写到他将遵循塔格纳的理念:将整个学院团队介绍给在《美国相机》的美国公众:“无论何时,我都将很荣幸地为您或学院做些贡献。”然而,最终,弗兰克并没有和出版商汤姆·马洛尼(Tom Maloney)谈拢。同时,弗兰克也试着把哥特哈德·舒尔的一些摄影作品出售给《生活》和《体育画报》,但都以失败告终。他用安慰的语气写到:别失望。出售摄影作品并不是孩童游戏(在纽约更不是)。弗兰克担心自己的德语听起来有点“搞笑”,尽管他其实也没那么美国化。同时他答应寄给哥特哈德更多近期的摄影作品,明确希望学院的其他成员也能看到,也许更希望照片能在哥特哈德·舒尔正在计划的群展上展出。

1954年夏,弗兰克致信哥特哈德·舒尔:为了筹备这次展览--在瑞士的首次展出,我会寄些照片过去,寄最好的。那时的瑞士摄影之星,曾经拒绝过年轻摄影师加入学院的比肖夫突然去世,哥特哈德·舒尔成功将弗兰克推荐为新成员,并在已经计划的展览中加入了他的一组照片。为了答谢哥特哈德·舒尔,弗兰克表示也许可以说服史泰钦让MoMA来展出这个展览,也可以代表哥特哈德请求史泰钦为其新书注序,这个新书应该是《遇见》(Begegnungen)。而正如弗兰克所担心,这两个计划都石沉大海,也许是因为史泰钦全然投身于自己的“人类一家”的展览。

尽管如此,弗兰克还是不遗余力地用自己在纽约的良好关系网将哥特哈德·舒尔引荐至美国公众的视野里。弗兰克向海伦·吉(Helen Gee)表示,哥特哈德将成为她新聚光灯展览馆开幕展上的焦点,那是纽约第一家摄影专属展览馆。而这个计划也未遂,最终展览馆于1954年5月以约瑟夫·布雷腾巴赫(JosefBreitenbach)的展览开幕。然而,在那年结束之前,海伦·吉举办了“伟大的摄影照片”——一个包括了一组哥特哈德作品的展览,由弗兰克提供给她,同时还有比尔·布兰德(Bill Brandt),弗兰克,塔格纳和其他人的一些作品。纽约时报的摄影作家雅各布·德钦在观完“战后欧洲摄影”后,高度评价了哥特哈德的“爪哇男孩”。这张影像也让弗兰克印象深刻,成为瑞士摄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正如他的承诺,为了于1955年春,在苏黎世水教堂策划一场大型学院展,弗兰克把他最新的一本作品选集寄给德舒哈。由于所有照片规模都比较小,哥特哈德·舒尔就将它们都拿给技术熟练的摄影师雷内·格罗伯力(René Groebli),让他将作品做了一些复制和放大,像展览上的其他作品一样放在梅斯奈纤维板上。这个名为“表达的方式”(Photographie als Ausdruck)的展览于1955年3月5日开展,由德舒哈在《相机》的一个特刊上的一篇小短文作序。

1955年3月 Photographie als Ausdruck展览作品

阿内特认为弗兰克是该展上“最富个人特色”的一位摄影师,同时像被格罗伯力吸引到一样,也被弗兰克深深吸引的赫尔曼·康尼锡(Hermann König)在《瑞士摄影博物馆》(Schweizerishche Photo-Rundschau)上刊登了一整页他在伦敦拍摄的照片。而弗兰克的美国人系列并没有被进一步提及,包括之后出现在《美国人》里的那三张:“竞技表演——纽约”(图1,Rodeo---New York City)、“赎罪日——东河”(图2,omKippur---East River)、以及“慈善舞会——纽约”(图3Charity ball---New York City)。相反,正如阿内特的觉察,弗兰克多数的照片都和新瑞士摄影无缝贴合,那正是一种在显而易见诠释自己的“人类语调”。

弗兰克的《美国人》系列3图

在苏黎世展结束前不久,弗兰克收获了古根海姆奖金,没几个星期后,他就开始了汽车环美之旅。在这段期间,他的作品两次出现在库伯勒的《Du》上,一次是与“人类一家”相关,另一次是在讲幽默的一期中出现。库伯勒一直关注着他和哥特哈德,并承诺要给弗兰克在美国的照片贡献一期特刊。但最后却是《相机》(并非《Du》)在1957年8月在瑞士出版了弗兰克美国摄影作品的第一个系列,同时还附上之前提到的哥特哈德的介绍信。入选的十六张作品包括了哥特哈德特别崇尚的一些早期摄影,那些让他想起和弗兰克一起参与的学院展。然而在给弗兰克致信的第二部分,哥特哈德·舒尔谈论的焦点更多集中在《美国人》样书(他认为是简版的《美国人》,没有大写“The”)的照片上,这本书是在1957年夏天他拜访弗兰克时,后者展示给他的。他写道:

我亲爱的罗伯特·弗兰克,

你的新照片,刚刚收到,非常震撼,一直萦绕心间。我们对这些照片里描绘的世界产生的印象与你卓越的技术是分不开的。……

我从没想过会被你近来的成就大大震撼,就是你在美国这两年的成果。现在我手上的照片就是你《美国人》样书里的作品,它们都是你在美国境内游历那两年拍摄的。你之前作品里我们熟知和喜欢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基本不见踪影。没有微笑、没有鲜花、没有植物、没有美女,只有面对着机器被摧残的冷漠面孔——毫无表情、空落落地等候在人头窜动的车站或大巴里,或是呆楞在汽车方向盘上,他们对豪华超跑感到百无聊赖。

我不了解美国,但被你的照片吓到了,是因为那些有前瞻性的警觉心理,我们都很关心你描述的事情。一张关于人性的照片变成了大众化的、缺乏个人特质的;每个人都很难和他的邻居区别开来,在无法呼吸的空间里无望地迷失了,我从未觉得这让人如此无法忍受。一个阴沉的大众群体,狡猾且富有侵略性。

你的书一定会遭受不公的评论,因为书中图像的力量会在争议的漩涡中被遗忘。你的作品根本不是什么洋洋得意的反讽。你从不诉诸于廉价的玩笑,因为凭借这些素材想达到那种效果简直易如反掌。你的图像源自热情与真诚。

我对你的印象因此而扩宽,并非曲解。那些控诉你傲慢的人,一定是忽略了你对同胞深切的爱和因目睹他们陷入芸芸众生中一滩无名的混乱里而产生的哀悯。

你真诚的,哥特哈德·舒尔

这封极具个人观点的信件同时也夹杂着深切理解的关心;在《美国人》问世后,这封信是第一篇指出弗兰克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变革具有远见的文章。在艺术史学家和理论批评家布雷克·史蒂姆森(Blake Stimson)近期的一篇研究里指出,哥特哈德·舒尔还预见到要区分被摄的“世界”本身——这里指的是“未知的”美国——和摄影师的极端个人视角会很困难。哥特哈德的正确性将会被证实!与之后在《德国世界报》和《Du》上的瑞士评论相较,哥特哈德的观察要更为深刻且坚实。最终,美国进入了欧洲每个人的视线里。

未完待续......

END

译者

Isabel Zhang

关于《Looking in: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Looking in: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英文名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是一本展示、解析弗兰克《美国人》摄影著作的摄影画册,由于其资料的丰富和详实,使其成为研究《美国人》的珍贵资料。

书中含有《美国人》中的所有照片以及另外部分摄影作品集,回顾了弗兰克的创作历程。另外刊登了包含策展人萨拉·格林诺夫的几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探讨了这本开创性摄影作品的渊源,以及弗兰克在古根海姆基金帮助下的拍摄过程,《美国人》的排序,作品对此后摄影的影响等。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美国人》几个版本的不同,以及弗兰克的书信和手稿材料等。附录中,包括了底片展示等珍贵资料,资料的完备和详实使其成为《美国人》的权威信息来源。

原标题:《罗伯特·弗兰克和哥特哈德·舒尔(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